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三國:諸葛亮和劉備,真的有機會一統天下嗎?
諸葛亮和劉備,真的有機會一統天下嗎?
情緒是一個很可怕的東西,有人英雄一世,最後沒有敗給敵人,卻被自己的情緒打敗了。劉備,一個胸懷韜略,志向遠大的君主,匯聚天下文臣武將,在建立蜀國後,本可有機會一統天下,完成心願的時候,卻陰溝翻船,不得善終,結果讓人唏噓。然而歷史上極其詭異的一幕是被譽為智慧象徵的無所不能的諸葛亮對此卻束手無策,甚至在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後感歎說,如果法正在,結果恐怕不至於如此。我們先看故事。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為報吳奪荊州、關羽被殺之仇,率大軍攻吳。吳將陸遜為避其鋒,堅守不戰,雙方成對峙之勢。蜀軍遠征,補給困難,又不能速戰速決,加上入夏以後天氣炎熱,以致銳氣漸失,士氣低落。劉備為舒緩軍士酷熱之苦,命蜀軍在山林中安營紮寨以避暑熱。陸遜看準時機,命士兵每人帶一把茅草,到達蜀軍營壘時邊放火邊猛攻。蜀軍營寨的木柵和周圍的林木為易燃之物,火勢迅速在各營漫延。蜀軍大亂,被吳軍連破四十餘營。陸遜火燒連營的成功,決定了猇亭之戰蜀敗吳勝的結果,
劉備才逃到了白帝城。這一場大戰,蜀軍幾乎全軍覆沒,船隻、器械和軍用物資,全部被吳軍繳獲。歷史上把這場戰爭稱作「猇亭之戰」,也叫「彝陵之戰」。劉備失敗之後,又悔又恨,說:「我竟被陸遜打敗,這豈不是天意嗎?」過了不久,他在永安病故了。
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就此隕落退出了歷史舞台,在唏噓之餘,我們是否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示,總所周知,劉備給人的印象一直是溫和,隱忍的形象,卻為何落的晚節不保呢?有人說是因為他講義氣,為關羽報仇,也有人說他是萬不得已,都有一定道理,但這並非說明情況,或許真實原因是,他被情緒這個惡魔給吞噬了。
鬼谷子當然不會告訴我們如何控制情緒,縱橫學不是成功學,但是鬼谷子卻給告訴我們,如何去利用他人的情緒而我們的遊說。從東吳後期的策略看來,其實掐准劉備心思的人並非諸葛亮,而是遠在千里之外的孫權和陸遜。在兵法裡說到驕兵必敗的道理,劉備之所以選擇戰爭,是因為他認為他的實力足以給東吳沉重的打擊,可惜歷史智慧導演人生,悲劇還是喜劇,還是要看歷史如何導演。
其實戰爭和遊說一樣,前提是要看自己有幾斤幾兩,然後再發動戰爭也不遲。鬼谷子說量權是什麼?就是揣度實力大小,謀劃勝算如何(諸葛亮都沒有加入戰爭),若對局勢衡量不准,就獲不到強弱輕重的比較;若對諸侯情況揣度不准,就撐握不到暗地的變化。何為量權?一般有十個方面:一是度國土大小,兵力多少,財貨有無,人口多少,富裕還是貪乏,富者與窮者各有多少;二辯各國地利,哪處與己有利,哪處與己有害;三析各國策略謀劃,誰更勝一籌;四量君臣親疏關係,賢德者是誰,不肖者是誰;五看各諸侯賓客,良才與庸才各有多少;六察各諸侯的命運福禍,誰吉利,誰凶險;七察諸侯友誼,誰可以利用,誰不可利用;八斷各國百姓人心向背,哪國安定,哪國危機潛伏;九察百姓擁護誰,厭惡誰;十度不順從的勢力,哪些要提防,哪些可聯合。若能將上述瞭解清楚,便達到了量權的要求,就是揣的最高境界了。
揣情,就是在對方最高興時加大他們的慾望。他們既然有慾望,就無法掩飾實情;又必須在對方最恐懼時去加重他們的恐懼,他們既然有害怕的心理,也不可能隱瞞住,情慾必然隨事態的發展變化流露出來。對那些已經受到感動,仍不見有異常變化之人,就要改變遊說對象,不要再對他說什麼了,而應改向他所親近的人去遊說,這樣就可以從側面知道他安然不為所動的原因。那些感情從內部發生變化的人,必會通過形態顯現於外表。因此,我們常通過外象,來瞭解那些隱藏於內的實情。此即是「測深揣情」。所以謀劃國家大事的時候要認真量權,遊說諸侯的時候,要認真揣情。
劉備之所以失敗並非兵馬不強,並非人心不齊,並非謀劃失策,關鍵在於其被情緒所控制,結果煩了低級錯誤,還記得赤壁之戰,曹操驕傲而敗,而劉備同樣被一把火給燒的前功盡棄,這把火不僅是陸遜的明火,而是劉備心中的怒火。因火而失去理智,所以我們再看待鬼谷子的時候,一方面要學習利用他人情緒,另一方面更要注意自己不要被情緒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