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唐太宗立儲的關鍵因素:國舅長孫無忌的支持 | 陽光歷史

 

A-A+

決定唐太宗立儲的關鍵因素:國舅長孫無忌的支持

2015年12月24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132 次

  李承乾的圖謀敗露,皇太子的地位不保,這一點毫無疑問,問題是挑選什麼人來取代他,讓唐太宗很費思量。

  唐太宗一度傾向於魏王李泰,朝廷中岑文本、劉洎也公開提出這個建議。唐太宗還把這種想法當面告訴了李泰。第二天,唐太宗對大臣們談起這件事,說:「昨天,李泰撲進我的懷裡,對我說:『今天是我的重生之日,從現在開始,我才真正稱得上陛下的兒子。我只有一個兒子,將來我死的時候,要把他殺了,然後把皇位傳給弟弟晉王。』父子天性,李泰能對我說出這種話,實在讓我憐愛。」

  褚遂良不以為然,說:「陛下的看法不對。魏王的想法不成立,陛下百年之後傳位給魏王,將來魏王再殺死自己的愛子,然後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弟弟,天下怎麼可能有這種事?當初陛下立承乾為皇太子,卻在承乾與魏王李泰之間猶移不定,嫡庶不分,魏王享受的一些待遇甚至超過了皇太子,造成的混亂一直沿續到現在。如果陛下一定要立李泰,請先妥善安置好晉王,才能保全他們。」

  唐太宗聽了褚遂良的一番話,立刻涕泗橫流,哭著說了三個字:「我不能。」

  選擇李泰的另一個障礙是長孫無忌,在兩個親外甥當中,長孫無忌傾向於晉王李治,唐太宗無法逾越他這個障礙。但李治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弱點,就是性格過於柔弱。唐太宗曾經對長孫無忌說:「你勸我立李治,李治仁懦,讓我為國家社稷擔憂,怎麼辦?」

  李泰知道舅舅長孫無忌不站在自己的一邊,乾脆自己出面,直接去找五弟李治,希望把他拉到自己的陣營中,他對李治說:「你和漢王好,不怕將來受連累嗎?」

  李泰的話裡隱含著一種威脅,李治是一個膽小的人,因此整天憂心忡忡。唐太宗詢問緣由,李治把哥哥李泰的話告訴了他。唐太宗因此明白,四兒子李泰也是一個冷酷之人,一旦他得到至尊的地位,只怕沒有李治的活路。

  據說此前在太原發現了一塊奇石,石頭上面自然形成了三個字「治萬吉」。唐太宗把這看成是一份圖讖,轉而又想立李治,猶豫不定。

  選擇繼承人是一個重大的問題。唐太宗考慮最多的,是哪一個選項對他的家族造成的傷害最小,而不是哪個選項對管理國家更有利,哪個兒子更適合皇帝這個位置,表現出李世民自私的一面。

  有一天唐太宗在兩儀殿與群臣議事,結束之後他單獨把長孫無忌、房喬和李勣幾個重臣留下來,商量皇太子的事。唐太宗傷心地說:「我有三個兒子,一個弟弟。究竟選擇哪一個做皇太子,還不能確定,我的心中沒有依靠啊。」

  說罷,唐太宗一頭撲到榻上,拔出腰間的佩刀,對準自己就要刺下去。眾人嚇得魂飛天外,一齊跑上去抱住唐太宗,用力把佩刀從他手中奪下來,遞給一旁的晉王李治。然後大家問唐太宗為什麼要做這種嚇死人的傻事?不就是要立皇太子嗎?他想立哪一個?

  唐太宗心目中其實早有了合適的人選,說:「我想立晉王。」

  皇帝的話,不可違逆,況且又是在這種情形之下,所以長孫無忌第一個表態:「尊旨。誰有異議,斬!」

  長孫無忌是皇后的哥哥,是幾位嫡皇子的舅舅,他一開口,沒有人再敢說一個「不」字,況且這個選擇本身也沒有大毛病。唐太宗等的就是長孫無忌的這句話,立刻轉頭對晉王李治說:「你舅舅答應立你為皇太子,還不快謝謝他!」

  晉王趕快拜謝長孫無忌。唐太宗還有幾分顧慮,問大家:「你們的想法與我一樣,可是天下的臣民會怎麼樣看待此事?」

  幾個人一齊說:「晉王仁義孝順,天下久已聞名,不會有異議。如果我們欺騙皇上,百死不辭。」

  唐太宗在幾位重臣面前流露悲傷,又拿刀自向,感覺有一點表演的成份,目的是逼他們順從自己的意志,其中最主要的是長孫無忌。唐太宗面臨重大決策的時候,常常表現出性格中猶豫、遲疑的一面。好在他的身邊集合了一群精英之材,總能幫助他做出相對正確的選擇,這一次也不例外。

  到此,唐太宗終於下定決心,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李承乾謀反的案件也可以結案了。四月,皇太子李承乾被廢為庶人,發往黔州安置。漢王李元昌被賜死,兵部尚書侯君集、駙馬都尉杜荷等人被處死。

  侯君集到底是一條漢子,臨刑之前對監刑的官員說:「我稀里糊塗,淪落到如此地步。其實我怎麼會造反呢?當年我也做過將軍,為國立過大功,請求皇上給我留一個兒子,讓我長享祭祀。」

  唐太宗聽說之後,留下侯君集的妻子和一個兒子,流放到嶺南,其餘的家人處死,家財抄沒入官。

  廢掉李承乾的第二天,晉王李治被立為皇太子,長孫無忌為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李承乾身邊的許多官吏都受到處罰,於志寧卻是例外,唐太宗不但沒有懲罰他,又讓他到李治身邊,依然擔任太子左庶子。

  那以後,唐太宗對皇太子李治不太滿意,又想改立李恪。李恪在兄弟當中排行第三,被封為吳王,兼任安州都督,唐太宗的二兒子李寬死得很早,李恪的地位就比較特殊。李承乾被廢掉,這種特殊性更加明顯。

  李恪的生母是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給李世民生下李恪和李愔兩個兒子。李恪雖然是庶子,但血統高貴,在大臣與百姓中間名望很高。當初唐太宗早早讓李恪到自己的王國去上任,對大臣們說:「我也不捨得讓李恪離開,希望能經常見到他。可我更希望他們這些庶子都能變得成熟一些,可以獨擋一面,將來我死了,他們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做國家的籓屏。」

  唐太宗的一番話,顯出他對庶子們的慈愛。李恪臨行之前,唐太宗又賜書給他,說:「你現在就要離開我,我不送你珍寶,只送你良言,你要體會我的苦心。」唐太宗要求李恪「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外之為君臣,內之為父子。」

  李恪擅長騎射之術,文武雙全,各方面很像自己的父親。唐太宗打算改立李恪,長孫無忌堅決不同意。唐太宗問:「你是不是嫌李恪不是你的親外甥?這個孩子果敢英武,處處都像我,將來一樣會保護你的。」

  長孫無忌說:「李治性格仁厚,是守成的君主。凡事最怕舉棋不定,皇儲大事,尤其忌諱反覆。」

  唐太宗明白,長孫無忌代表的外戚集團勢力強大,只好放棄李恪。長孫無忌從此對李恪充滿敵意。唐高宗李治即位之後,在處理房遺愛謀反案的時候,長孫無忌趁機把李恪歸入案中,判他死罪,以絕後患。

  李恪冤屈,也明白自己是被誰陷害的,臨刑之前高喊:「天地有靈,將來一定族滅長孫無忌家族!」

  皇權鬥爭中的失敗者,性命往往比平民更脆弱。貞觀十九年,庶人李承乾死在黔州。

  另一個失敗者李泰,先是被奪去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將軍等職務,改封為順陽王,關押在將作監,以後又被責令離開長安,遷居均州的鄖鄉縣,政治生命到此結束。

  唐太宗一直念念不忘這個胖兒子,曾經拿著李泰的奏章對身邊的大臣說:「我喜歡李泰的文才,我時時惦記著這個兒子。可是,為了李氏江山的穩固,只能這樣處置他,讓他們兄弟們相安無事。」

  一番話,盡顯一個老父親的無奈。唐太宗要讓後代避免李承乾、李泰這樣的問題,寫下一份詔書,給後代子孫立下一個規矩:「從今以後,如果皇太子行為不端,其它的皇子企圖取而代之,兩人都要被廢為庶人。傳之子孫,以為永制。」

  唐高宗永徽三年,李泰死在鄖鄉,時年三十五歲,死因不詳。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