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的經費都去哪了?因黨派矛盾而停購軍械 | 陽光歷史

 

A-A+

北洋水師的經費都去哪了?因黨派矛盾而停購軍械

2017年02月21日 歷史解密 暫無評論 閱讀 83 次

  甲午戰敗後,許多研究者將失敗的重要原因概括為軍費不足,批評慈禧太后修建頤和園工程挪用海軍經費,造成北洋海軍的裝備沒有跟上世界海軍日新月異的變化。那麼,北洋海軍的經費到底夠不夠呢?撥給北洋海軍的經費到底花到哪去了?

  1875年,南北洋確定分別建設海防的方案,其時已是清朝末期,清政府歷年積蓄幾乎羅致一空,所以,建設北洋海軍,經費是最棘手的問題。

  不久,總理衙門和戶部奏請由關稅和釐金項下撥解南北洋海防經費。具體計畫是,每年從各地關稅中直撥約200餘萬兩;從蘇、浙釐金項下,每年各提銀40萬兩,贛、閩、鄂、粵釐金項下,每年各提銀30萬兩,總計200萬兩。全部分解南北洋海防大臣沈葆楨、李鴻章兌收應用。兩項合計,海防經費每年共達400餘萬兩,實在是筆不小的款項。

  但現實的情況是,李鴻章發現實際資金到賬極少。比如1875年7月至1877年6月兩個財政年度裡,各省關實際僅解200萬兩,僅為名義撥款的四分之一。也就說,朝廷的指令,地方並沒有統一執行好。

  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軍衙門,主管全國海防建設。原解南北洋收支的海防經費撥歸海軍衙門收放。海軍衙門的經費來源,除常年海防協撥外,還在開辦時從其他方面籌集總計300餘萬兩。

  總體來說,建設北洋海軍的全部開支,包括20年的海防協餉、購買軍艦以及官兵薪糧和日常費用等,共用銀3500萬兩,占同期國庫開支的2%左右,遠遠低於陸軍的軍費開支。但對於一個近於崩潰的封建國家,仍是不勝負擔。

  多年以來,人們一直有個疑問:海軍衙門一直說缺乏經費,那麼,他們籌集到的款項是否都用到海軍事業上去了呢?

  1885年,慈禧太后考慮到光緒帝即將親政,自己歸政後若要重修圓明園,不但國家財力難以支持,同時又會遭到反對,於是在當年6月21日下懿旨重修三海。根據檔案記載,事實上工程在此之前已經開始動工。

  三海工程包括北海、中南海所有的殿宇、房屋、道路、河池、假山、堤泊、電燈、鐵路等,全部工程有100多處,整個工程經費總額在白銀600萬兩左右。從1885年至1895年10年中,三海工程共計挪借海軍衙門經費437萬兩。

  在「人治」社會,最高統治者會通過各種方式巧立名目,以避開制度對其的束縛。海軍衙門所墊的款項雖然後來如數歸還,慈禧太后孜孜以求的三海工程也如期竣工,但拆東牆補西牆,受損的卻是海軍。

  在清末,由於海軍經費一直無法完全按照計畫撥付,李鴻章一直與各地督撫、總理衙門、海軍衙門和戶部有著打不完的口水仗。

  1891年5、6月間,李鴻章校閱北洋海軍,後請於煙台、膠州口添築炮台。清政府批准了他的請求。但差不多在同時,戶部決定將南北洋購買外洋槍炮、船隻、械器暫停兩年,所省資金解部充餉。

  又過三年,1894年5月,也就是甲午戰爭爆發前夕,李鴻章再次校閱海軍。他上奏報告,稱西洋各國船式日新月異,即日本蕞爾小邦,猶能節省經費,歲添巨艦。中國自1888年北洋海軍開辦以來,迄今未添一船,恐後難為繼。

  主持停購軍艦決策的,是戶部尚書翁同龢。翁同龢是同治、光緒兩任皇帝的師傅,作為正統士大夫的魁首,他有強烈的憂國憂民責任感。但這次停購外洋槍炮的決策卻給海軍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消極影響。

  戶部為停購的辯解是:部庫空虛,海疆無事,明將南北洋購買槍炮船隻機器暫停兩年,借資彌補。

  李鴻章和翁同龢之間的扯皮,代表了不同派系不同的利益集團,導致的軍購停頓對晚清海防建設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