三國中魯肅比諸葛亮高明在哪裡?三國奇才魯肅簡介
魯肅簡介:魯肅,有戲劇中與歷史上的兩種形象。忠厚近似愚昧,儒雅誤為可欺,穩重變成膽小,這是戲劇作品中塑造出來韻魯肅形象。歷史上的魯肅卻不是這樣的,他是一個少有的文武兼長的名將,東吳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活動家。正如陳壽《三國誌·吳書》贊之曰:「周瑜、魯肅;建獨斷之坍;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歷史上真實的魯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在羅貫中的筆下,魯肅是一個反應遲鈍,又是一個善於調和的人。其實,這只是表面現象。本質上魯肅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他雖然在心高氣傲的周瑜和才略超群的諸葛亮面前顯得暗淡無光,但是他高明的戰略思維和謀略藝術,總是在他的主公孫權面前體現得淋漓盡致,高人一籌。可以說,沒有魯肅,就沒有穩固的孫劉聯盟,就 沒有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也就沒有後來江東基業發展成為吳國的昇華。
當吳太夫人談到時常患病的周瑜,好與諸葛亮比較,容易動怒,擔心年壽不永,影響江東發展時,同樣也為周瑜擔心的孫權則對吳太夫人說,子敬(魯肅)之才不亞於公瑾(周瑜)。有此人在,可安江東20年。這是一句中肯的評價,充分體現出了青年孫權的慧眼識人。
魯肅是東吳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倡導者。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了劉備興復漢室的路線圖,而實際上諸葛亮也清晰地看到了漢室的氣數終將耗盡。赤壁之戰之後,曹操勢力削減,而劉備在迅速崛起,孫權固有江東後,勢力也得到了發展。三足鼎立的雛形已經形成。
孫權是魯肅的知己,魯肅也是孫權的知己,二人對天下形勢和吳國策略的談論終於捅破了最後一層窗戶紙,魯肅單獨對孫權說,主公可望在將來稱帝。立即被孫權痛斥。孫權說,如今天子還在許昌,漢室是天下之主,怎麼能夠說出這種大逆不道的話呢?魯肅立即跪下,點破曹操和劉備都有這種心思。孫權這才說,他是深知時機不到啊。魯肅立即喜上眉頭,說原來主公早有天下之志啊。
魯肅與孫權的對話,是新版《三國》中最大的看點之一。當周瑜與曹仁打得難解難分,兩敗俱傷時,諸葛亮派趙雲乘虛而入,取了南郡,坐收漁利。氣得周瑜落於馬下,周瑜發誓要與劉備血戰,奪回南郡,這勢必會破壞脆弱的孫劉聯盟。而一旦孫劉兩家火拚,兩敗俱傷,曹操必定是漁人得利。魯肅為孫權出謀劃策,堅決阻止周瑜攻打南郡的趙雲。而且魯肅對孫權曾說了這樣一句眼光獨到的話,孫劉兩家在30年之內結成聯盟,江東基業大事可成。
魯肅看到的不是一年,兩年,而是長達30年之久的聯盟策略。這在當時曹、孫、劉還都屬於割據勢力的時候,就看的如此長遠,而且被後來的事實證明是正確的戰略謀劃,的確是令人由衷欽佩的。
魯肅謀事議事的眼點主要是東吳發展的戰略問題,這是輔佐年輕的孫權善始善終地做正確的事,而不是正確地做事的關鍵所在。例如,周瑜對諸葛亮屢動殺機,看似為東吳除掉一個強勁的對手是正確的,但卻是害人害己的行為。因為當時的江東離不開與劉備的聯合。
魯肅是孫劉聯盟的策劃者和實踐者。在赤壁之戰之前,瞭解諸葛亮事事比自己高明的周瑜心裡十分嫉妒,讓諸葛亮造箭,以及祈東南風,這都是無法完成的任務,周瑜就想以此使諸葛亮伏法,除掉這個眼中釘。是魯肅處處周旋,事事協調,彌合兩人之間的關係。
其實,大智大慧的諸葛亮又何必總是顯露自己,總是將自己看穿周瑜心事的聰明透露給魯肅,又使周瑜知道呢?當然諸葛亮得到了周瑜「此人有神鬼莫測之術」的高度評價,但是也得到了周瑜無論如何也要除掉諸葛亮的殺機。
羅貫中這樣的寫法是合情合理的,因為歷史的真實是,楊修總是能夠提前看穿曹操的心事,但最終死於曹操的刀下。
古人說,察見淵魚者不祥。總是看破他人,尤其是看破上級,看破大人物心事,而且還要顯示是自己一眼就看穿了,這決不是一件好事。而智慧如諸葛亮者恰恰在這裡犯了智者的大忌。這不能不令人遺憾。
而且這裡的關鍵在於,諸葛亮的顯露聰明,導致周瑜的嫉妒,兩人都是各自集團中影響最終決策的中樞人物,兩人關係的惡化與諸葛亮的太聰明是息息相關的,這又成為破壞兩大集團聯盟的一個重要的不利因素。
在這裡我們不得不說,魯肅從不在他人面前顯露聰明,而只是在自己的主公孫權需要的時候,顯露自己的超凡眼光和高超策略,這是真正的智慧。
人都渴望聰明,羨慕聰明,渴望自己是天底下最聰明的人,渴望自己是太陽底下無人不知的聰明人。而其實這種想法就是再也愚蠢不過的了。假如一個人真的達到了這個世俗之人人人期盼的目標,那麼其悲劇就必將遲早上演,結果是什麼呢?《三國》中早慧的神童孔融父子包括曹操的兒子曹沖無不死於非命。蘇東坡則一針見血地說,生個兒子一定不要太聰明,方能「無災無難到公卿」。而司馬懿作為曹操親自為曹沖選的師傅則感歎,曹沖公子是死於自己之手啊,他太聰明了,超過了所有的兄長,所以他早晚不得不死。
當然,諸葛亮的光輝形象以及他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是無可撼動的,但是如果要從諸葛亮和魯肅這些歷史人物身上汲取智慧,學到策略,那麼我們在學習諸葛亮的智慧的同時,也不妨學學魯肅的「愚」商,二者互補會更有效果。
而在我們廣泛地剖析古今中外關於合作、和諧、和平策略的案例中,魯肅這個人物就是三國之中十分有代表性,對今天的和平外交智慧有著深刻啟迪的人物。後來的司馬氏集團中的羊祜也是一個善於將和諧與和平用為謀略,而為司馬炎一統天下打下堅實基礎的重要人物。
歷史的真實是,先是有了魯肅對周瑜的慧眼識人,贊助初出茅廬的周瑜,兩人結為好友,後來周瑜將魯肅引薦給東吳。於是,就有了東吳版的「隆中對策」。魯肅像諸葛亮一樣預見了天下三分的形勢並對孫權做了分析,他更是堅定不移地推行孫劉聯盟的戰略決策,並將之視為生死存亡的命脈。正是這樣,所以孫策在去世之前,對孫權說,子敬(魯肅)之才不亞於公瑾(周瑜)。孫權則說,有此人可安我江東20年。
是人才重要還是戰略重要?柯林斯說,人才比戰略更重要。因為有了一等一的人才,就必然會有一等一的戰略。而即使有了一等一的戰略,卻沒有一等一的人才去貫徹和執行戰略,那麼好的戰略也大打折扣了。所以,無論是孫權之有魯肅還是劉備之有孔明,都驗證了這個道理。而曹操陣營的人才濟濟就更是如此了。
人才比戰略更重要。大智大慧的諸葛亮是人才,大智若愚的魯肅也是人才。有時候,「愚商」比「智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