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楚之亂解密:吳王劉濞犯了兩個致命失誤致失敗
公元前154年,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國由於不滿國家的削藩政策,舉兵發動反叛,史稱七國之亂。從歷史的答案中我們知道最終七國之亂失敗了,吳王劉濞被殺。
在這裡我們回過頭來討論吳楚七國之亂吳王劉濞作亂有可能成功嗎?答案是完全有可能的。史書上記載吳王劉濞這個人彪悍而果敢,和自己的農民父親劉仲完全不像,和劉邦很像。劉濞這個人非常有經濟頭腦,他利用吳國的天然優勢以鑄錢、煮鹽、造船三大經濟要點為中心,迅速使吳國富甲起來,史書上記載「夫吳有諸侯之位,而實富於天子」,劉濞還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免除農業稅的國家領導人。吳國良好的經濟基礎為其日後的軍事叛變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資保障。但劉濞經濟上雖然是一把好手,軍事上卻只是二三流水平。吳王劉濞在起兵後接二連三的犯了致命錯誤,最終導致了他的軍事失敗。
他的第一個錯誤就是在他剛開始起兵時,其手下大將軍田祿伯就向他建議道:「如果只聚集所有軍隊向西進攻,而沒有其他奇兵,是很難成功的,所以臣願得五萬人,循江淮而上,收淮南,入武關,分兵兩路,與大王會師於關中。」但此策遭到了吳太子的堅決反對,他對父親劉濞說:「我們這次是謀反叛亂,不是義兵,所以不能把兵權分給他人,否則如果別人也學我們謀反而反過來背叛我們,那我們該怎麼辦?而且如果分兵兩路,那就會削弱兵勢,有害無益。」可以說這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於是吳王劉濞拒絕了田祿伯分兵迂迴入關中攻漢的建議。可以說,如果吳王劉濞果真聽從大將軍田祿伯的建議,那這場戰爭的結局就很有可能改寫了,因為從後面我們知道,率軍平叛的周亞夫的進軍路線恰恰就是出武關而後進入中原戰場切斷其糧道的。所以如果吳王劉濞真的讓大將田祿伯領一軍沿江淮入武關的話,就會正面撞上由周亞夫率領的中央軍,田祿伯久經沙場,通曉軍事,周亞夫能不能過得了他這關很難說。而且就算陰差陽錯沒有遇上,田祿伯的這支軍隊會對居於關中的漢中央政權產生極大的威脅,也會迫使周亞夫不得不回兵來救。只可惜劉濞兩父子都是毫無戰略眼光的大傻冒,拒絕了這個即有可能改寫他們命運的建議。
劉濞犯的第二個錯誤是在吳楚聯軍被力阻在梁國的堅城之下久攻不下時,有位年輕的將領恆將軍向劉濞建議說:「吳多步兵,步兵利於險阻;漢多騎兵,騎兵利於平地。希望大王所攻之城不下後,就直接跳過去,迅速率軍疾馳到洛陽,然後佔據洛陽的武庫,取敖倉的糧食食用,利用黃河天險以令諸侯,如果這樣那麼即使不能攻入關中,天下大勢也已定也。而如果大王慢慢行軍,逢城必攻,那等到漢軍騎兵到時,馳入梁楚之地,戰事就將失敗。」吳王劉濞聽後召開會議招眾老將商討,那些老將以桓將軍年輕識淺,所言空虛為由一眾拒絕,最終這一避短用長,直襲洛陽的正確建議也被吳王否決了。我們後來可以從周亞夫身上應證這個戰略的厲害。在周亞夫到達雒陽後,見到了當地在江湖上非常有地位的大哥級人物俠客劇孟,他十分高興地說:「七國反叛,我率輕騎趕來,簡直不敢相信能安全來到這裡。我還以為,諸侯軍已經得到劇孟的支持。而劇孟至今卻毫無動靜。諸侯得不到劇孟的支持,還能有什麼作為呢?待我軍據守滎陽,東方的戰事就不必擔憂了。」從這段話中我們就能看出連周亞夫都十分害怕吳王劉濞在他之前搶佔洛陽,當他得知劉濞根本沒有對洛陽下手後,就已經宣告說戰事不必擔憂了。而相比之下,漢朝軍隊對周亞夫的戰略則予以嚴格的執行,在犧牲梁國的情況下頂住各方的壓力,漢景帝也在這方面充分的信任周亞夫給予了充分的權利,使得七國之亂得以迅速的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