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的文化武器:偽滿政權在警察署設文化警察
6月13日,央視《抗戰影像志》欄目披露了一段1940年日軍對重慶進行瘋狂轟炸的視訊。儘管年代久遠,影像模糊,但今天的中國人仍能從一幕幕畫面中感受到大地的痛苦震顫。與籠罩在炸彈轟鳴聲裡的重慶不同,那時的東北卻有一種不同尋常的「安靜」。日本侵略者與偽滿洲國狼狽為奸,費盡心機地在黑土地上經營著所謂「五族協和」的「王道樂土」。
然而,「安靜」的背後也有血色瀰漫,殖民統治者扼殺一切不忘中國的文藝創作,用無聲但卻異常凶殘的文化武器「殺戮」著中國人的精神和情感。
3400萬冊日本圖書
湧入東北
位於吉林省長春市東北隅的偽滿皇宮曾是日本在中國東北實施殖民統治的象徵,如今,那裡已經成為歷史博物院,不僅陳列著往昔的罪惡與醜陋,也展示著今天的反思與警醒。
偽滿皇宮博物院有一項常設展覽,名為「勿忘 『九一八』——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史實」展。今年3月,記者在博物院採訪期間,在研究館員陳春萍的帶領下參觀了該展覽。當走到展覽第三部分時,陳春萍提醒說:「這一部分的主題是『摧殘民族意識』,有許多你們感興趣的內容。 」
第三部分與其他主題最大的不同是,幾乎看不出「戰爭」的痕跡。因為,展板上的歷史照片中既沒有槍炮,也沒有殺戮,實物陳列品則大多是圖書、海報、劇照、唱片、畫作、樂譜,等等。但是,正是在這些看似沒有「戰爭」氣味的證據身上,卻烙刻著無形的侵略印記。
兩張由圖表構成的照片吸引了記者的注意,一張名為「湧入東北的日本圖書」,另一張則是「湧入東北的日本電影」。這兩張照片(見本文配圖)通過數字——1936年58.7萬冊,1941年3400餘萬冊;1936年154部,1939年1630部——非常直觀地展示出日本侵略者曾以怎樣瘋狂的速度向東北輸入殖民文化。而與此同時,中國的文化卻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壓迫與鉗制。
欲亡其國,必亡其文化。用日本文化取代中國文化,從而使中國人永久「歸心」,這是日本殖民東北期間一以貫之的政策。其中,最早淪為殖民地的大連在當時便是日本輸入文化的重點地區。
如今,我們仍能憑借各種史料來想像上世紀20年代作為殖民地的大連的文化生活:
日本人建設的劇場佔據著最繁華的路段,幾乎每天都有來自日本國內的樂團、舞團演出;電影院裡放映著日本電影,描畫的是「先進」、「文明」的日本生活;學校裡,學生們不僅要說日語,還要會唱日本歌曲,能讀日本文學;日本人甚至還建立了專門的音樂、舞蹈學校,教授的曲調和動作,全然是日本式的……
戲劇舞蹈小說電影
無一倖免
偽滿洲國建立後,如大連一般的景象開始遍及東北。
「戲劇、舞蹈、小說……當時東北的文藝事業都籠罩在殖民文化的陰影下。 」陳春萍介紹說,那時,日偽經常舉辦所謂的演唱會、舞蹈大會,演出內容都是宣揚「日滿親善」、「五族協和」、「建設王道樂土」等殖民統治思想。
並且,日偽還炮製了不少為殖民統治「鼓與呼」的文學作品,比如小說《建國列傳》、《晨曉的滿洲》、《嫩江祭》等。這些作品掩蓋了日本奴役壓迫中國人的現實,將東北塑造成一片一片「樂土」。
1932年,偽滿洲國建立後不久,便頒布了《出版法》。
該《出版法》是一部典型的文化專製法令,規定如有變革日偽「國家組織的大綱」,危及偽滿洲國存在的基礎,「惑亂民心」等內容的出版物,一律禁止出版。實質上,就是禁止出版反對日偽政權、反抗殖民統治的愛國讀物。
為實現對整個東北文藝事業的統制,同時強力遏制愛國文藝作品的創作與傳播,日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將文藝生產牢牢掌控在手中。其中,1934年7月1日公佈的《電影管理及實施細則》便是最好的證據。
陳春萍曾專門撰寫過一篇論文,主要闡述日本殖民統治者如何壟斷東北電影事業。她指出:「『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為維護和鞏固其在東北的殖民統治,利用一切思想文化手段,千方百計破壞中國固有文化,發展殖民文化。電影作為易被大眾接受的傳媒形式,成為日偽維護殖民統治的主要工具。 」
因此,那些所謂「冒瀆帝室尊嚴者」、「違反王道主義者」、「違反民族協和之宗旨者」的電影,當然會被《電影管理及實施細則》劃入禁演之列。
陳春萍說,隨著1937年8月滿映株式會社建立,日本殖民統治當局統攬了整個東北的電影事業。從輸入、發行到製作、生產及放映,無一不在其控制之下。
關東軍操縱文藝政策
1940年後,日本殖民統治當局與偽滿洲國相繼出台對文藝實施更嚴格管理的文件,使東北文藝事業陷入窒息的狀態。
以下,是我們應該記住的幾個時間節點:
1940年5月,日本關東軍憲兵隊司令部炮製《思想對策服務要綱》,將「文藝及著作的動向」作為「必須注意和偵察的目標」。偽滿政權在警察署裡設立了文化警察和特務,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抓捕「思想犯」。
1941年,偽滿治安部對電影、報紙、出版的審查;偽滿交通部對廣播、新聞通訊的審查;偽滿民生部對文藝、美術、音樂、戲劇等文化行政工作的領導;偽滿外交部外務局對外宣傳等,都轉歸偽滿總務廳弘報處,自此,弘報處成為全面操縱偽滿宣傳輿論大權的思想文化統治機構。 「這一年出台的《藝文指導要綱》毫不隱諱地指出,『我國藝文乃以建國精神為基礎,是為八 一宇精神之美的顯現。故須以稱植我國土之日本藝文為經,原住民族固有之藝文為維,取世界藝文之粹,而造成渾然獨特之藝文為目標焉』」。陳春萍表示,《藝文指導要綱》的出籠是偽滿洲國國家文化政策最明顯的體現。此後,日偽對文藝領域的統治更趨於政策化、體制化。
1942年6月,偽滿首都警察廳成立文藝偵察部,不僅時刻偵察監視文藝界的活動,還要撰寫偵察監視報告。陳春萍說,所謂的審查不僅僅停留在文藝作品的思想內容層面上,甚至細緻到逐段逐句逐字、由表及裡的分析。 「比如日偽在審查梁山丁1943年發表的長詩《拓荒者》時說,作者是借老者對妻子的教導,用以鼓吹民族意識和熱愛國土的思想,還說長詩是用野狐、山鼠和豺狼象徵日本,即日本掠奪了東北的寶藏。意思是說,愛國愛土的東北民眾必須毫不猶豫地站起來,驅逐日本。梁山丁因此被立案,兩次遭抄家。 《拓荒者》也作為反滿抗日罪證存檔於偽滿首都警察廳。 」
總而言之,日本殖民者對東北的文藝統制,就是為了泯滅東北民眾的民眾意識,達到亡國滅種、同化中國人民的目的。
日本圖書大量湧入偽滿洲國。日偽源源不斷向中國東北輸入宣傳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