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帝國安史之亂本不該持續八年:都是內亂惹的禍
大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范陽、平盧、河東三鎮胡人節度使安祿山,在北方陰險的蟄伏了多年之後,終於向唐帝國亮出了可怕的猙獰面目。十五萬叛軍,攻城掠地,荼毒中原大地。對盛極一時的大唐帝國來說,這哪僅是晴空霹靂;簡直可以說是頂級大地震了!
安祿山起兵反叛大唐,打出的是「清君側,誅殺楊國忠」的旗號;明顯有欺世盜名的成分。不過安祿山想幹掉楊國忠也並不是假的;從他自己來說,他要是再不趁著有兵權之時反叛,宰相楊國忠遲早也要鐵了心找茬把安祿山給做掉。安祿山,楊國忠,從最開始的互相不對付,發展到後來已經是勢同水火。楊國忠早就公開對唐玄宗說,安祿山要謀反(可惜李隆基就是聽不進去)。一國的宰相天天在皇帝耳邊吹風,安祿山自己心裡也確實有鬼,不可能不哆嗦;到後來乾脆發展到楊國忠令人「刺求反狀,諷京兆尹圍其第,捕祿山所善之李超、安岱、李方來、王岷殺之,貶其黨吉溫與合浦」。與安祿山關係鐵的人,已經有被殺掉的了。所以他再不反叛,腦袋必將保不住(劉宋殺檀道濟,趙宋殺岳飛,人家明明沒有反狀尚且以「莫須有」就誣陷誅殺;何況安胡兒是真有反心?)
從大的方面看,安祿山能夠重兵反叛,也是拜唐朝邊鎮權力過於集中、中央與地方權力失衡的原因所賜。安祿山反叛之前,唐玄宗自恃國力強盛,銳意開發邊疆,猛將勁卒多聚於外;而與此同時,唐帝國原有的府兵制已經衰落(明朝的軍戶制、軍事衛所制度跟府兵制是異曲同工);關中、京師地區原本兵力雄厚,此時卻早已空虛;相比募兵制的邊鎮軍事力量,數量、質量上明顯是「內輕外重」之格局。而安祿山,更是由於玄宗愚蠢的寵信,得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權力之大,完全有同中央政府叫板的本錢。唐帝國全國也不過設了十大節度使啊!
從軍隊質量和戰鬥力來看,安祿山的叛軍,在起兵前,就經常與契丹、奚這些草原騎兵打仗;作戰經驗可謂豐富;到後來東突厥阿布思部加入後,可稱得上是精銳猛將雲集了。反之,唐帝國因為承平日久,內地久不經戰事,所以戰爭初期,叛軍勢如破竹,攻陷黃河以北大片土地和城池。唐玄宗的腦袋這回終於被安祿山的大棒子給砸醒了。李隆基,當初那麼多人告發安祿山有反意,他卻將告發者治罪或逮捕;有的乾脆綁著送給安祿山叫他殺。豺狼,都是自己一手養壯的!
後悔是沒用啦。唐帝國開始在全國動員抵抗叛軍的軍事力量。安西節度使封長清,是高仙芝一手提拔起來的西域邊陲大將。唐玄宗召他入朝,決定讓他來統兵抵抗叛軍;並詢問其平叛作戰方略。封長清對唐廷忠心耿耿,且久席邊事,慷慨回答:「安祿山率兇徒十萬進犯中原,太平日久,人不知戰。但勢有逆順,勢有奇變,臣請走馬赴東京,開府庫,募驍勇,計日取逆胡之首懸於闕下!」(《大明劫》片中,孫傳庭起初豪壯的說過「破賊,五千精兵足矣」,兩個人倒挺像,呵呵)
李隆基「聞言壯之」。也難怪,多長時間了,官軍節節失敗,叛軍鋒芒如日中天,這個節骨眼,聽到這些是太提氣了。玄宗遂任命封長清為范陽節度使,命他前往洛陽募兵,抵抗叛軍。
封長清到了洛陽,隨著接觸實際情況,就發現自己錯了。心情也沉重了。因為他久居西域邊陲,並不瞭解內地的實際情況。實際情況是他自己大吃一驚。內地的軍隊,由於承平日久,長期不打仗,戰鬥力與久經戰事的邊陲軍隊相比,簡直是「不堪用」!此前只是知道「太平日久,人不知戰」,沒想到「人不知戰」的程度,豈止是單單沒有作戰經驗的問題,已經達到了「不堪一用」。內地的軍隊,怎麼萎靡成這樣了?——這個,倒是不能怪封長清在皇帝面前「吹牛」。封大將軍還真不是愛吹牛的人。他是高仙芝一手提拔的安西都護名將,文武雙全,久經戰陣;在安西統帥的軍隊,也不是渣。只是實在是沒想到,內地的兵將,戰鬥力都頹廢成這樣了。不經過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啊!可是現在說別的,又有何用呢?
封長清心痛之餘,卻並未退縮,仍然積極募兵。「旬日得兵六萬,皆傭保市井之流」——募來的兵,有大量老弱殘兵;有的連箭都不會射,有的連馬都騎不了,上街維持維持秩序,管管「市井」還行。這哪趕得上安西的那支久經沙場的精兵!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封長清依然以一個職業軍人的敬業精神,組織這支新兵部隊開始訓練。
李隆基「聞言壯之」。也難怪,多長時間了,官軍節節失敗,叛軍鋒芒如日中天,這個節骨眼,聽到這些是太提氣了。玄宗遂任命封長清為范陽節度使,命他前往洛陽募兵,抵抗叛軍。
封長清到了洛陽,隨著接觸實際情況,就發現自己錯了。心情也沉重了。因為他久居西域邊陲,並不瞭解內地的實際情況。實際情況是他自己大吃一驚。內地的軍隊,由於承平日久,長期不打仗,戰鬥力與久經戰事的邊陲軍隊相比,簡直是「不堪用」!此前只是知道「太平日久,人不知戰」,沒想到「人不知戰」的程度,豈止是單單沒有作戰經驗的問題,已經達到了「不堪一用」。內地的軍隊,怎麼萎靡成這樣了?——這個,倒是不能怪封長清在皇帝面前「吹牛」。封大將軍還真不是愛吹牛的人。他是高仙芝一手提拔的安西都護名將,文武雙全,久經戰陣;在安西統帥的軍隊,也不是渣。只是實在是沒想到,內地的兵將,戰鬥力都頹廢成這樣了。不經過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啊!可是現在說別的,又有何用呢?
封長清心痛之餘,卻並未退縮,仍然積極募兵。「旬日得兵六萬,皆傭保市井之流」——募來的兵,有大量老弱殘兵;有的連箭都不會射,有的連馬都騎不了,上街維持維持秩序,管管「市井」還行。這哪趕得上安西的那支久經沙場的精兵!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封長清依然以一個職業軍人的敬業精神,組織這支新兵部隊開始訓練。
可是光有敬業精神不行,關鍵是此時已經來不及了!天寶十四年十二月,叛軍渡黃河,攻陷陳留!之後馬不停蹄,兵鋒直抵葵園!此時封長清募集來的軍隊,才訓練了沒幾天。一支新兵部隊,要想練到有哪怕有基本作戰能力的程度,短短幾天簡直是九牛一毛。
這樣危急的形勢下,封長清表現出了一位職業將領的堅強勇敢,他面對兵鋒正銳的叛軍,毫不退縮,親率一支戰鬥力相對強的驍騎與叛軍前鋒接戰,並英勇的發動反衝鋒,殺敵百人。叛軍主力蜂擁而至,封長清見自己兵少,退守東門。此時,募集的新軍戰鬥力低下的問題就一下暴露出來了。叛軍以鐵騎衝突,封長清的新軍連門都沒守住,潰不成軍。然封長清不愧是大唐鐵血軍人,繼續率軍在都亭驛與敵血戰;再次不敵。連番血戰後,封長清已是寡不敵眾,無奈退往陝郡。此時,高仙芝率領五萬軍隊,正在陝郡駐守。遺憾的是,此時高仙芝手下的這五萬兵馬,跟封長清在洛陽招募的軍隊一樣,是剛從長安招募的新兵,戰鬥力同樣低下;跟當年遠征阿富汗,在恆邏斯戰役與阿拉伯大軍血戰的那支部隊沒法比。那場大戰,雖說是唐軍大敗;但那支唐軍部隊畢竟稱得上是精兵。
所以,身經百戰的高仙芝也冷靜的認識到,靠這樣的軍隊去打仗,是送羊白白入虎口,這樣的無謂犧牲必須避免。兩員帝國大將最終決定,堅壁清野,向潼關戰略撤退。撤退途中,部隊遭受叛軍截擊,損失人馬甚眾;但高仙芝、封長清終於成功將部隊主力撤到了潼關。潼關,與黃河渡口和崤山天險結合,號稱天下第一雄關、天險,地勢險要;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是關中秦地的門戶。叛軍圍殲高仙芝主力,進而閃擊潼關的企圖落空,叛軍大將崔乾佑只能望關興歎。兩員帝國大將這一正確的戰略撤退,不僅避免了無謂的犧牲,更為大唐贏得了關鍵的喘息機會。這個可不能小瞧;從這一刻起,對大唐軍事態勢有利的局面其實已經無形中邁出了第一步。
為何說這是有意義的第一步?往下說就明白了。因為之後,唐帝國的平叛戰爭,贏來了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或者說是唐帝國能最終打敗安祿山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拐點!這個機會如果把握好了(其實唐朝政府軍也曾經一度抓住了這個良機),我看安史之亂就不會禍亂大唐長達八年了;有可能兩三年就結束。而如果短短幾年就平叛成功,大唐帝國後來也不可能出現那麼多的蝴蝶效應!
言歸正傳。此時的態勢,是叛軍南線閃擊潼關,直搗關中的企圖化為泡影。但北線,安祿山也沒閒著。他派出大將高秀巖,率鐵騎進攻關中北部的朔方。朔方一旦得手,北線的叛軍就可以南渡黃河,從草原向南,威脅長安;這也正是歷代草原民族進取中原的路線。想的計畫倒是挺好,然而北線叛軍這回卻到底碰上了一個狠茬;這個狠茬就是唐帝國名將,朔方節度使郭子儀。郭子儀統帥的部隊,與高仙芝封長清招來的新兵不一樣,是久習邊事的大唐邊鎮部隊。所以高秀巖叛軍和郭子儀的軍隊一交手,終於知道了什麼叫不慣病,高秀巖叛軍一戰就被打得潰不成軍。郭子儀這還沒完,果斷乘勝咬著叛軍又一頓狂扁,攻克山西的靜邊軍城。這個地方被唐軍佔領,叛軍太難受了;叛將薛忠義統兵瘋狂反攻,結果又被郭子儀一頓暴揍,七千胡騎被唐軍殲滅。不可一世的安祿山叛軍,這次終於領教了唐帝國軍隊的厲害!
之後,郭子儀大軍馬不停蹄,根本不容北線叛軍喘息,接連攻克雲中(大同)、馬邑、雁門關。此時的戰略態勢,已經對唐帝國變得有利了。唐軍在北線的反攻,導致安祿山起家的老根據地一帶幾個戰略要地喪失。唐軍南可南下河東;東可出兵河北;安祿山再不能像以往那樣,毫無後顧之憂的南侵;唐軍在叛軍背後,安祿山猶如芒刺在背,這哪裡是刺啊,簡直就是釘進安祿山後背的大釘子。安祿山是接招也得接招,不接招也得接招。南線的叛軍,必須被迫分兵往回抽。這顆可怕的大釘子要是再不管,北線唐軍會繼續行動,直至將叛軍的南線北線斷開;斷開了南北兩線就各自都成了孤棋,那這個棋局可真就馬上要翻盤!
為何說這是有意義的第一步?往下說就明白了。因為之後,唐帝國的平叛戰爭,贏來了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或者說是唐帝國能最終打敗安祿山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拐點!這個機會如果把握好了(其實唐朝政府軍也曾經一度抓住了這個良機),我看安史之亂就不會禍亂大唐長達八年了;有可能兩三年就結束。而如果短短幾年就平叛成功,大唐帝國後來也不可能出現那麼多的蝴蝶效應!
言歸正傳。此時的態勢,是叛軍南線閃擊潼關,直搗關中的企圖化為泡影。但北線,安祿山也沒閒著。他派出大將高秀巖,率鐵騎進攻關中北部的朔方。朔方一旦得手,北線的叛軍就可以南渡黃河,從草原向南,威脅長安;這也正是歷代草原民族進取中原的路線。想的計畫倒是挺好,然而北線叛軍這回卻到底碰上了一個狠茬;這個狠茬就是唐帝國名將,朔方節度使郭子儀。郭子儀統帥的部隊,與高仙芝封長清招來的新兵不一樣,是久習邊事的大唐邊鎮部隊。所以高秀巖叛軍和郭子儀的軍隊一交手,終於知道了什麼叫不慣病,高秀巖叛軍一戰就被打得潰不成軍。郭子儀這還沒完,果斷乘勝咬著叛軍又一頓狂扁,攻克山西的靜邊軍城。這個地方被唐軍佔領,叛軍太難受了;叛將薛忠義統兵瘋狂反攻,結果又被郭子儀一頓暴揍,七千胡騎被唐軍殲滅。不可一世的安祿山叛軍,這次終於領教了唐帝國軍隊的厲害!
之後,郭子儀大軍馬不停蹄,根本不容北線叛軍喘息,接連攻克雲中(大同)、馬邑、雁門關。此時的戰略態勢,已經對唐帝國變得有利了。唐軍在北線的反攻,導致安祿山起家的老根據地一帶幾個戰略要地喪失。唐軍南可南下河東;東可出兵河北;安祿山再不能像以往那樣,毫無後顧之憂的南侵;唐軍在叛軍背後,安祿山猶如芒刺在背,這哪裡是刺啊,簡直就是釘進安祿山後背的大釘子。安祿山是接招也得接招,不接招也得接招。南線的叛軍,必須被迫分兵往回抽。這顆可怕的大釘子要是再不管,北線唐軍會繼續行動,直至將叛軍的南線北線斷開;斷開了南北兩線就各自都成了孤棋,那這個棋局可真就馬上要翻盤!
這個最關鍵的節骨眼,唐帝國自己內部竟然出事了。一步臭棋,臭不可聞,幫了安祿山的大忙。起初高仙芝封長清出兵,由榮王(皇子)李琬為元帥,宦官邊令誠為監軍。李皇子到任不長時間,竟暴病身亡。他這一死,邊令誠就更得瑟上了。明明用兵打仗他是外行,可他仗著是監軍,經常亂干涉軍務。這還不算,邊令誠還總求高仙芝辦事,高仙芝都沒答應。你平時也就算了,現在這個戰局,你一個軍事外行過來瞎攪合,那不是讓軍隊遭殃嗎?再說潛規則那一套,以前就沒少送你財物,現在這麼嚴峻的情況你還沒完沒了,我高仙芝又不是提款機,哪能沒完沒了的答應你,將士們和戰馬都要吃飯,都要用錢,現在發放給將士們的物資都不足,你讓我上他們手裡搶?所以邊令誠的慾望,並未得到滿足。這個小人心如毒蠍,回朝惡毒的向玄宗奏了一本:封長清在皇上面前說大話吹牛,而到了前線又畏敵如虎,總是誇大叛賊的實力而動搖軍心;高仙芝又無故拋棄了陝郡幾百里國土,還偷盜、剋扣朝廷下發的軍糧與賞賜。而東都洛陽卻被叛賊荼毒。這兩個人是欺上瞞下。此外,邊令誠又詳盡的報告了高仙芝、封長清戰敗的情況(免不了添油加醋),而對二將的頑強血戰、二將帶兵的辛勞、新兵戰鬥力低下等問題,故意隱瞞不報。李隆基聽後大怒,做出了愚蠢的決定:把這兩個混蛋給我殺了!這是腦袋叫門給擠了之後下的旨意。這股「果斷」勁,早用到安祿山頭上,哪會有今天呢?這麼亂殺胡殺,唐玄宗也不想想,以後誰願意給你打仗!或者就算為你打仗,誰又不多留個心眼?(這點跟明朝崇禎有一比)
高仙芝,封長清,兩員帝國優秀將領,就這樣冤死於邊令誠奸佞之手、李隆基之愚蠢。封長清臨死前悲壯的留下了《封長清謝死表聞》,內容慷慨激昂且悲壯,「仰天飲鴆,向日封章,即位尸諫之臣,死做聖朝之鬼。若使殆而有知,必結草軍前。回風陣上,引王師之旗鼓,平寇賊之戈。」封長清慷慨赴刑後,高仙芝也巡營回來,剛聞聽封長清被斬首,又驚又怒。邊令誠懼怕高仙芝反抗,急招陌刀手百人跟隨,說:「大夫亦有詔命。」高仙芝立刻明白,自己同樣是難逃一劫了。之後邊令誠宣讀敕書。高仙芝聽罷說:「我遇敵不能戰而退兵,的確有罪;今上頂天,下踩地,道我剋扣士兵錢糧與賞賜,乃冤枉我也!」此時已經聚集了大批唐軍將士來圍觀。高仙芝扭頭大聲說:「我於京師招募爾等出來作戰,諸位雖得到一些兵餉物資,然遠遠不足。正欲與諸位兒郎一道衝殺破賊,取高官厚賞;不料賊眾突來,方撤兵至此,本已乃為國家固守潼關。若我果真剋扣了你們的錢糧,你們就說有;若我未曾剋扣錢糧,請你們說無!」士兵們齊聲大喊:「無!」並大呼高仙芝冤枉,聲震天地。邊令誠恐事情有變,急命行刑。
兩位將軍就這麼窩窩囊囊死了。
兩員能打仗的大將,唐廷自己幫助安祿山給除掉了。其他節度使,要麼遠在南方,要麼無法及時來到關中,朝中武將,一時無人可用。唐廷緊急起用在家養病的哥舒翰,命其討伐安祿山。哥舒翰稱病推辭,玄宗不准。唐玄宗還號令全國四面出擊,收復洛陽。於是哥舒翰率高仙芝舊部和其他各路軍隊,號稱20萬,鎮守潼關。此際,北線叛軍高秀巖,進攻郭子儀,又被擊敗。
哥舒翰也是久經沙場的老將,同樣堅持高仙芝封長清那一套,就是不出關去野戰,叛軍遷延日久,活活被拖在潼關之下,想打哥舒翰又不跟他打,白白消耗糧草與軍事物資。
756年,天寶十五年5月,唐朝名將郭子儀(朔方節度使)、李光弼(河東節度使)在河北嘉山,聯手大破史思明叛軍。史思明部隊被殲4萬餘人,一千餘人被俘;史思明本人落馬,靴子也掉了,光著腳丫子拚命逃走,夜間拄著一桿半截槍桿狼狽不堪的回到軍營;之後又逃往博陵;李光弼又率軍圍攻博陵。唐軍聲威大振。河北十餘郡紛紛殺死叛軍的守將,向唐軍投降。忠於唐室的大批地方官,也紛紛策反。這可是安祿山的老巢啊。淪陷地區的百姓,苦於安祿山暴政久矣,也相繼起來反抗。洛陽至范陽的道路也被唐軍切斷;叛軍往來都是輕騎悄悄經過,還經常被截殺俘虜。這樣的軍事態勢和戰略局面,對唐帝國來說,是形勢大好。安祿山叛軍不得民心,照此發展下去真可謂會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而人民戰爭在孫子兵法和毛澤東軍事思想看來,是敵人最怕的戰爭。唐廷如果照這個局面正確的一步一步走下去,安史之亂的歷史可就真要改寫了,那這場平叛戰爭的進程,真的要大大縮短;而戰爭時間縮短了,空間縮小了,唐帝國社會所遭受的戰爭創傷,也勢必會大大減小(京師關中地區不會遭受戰火荼毒;國際第一大都市長安,更不會成為廢墟);也更不會死更多的人了。
——所以,此時對唐帝國來說,說最終勝利就在前方不算過分。安祿山面對這個局面,也確實是大為驚恐,連這樣的話都罵出來了:你們這麼多年教我反叛,還說萬無一失。今天哥舒翰守潼關,我們幾個月都攻不下來,北方道路又被切斷;敵軍自四方會合而來,我佔有的不過汴、鄧幾個州,萬全之機在哪裡!?你們從今往後,不要再來見我!心中煩亂驚懼,可見一斑。
可惜,可歎,可悲!這個大好形勢的節骨眼,唐帝國內部又出事了!
哥舒翰本來多次拒絕朝廷讓其出關作戰的命令。這是正確的,因為他知道自己軍隊的質量,也知道出潼關還不到時候;所以他對朝廷的要求與願望,對楊國忠的不切實際的瞎支招和命令,也一直是挺著不辦。楊國忠也對其猜忌不滿劇增。楊的心腹跟他說過,「哥舒翰如今手握朝廷重兵,若是舉旗向西,危險的是你!」楊國忠聽罷深以為是,於是借口建立後繼部隊,讓玄宗同意招募萬人駐紮在哥舒翰後方,名為防叛軍,實則防備哥舒翰。命親信杜乾運統領新軍。哥舒翰知道楊國忠的奸詐陰險,深恐被楊國忠謀算,就上奏請求將此新軍劃歸自己管轄。六月,哥舒翰乾脆借到潼關議事的機會,借用罪名殺掉杜乾運。楊國忠聞之,深為驚怒,所以更屢進讒言,說哥舒翰與潼關守軍的壞話,更有「要警惕哥舒翰這樣的胡人將領成為安祿山第二」這樣的讒言。這幹的是跟邊令誠一樣的損事了。哥舒翰部下軍中將領,也怨恨楊國忠構陷軍隊,飛揚跋扈。部將王思禮更是勸哥舒翰,上表玄宗,殺掉楊國忠。不行的話,乾脆率一部軍馬將楊國忠劫持出京師,為朝廷除掉這個禍害。哥舒翰起初不答,後來說過:「如此,是我哥舒翰謀反了,而不是安祿山反叛。」——朝中的內鬥,多麼可怕,由此可見一斑。更可怕的,楊國忠安插在軍中的親信將此事密報給楊國忠。楊國忠頭髮根都立起來了!到了這個份上,那就一不做二不休啦!
奸佞楊國忠出於一己私利,不顧江山社稷安危,借玄宗之命,強令哥舒翰領兵出潼關,收復洛陽。皇命難違,軍法無情!這次,哥舒翰實在是拒絕不了了。出兵前,他仍然不想放棄最後的機會,堅持上奏,說叛軍是故意顯示疲弱引誘我軍出關,安祿山久習軍事,豈能無備!叛軍遠道而來,利在速戰,我軍據險,利在堅守。況且叛軍暴虐,無有民心,今內部將要發生變亂,屆時定可不戰而勝之;首要者是能夠成功,何必不切實際的貪圖快!
此時,郭子儀、李光弼也向朝廷上奏,請求引兵北取范陽,直搗叛賊巢穴,將叛賊黨羽的家人俘虜作為人質,招降叛軍。如此,叛軍必將軍心動搖繼而徹底崩潰。還特意強調,潼關守軍目前應繼續堅守,拖住南線叛軍並使叛軍疲睏,千萬,千萬不要草率出關,而壞整體戰略!——這個戰略計畫,如果付諸實施,可以說能要安祿山的老命!
756年,天寶十五年5月,唐朝名將郭子儀(朔方節度使)、李光弼(河東節度使)在河北嘉山,聯手大破史思明叛軍。史思明部隊被殲4萬餘人,一千餘人被俘;史思明本人落馬,靴子也掉了,光著腳丫子拚命逃走,夜間拄著一桿半截槍桿狼狽不堪的回到軍營;之後又逃往博陵;李光弼又率軍圍攻博陵。唐軍聲威大振。河北十餘郡紛紛殺死叛軍的守將,向唐軍投降。忠於唐室的大批地方官,也紛紛策反。這可是安祿山的老巢啊。淪陷地區的百姓,苦於安祿山暴政久矣,也相繼起來反抗。洛陽至范陽的道路也被唐軍切斷;叛軍往來都是輕騎悄悄經過,還經常被截殺俘虜。這樣的軍事態勢和戰略局面,對唐帝國來說,是形勢大好。安祿山叛軍不得民心,照此發展下去真可謂會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而人民戰爭在孫子兵法和毛澤東軍事思想看來,是敵人最怕的戰爭。唐廷如果照這個局面正確的一步一步走下去,安史之亂的歷史可就真要改寫了,那這場平叛戰爭的進程,真的要大大縮短;而戰爭時間縮短了,空間縮小了,唐帝國社會所遭受的戰爭創傷,也勢必會大大減小(京師關中地區不會遭受戰火荼毒;國際第一大都市長安,更不會成為廢墟);也更不會死更多的人了。
——所以,此時對唐帝國來說,說最終勝利就在前方不算過分。安祿山面對這個局面,也確實是大為驚恐,連這樣的話都罵出來了:你們這麼多年教我反叛,還說萬無一失。今天哥舒翰守潼關,我們幾個月都攻不下來,北方道路又被切斷;敵軍自四方會合而來,我佔有的不過汴、鄧幾個州,萬全之機在哪裡!?你們從今往後,不要再來見我!心中煩亂驚懼,可見一斑。
可惜,可歎,可悲!這個大好形勢的節骨眼,唐帝國內部又出事了!
哥舒翰本來多次拒絕朝廷讓其出關作戰的命令。這是正確的,因為他知道自己軍隊的質量,也知道出潼關還不到時候;所以他對朝廷的要求與願望,對楊國忠的不切實際的瞎支招和命令,也一直是挺著不辦。楊國忠也對其猜忌不滿劇增。楊的心腹跟他說過,「哥舒翰如今手握朝廷重兵,若是舉旗向西,危險的是你!」楊國忠聽罷深以為是,於是借口建立後繼部隊,讓玄宗同意招募萬人駐紮在哥舒翰後方,名為防叛軍,實則防備哥舒翰。命親信杜乾運統領新軍。哥舒翰知道楊國忠的奸詐陰險,深恐被楊國忠謀算,就上奏請求將此新軍劃歸自己管轄。六月,哥舒翰乾脆借到潼關議事的機會,借用罪名殺掉杜乾運。楊國忠聞之,深為驚怒,所以更屢進讒言,說哥舒翰與潼關守軍的壞話,更有「要警惕哥舒翰這樣的胡人將領成為安祿山第二」這樣的讒言。這幹的是跟邊令誠一樣的損事了。哥舒翰部下軍中將領,也怨恨楊國忠構陷軍隊,飛揚跋扈。部將王思禮更是勸哥舒翰,上表玄宗,殺掉楊國忠。不行的話,乾脆率一部軍馬將楊國忠劫持出京師,為朝廷除掉這個禍害。哥舒翰起初不答,後來說過:「如此,是我哥舒翰謀反了,而不是安祿山反叛。」——朝中的內鬥,多麼可怕,由此可見一斑。更可怕的,楊國忠安插在軍中的親信將此事密報給楊國忠。楊國忠頭髮根都立起來了!到了這個份上,那就一不做二不休啦!
奸佞楊國忠出於一己私利,不顧江山社稷安危,借玄宗之命,強令哥舒翰領兵出潼關,收復洛陽。皇命難違,軍法無情!這次,哥舒翰實在是拒絕不了了。出兵前,他仍然不想放棄最後的機會,堅持上奏,說叛軍是故意顯示疲弱引誘我軍出關,安祿山久習軍事,豈能無備!叛軍遠道而來,利在速戰,我軍據險,利在堅守。況且叛軍暴虐,無有民心,今內部將要發生變亂,屆時定可不戰而勝之;首要者是能夠成功,何必不切實際的貪圖快!
此時,郭子儀、李光弼也向朝廷上奏,請求引兵北取范陽,直搗叛賊巢穴,將叛賊黨羽的家人俘虜作為人質,招降叛軍。如此,叛軍必將軍心動搖繼而徹底崩潰。還特意強調,潼關守軍目前應繼續堅守,拖住南線叛軍並使叛軍疲睏,千萬,千萬不要草率出關,而壞整體戰略!——這個戰略計畫,如果付諸實施,可以說能要安祿山的老命!
可是楊國忠又屢進讒言,說叛軍疲睏無備,哥舒翰有意逗留不進,戰機會白白扔掉!唐玄宗深以為是,連派中使嚴令哥舒翰出關。郭子儀李光弼哥舒翰的正確建議,李隆基不聽!
哥舒翰眼見正確戰略和意見化為泡影,捶胸大哭!近20萬大軍,最終被逼出關!
出關的結果,哪怕是打成兩敗俱傷的消耗戰也行。可惜不是。是最糟糕最吐血的結局。靈寶一戰,叛將崔乾佑善於用兵,成功伏擊出關的唐軍。可憐哥舒翰大軍18萬人,幾乎全軍覆沒;逃回潼關的,僅剩8000餘人!8000如驚弓之鳥,缺乏軍事統帥的部隊,哪裡能敵得過崔乾佑的精銳叛軍?(哥舒翰被俘了,大批統兵官戰死)潼關終於可怕的失守!
至此,棋局逆轉。安祿山可怕的翻盤了。唐帝國之前的大好形勢,瞬間化為烏有。唐朝廷出的這一手昏招,導致關中軍隊主力被殲滅,京師兵力已經空虛。自此關中已無軍事力量來抵擋叛軍鋒芒。唐玄宗被迫向四川出逃。關中地區,天府雄國,繁華長安,開始慘遭戰火荼毒。自此開始,之後的歷代王朝國都,再不是那個恢弘大氣繁花似錦的長安。
之後的平叛歷史就不多敘述了。無情的戰亂,本該早些結束的;自此更加肆虐唐帝國國土,戰禍波及的地區,也越來越廣。蝴蝶效應紛至沓來。戰爭活活拖了八年才結束。唐帝國在西域的統治和開拓,變成了弱勢直至逐步喪失。地方藩鎮勢力紛紛抬頭。宦官開始進入政治舞台,把持朝政。自安史之亂以後,唐朝內部就沒好過。總之安史之亂,將曾經強盛的大唐給打廢了。
孫子雲,將能而君不御者勝;兵無選鋒而曰北(軍隊無精兵就要打敗仗);存人失地,地可復得,存地失人,地人皆失;《戰爭論》所述的「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等等,這些經典格言與軍事思想,在以上說的內容中,從正面、反面,無不得到了印證。
總之,唐帝國本來是有條件有能力在平叛戰爭相對短、戰火波及面相對小的局面下,最終打敗安祿山的,以上說的那個態勢,唐朝如果能腳踏實地的往正道上走,叛軍早就崩潰了,哪用得著打上八年。安祿山叛軍固然強悍,但叛軍屬非正義,沒有民心支撐,而唐帝國畢竟是立國一百多年的帝國,還以尚武崇文著稱,並非沒有出色的軍事統帥和軍隊。像郭子儀李光弼,就經常打得叛軍滿地找牙。可惜,有什麼樣的政治就有什麼樣的戰爭,唐朝白白葬送了短期內平叛成功的大好機會,唐朝與其說是輸在軍事上,不如說是毀在政治上。奸佞橫行,軍中良將遭構陷冤殺,關鍵時刻軍隊遭錯誤指揮;唐朝廷自己,包括李隆基,真是太善於為敵人安祿山幫忙;反過來,安祿山卻根本不給李隆基和唐朝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