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五色旗解密:五色分別代表漢滿蒙回藏
清朝沒有國旗,只有象徵皇權統治的黃龍旗,而且是三角形的。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外交住日益增多,1889年5月,有個叫張蔭桓的大臣,要出使國外,請朝延定長方形黃色龍旗為國旗,這樣龍旗成為清朝的國旗。中華民國成立時,臨時參議院決議用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到後來為什麼又換成青天白日旗呢?這裡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1895年,興中會決定在廣州發動起義,會員陸皓東設計了青天白日旗作為起義軍之旗,旗底為藍色,以示青天,旗中置白日,有白光芒十二道?因廣州起義失敗,陸皓東死於是役,該旗未能使用。1900年孫中山在惠州三洲田起義時,第一次打出青天白日旗為標幟。其後,興中會骨幹尤列在南洋創立中和堂,各會所均懸青天白日旗。當時旗上所列叉光多寡不一。後經孫中山解釋:叉光代表干支之數,應排做十二,以代十二個時辰,從此成為定制。
中國同盟會成立後,孫中山在青天白日旗上加紅地,改成紅、藍、白三色,以符合世界上自由、平等、博愛之真意,想以此旗作為革命軍國旗圖樣式。黃興認為,青天白日旗的形式不美觀,以太陽為標誌,是傚法日本國旗。於是設計了井字旗,表示平均地權之意,但被孫中山否定。
1907年的潮州、黃崗、七女湖、欽州防城、廣西鎮南關等起義,以及1908年欽州馬篤山、雲南河口起義,和1901年?1911年4月廣州諸役中,革命黨均打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作為反清的象徵。
1911年5月,湖北革命團體共進會領導人劉公、孫武等聯合文學社,積極籌備反清起義,繪製了十八星旗,以備起義使用?紅地和紅、黃、藍、白、黑九星象徵「鐵血」,說明革命必須使用武力,以熱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在紅、黃、藍、白、黑九角星內,外角上共有十八顆金黃色的圓星,代表關內十八個行省;黃色代表黃帝子孫,意味著這是一次民族大團結的革命,同時秘密製作了星旗。
10月9日,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裡14號共進會機關內裝制炸彈,不慎爆炸,俄國巡捕趕來搜查,將革命黨人的有關文件、書信和起義者名單等統統抄去。當天晚上,武昌小朝街總部被軍警搜查,革命黨人彭楚藩被捕,革命軍總司令蔣翊武出逃。消息傳來,為了不坐以待斃,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在10日凌晨,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他們在裁縫店找到兩面十八星旗,將其懸掛在閱馬廠湖北軍政府門前。很快,十八星旗便成為辛亥革命的象徵。武昌起義後,全國各省紛紛響應。當時各省所用旗幟共有四種:
(一)湖北軍政府、湖南軍政府(焦達峰)為共進會的十八星旗,即武漢旗。
(二)上海、江蘇為五色旗。11月3日,同盟會會員陳其美和光復會會員李燮和率領商團、學生、敢死隊和部分軍警在上海舉事,進攻江南製造局。4日,上海光復,李燮和被推為臨時總司令。有人掛出紅、黃、藍、白、黑五色旗以示慶祝。2月2日,南京被江浙聯軍克復。上海一部分人建議,用紅、黃、藍、白、黑五色旗作為光復旗,並通函全國。不久,上海、南京等長江下遊地區皆懸掛五色旗,作為新政權的象徵。
(三)廣東軍政府的青天白日滿地紅三色旗。11月9日,廣東宣告獨立。同盟會領導人之一胡漢民就任廣東都督,在全城懸掛起孫中山制定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
(四)陳炯明在惠州舉兵時,使用了井字旗。當時,除了北方少數省還懸掛大龍旗外,武漢旗十八星旗、上海、南京五色旗和廣東青天白日旗成為革命旗幟的主流。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自滬抵寧,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月10日,臨時參議院決議,以五色旗作為中華民國國旗,取紅、黃、藍、白、黑五色,代表漢、滿、蒙、藏、回五族共和之意,請孫大總統頒行全國。1月12日,孫中山復函臨時參議院,認為用五色旗作為國旗有三點不妥:(一)清國舊例,以五色旗作為海軍一、二品大官之旗。今廢清國國旗,而用其官旗,未免失體。(二)五色旗的用意為五大民族,但用顏色代替,取意不準確,譬如用黃色代表滿族。(三)既然五族平等,而上下排列,仍有階級。因此,孫中山認為,從旗幟的歷史、旗幟的取意和旗幟的美觀而論,用青天白日旗為宜。更何況其時獨立各省所用之旗有十八星旗、五色旗和青天白日旗三種,用其一必廢其二,所以不能遽付頒行。待清廷覆亡,民選國會成立後,再將國旗問題交國民公決。
在此期間,外交上發生了兩件大事,皆與五色旗有關。一是荷屬八達維亞爪哇島泅水埠(今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的華僑,得知清帝遜位,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後,歡喜異常,升起五色旗並燃放鞭炮進行慶祝,遭到殖民當局的無理鎮壓,當場被荷警開槍打死三人,打傷十多人,拘捕數十人。不久,華僑致電南京臨時政府,請求保護。
孫中山就荷屬爪哇殖民當局迫害華僑事件,召集南京臨時政府內閣開會,議決照會荷蘭政府,提出:(一)限三日內釋放被捕者;(二)賠償財產損失;(三)被害者之賠償;(四)恢復人權,與歐僑、日僑一律看待,並限一星期內答覆。否則將禁止通商,不准民國懸有菏蘭國旗。荷蘭政府外交部復照中國駐荷蘭臨時外交代表劉鏡人,就爪哇殖民當局侮辱五色國旗,暴虐華僑事件強行詭辯,竟胡說中國「不應將改建國體事通告華僑」。
另是駐日本公使汪大燮向日本政府通報中華民國成立,以五色旗為國旗後,2月24日,在日本神戶、大阪等地,當地華僑在中華會館召開中華民國共和祝賀會,當晚,舉著五色旗,提燈遊行慶祝時,也發生日警毀旗拘捕華僑和留學生事件。
這些外交事件表明:五色旗與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國際上已成為既定事實,有了一定的影響。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4月5日,臨時參議院遷往北京。5月6日,臨時參議院討論國旗統一案。以蔡元培為代表的革命黨議員們,堅持用青天白日旗作為國旗,湖北省的議員則認為,十八星旗與辛亥革命有密切關係,應以此為國旗,以示不忘武昌革命。但有人反對說:十八星旗代表獨立的十八行省,不包括內外蒙古、東三省、新疆、青海、西藏。現在約法規定:民國分26個區域,是不是要改十八星為二十六星?可見,用十八星旗是不合適的。最後江蘇都督程德全提出一個折中方案:以紅、黃、藍、白、黑五色旗代表漢、滿、蒙、藏、回五族,作為中華民國國旗,以十八星旗作為陸軍旗,以同盟會青天白日旗作為海軍旗。此方案由北京政府正式公佈。
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等革命黨流亡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在頒發的黨證及委任狀上,均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青天白日旗為黨旗,交加於上。1916年,在「護國運動」期間,起義於山東濰縣和廣東各地的中華革命軍,都打出青天白日旗作為標誌。
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時,宣佈廢止五色旗及十八星旗,規定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和軍旗。為了推翻北京政府,孫中山在桂林建立北伐大本營。1922年1月1日,在大本營所在地舉行隆重的升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之典禮。1923年,孫中山在廣州重組大元帥府,孫中山就職之日,正式舉行閱兵授旗禮,青天白日旗重新飄揚在廣州上空。1924年10月,孫中山北上途經香港時,軍艦上懸掛著青天白日旗,港英當局遣人上艦交涉說:「如改懸五色旗,當以禮接待。」孫中山不予理睬。1925年7月1日,國民黨在廣州成立了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軍事委員會「告諸將士文」中,號召「吾同志和軍人在國民革命旗幟之下,一致團結」,反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
1927年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1928年北伐成功後,東北易幟。「青天白日」旗統一南北 1937年抗戰爆發後,北平淪陷。12月14日,北平中南海懷仁堂成立了以王克敏為行政委員會委員長的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公開恢復五色旗為「國旗」。1938年3月27日,在南京國民政府所在地,漢奸梁鴻志也升起了五色旗,成立偽中華民國維新政府。1938年12月,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逃離戰時陪都重慶,公開投敵。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他合併了南北兩個漢奸偽政權,著手組織汪偽中央政府。他打起「繼承中華民國法統」的旗號,規定青天白日旗為國旗。但汪精衛提出的國旗方案,卻不被日本主子認可。最後,汪精衛同意,在青天白日旗旁邊再加上一個黃布條,上寫「和平反共建國」六個字。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當時南京及全國的國統區又在蔣介石的青天白日旗統治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的人民解放軍經過三年浴血奮戰,於1949年4月23日終於解放了南京,第三十五軍衝進總統府,降下了象徵蔣介石統治的青天白日旗,推翻了國民黨政權。在同年9月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上,討論了新中國的國旗和國徽。最後,一致通過以五星紅旗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象徵全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的大團結。
至此,五星紅旗取代了青天白日旗,正式成為中國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