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絲路:古絲綢之路真正繁榮的原因是和親嗎
提起絲綢之路,人們總會聯想到張騫鑿空西域,裴矩張掖互市,往來中西的商人,河西四郡的設立,河西地區新農業區的開闢,回紇與絲綢之路的關係,等等。這些無疑與絲綢之路有著很大的關係。那麼。除此之外。中國古代的和親不僅是封建社會維持民族友好關係的一種最好辦法,同時也為絲綢之路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親導致民族間的和解,加強了民族間的交流和瞭解。也對促進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起著一定的作用。
和親所拓展的四條絲綢之路
第一條絲綢之路:東端起自渭水流域,向西通過河西走廊,或經高昌(今吐魯番)、龜茲(庫車),在疏勒(今喀什市)以西越過蔥嶺,更經大宛(前蘇聯費爾干納盆地)和康居南部(今撒馬爾罕附近)西行,或經鄯善(今若羌)、于闐(今和田),在莎車(今莎車縣)以西翻越蔥嶺,更經大月氏(今阿姆河上、中遊)西行,以上兩條西行的路線會於木鹿城(今馬裡),然後向西經和櫝城(今裡海東南達姆甘附近)、阿蠻(今哈馬丹)、斯賓(今巴格達東南)等地以抵地中海,轉達羅馬各地。這是陸上絲綢之路的主幹線。
第二條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幹線:自中國南部直接西航,或經由滇、緬通道再自今緬甸南部利用海道西運,或經由中亞轉達印度半島各港再由海道西運。
第三條是草原絲綢之路:安史之亂後,吐蕃佔據了西域和河西地區,中原與西方的傳統的陸上絲綢之路遭到阻隔,而由於回紇與唐朝關係比較密切,加之回紇有其獨特的地緣優勢,因此,中原和西方商人大都改道經過回紇進行交易。這樣,東起蒙古高原,西至黑海沿岸,橫貫歐亞北方草原地帶的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性就顯得更加突出。
第四條是青藏高原絲綢之路:除了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草原絲綢之路之外。我們認為,在隋唐時期還有一條自長安經吐谷渾到吐蕃,然後經尼泊爾到達印度的新的絲綢之路。唐代之後,這條絲綢之路得到進一步的拓展。為了便於敘述,我們將其稱為「青藏高原絲綢之路」。
在中國古代和親歷史上,至少有三百多次和親。這些和親的一方或分佈在陸上絲綢之路,或坐落在草原絲綢之路,或地處海上絲綢之路,或處於青藏高原絲綢之路。當然,有的少數民族政權幅員遼闊,既跨陸上絲綢之路,也與草原絲綢之路相連,加之其統治區域隨著力量的強弱而擴收,所以我們很難將其嚴格界定為是地處陸上絲綢之路還是草原絲綢之路。比如匈奴、烏孫、突厥等政權,或可稱之為陸上絲綢之路上的政權,也可稱之為草原絲綢之路上的政權。
第四條是青藏高原絲綢之路:除了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草原絲綢之路之外。我們認為,在隋唐時期還有一條自長安經吐谷渾到吐蕃,然後經尼泊爾到達印度的新的絲綢之路。唐代之後,這條絲綢之路得到進一步的拓展。為了便於敘述,我們將其稱為「青藏高原絲綢之路」。
在中國古代和親歷史上,至少有三百多次和親。這些和親的一方或分佈在陸上絲綢之路,或坐落在草原絲綢之路,或地處海上絲綢之路,或處於青藏高原絲綢之路。當然,有的少數民族政權幅員遼闊,既跨陸上絲綢之路,也與草原絲綢之路相連,加之其統治區域隨著力量的強弱而擴收,所以我們很難將其嚴格界定為是地處陸上絲綢之路還是草原絲綢之路。比如匈奴、烏孫、突厥等政權,或可稱之為陸上絲綢之路上的政權,也可稱之為草原絲綢之路上的政權。
在陸上絲綢之路的政權有烏孫(漢與烏孫和親)、鄯善(西漢、前涼與鄯善和親)、焉耆(車師、突厥與焉耆和親)、車師(匈奴與車師和親,車師與焉耆和親)、康居(匈奴與康居和親)、!大月氏(大月氏向東漢求婚)、莎車(于闐與莎車和親)、前秦(前秦與氐、西秦和親)、後秦(北魏、柔然與後秦和親)、西秦(西秦與與前秦、拓跋鮮卑、南涼、吐谷渾、鮮卑和親)、南涼(西秦與南涼和親)、北涼(北魏與北涼和親,西秦與北涼和親)、夏(北魏與夏和親)、噘噠(柔然與噘噠和親)、高昌(隋、突厥與高昌和親)、西突厥(隋與西突厥和親)、于闐(唐、突厥與于闐和親)、寧遠(唐與寧遠和親)、龜茲(突厥、吐蕃與龜茲和親)、疏勒(突厥與疏勒和親)、康國(突厥與康國和親)及堅昆(突厥與堅昆和親)、大食(遼與大食和親)等。
在草原絲綢之路上的政權有匈奴(兩漢與匈奴和親)、夫余(公孫度與夫余和親)、烏桓(袁紹與烏桓和親)、拓跋鮮卑(拓跋鮮卑與匈奴、西秦的和親)、北燕(北魏與北燕和親)、柔然(北燕、北魏、東魏、北齊與柔然和親)、突厥(西魏、北周、隋、唐與突厥和親)、回紇(唐與回紇和親)、遼(遼與阿薩蘭回鶻和親)、阻卜(遼與阻卜和親)、高昌(蒙元與高昌回鶻王國和親)、西夏(西夏與遼、吐蕃、蒙古和親)、西遼(乃蠻與西遼、汪古部和親)、金(西夏與金和親)、蒙元(蒙元與西夏、金和親,蒙元與高麗世代聯姻)等。
與海上絲綢之路有聯繫的政權主要有南詔(唐與南詔和親)、大長和國(南漢與大長和國和親)及雲南大理(蒙元與雲南大理段氏聯姻)等政權。在「青藏高原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政權有吐谷渾(西秦與吐谷渾和親;隋與吐谷渾和親;黨項與吐谷渾和親;唐與吐谷渾和親;吐蕃與吐谷渾和親)、蘇毗(吐蕃與蘇毗和親)、吐蕃(唐與吐蕃和親;吐谷渾與吐蕃和親;遼、西夏、元與吐蕃和親;甘州回鶻與吐蕃和親;龜茲與吐蕃和親)、尼泊爾(吐蕃與尼泊爾聯姻)等。
由此可見,和親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無論統治者實行和親時的主觀願望如何,多數中原王朝同北方民族之間的和親結果都導致了中央政權和北方民族政權之間,漢民族和北方民族之間的和平交往的關係,不但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民族融合,對北方少數民族來說,凡主動要求和親者,通常都是對中原王朝的一種嚮往和欽慕,是對先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先進文化的趨同。特別是絲綢,是古羅馬人狂熱追求的對象。古羅馬的市場上絲綢的價格曾上揚至每磅約12兩黃金的天價。史料記載克利奧帕特拉,這位艷後也是一位絲綢愛好者。不僅僅是羅馬人對來自東方的絲綢感興趣。埃及歷史上著名的艷後克利奧帕特拉也曾經被記載穿著絲綢外衣接見使節,並酷愛絲綢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