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留辮子的男人常洗頭嗎?清朝男人怎麼洗頭髮
老北京三十六行有一行,叫做——剃頭擔子。
一副扁擔兩頭挑,一頭是箱子,裝著剃刀毛巾頭油臉盆板凳, 一頭挑著個小火盆,上面座一壺水。這就是剃頭挑子一頭熱的來由。
走街串巷,遇到有人想要剃頭,就擺好傢伙事兒,讓客人坐著或者躺著,燒熱水,燙熱手巾把兒,先熱敷,讓客人面部放鬆。然後動刀修面。
據說手藝高的師傅,修面只要寥寥數刀,一刀下去鬍子臉面全乾淨,再一刀下去腦門兒鬢角全乾淨。總之寒芒一點先到,隨後刀過如風,客人還沒感覺,已經是煥然一新了。
然後打散辮子,為客人洗頭,抹頭油,重新打辮兒,要光亮,要緊致。有的街頭青皮混混有特別要求的,還要加個鐵絲兒讓辮子翹起來,稱作「蠍尾鉤」。
此外還有掏耳朵等附屬服務。
如果客人趕時間或者特意要求,也有只修面剃頭,不洗頭結辮的。
除了剃頭挑子,澡堂子裡都有這一道服務流程。有的地方還有專門的剃頭修面的鋪子,各式手續工具齊全,除了理發修面沒準還外帶鬆骨按摩的。門口常年擺一冬瓜,有個小學徒在上面不停的練習,練完了隨手把剃刀一插…… 扯遠了扯遠了這是笑話了,哈哈……
究其原因,無外乎滿清入主中原,要求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所以舉國上下的爺們除了道士都得剃頭。清朝以前,國人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連指甲都不怎麼剪,自然沒有剃頭這麼一說,
但是沒有剃頭不代表沒有理髮。 古人雖然講究孝道,但是民間總是很多寬容和權變。唐朝包容開放,男男女女對美的追求都特別極致。剪掉頭髮做髮型,用假髮做接發,剃掉眉毛重新畫眉等等都是很司空見慣的事情。
另外小孩子也是要剃頭的,剛生下來要剃胎發,成年之前也要剃頭,留個茶壺蓋啊,雙抓髻啊啥的,細究起來有點對少數民族不尊重,古代人認為小孩兒要賤養,所以給小孩兒起名兒都是貓啊狗啊啥的,剃個頭,也是為了把小孩兒打扮成「胡人」的樣子以示低賤,好讓閻王爺不收,瘟病神不理。好養活。但是我認為主要還是為了衛生,小孩子經常在外面淘,很容易髒兮兮的,長頭髮打理起來太費功夫,不如剃了,好整理。
而成年男人也不是一輩子不理髮, 古人認為長髮及腰,就可以修剪了, 因為太長的頭髮很難打理,就算結髮髻也很不容易。還是不過理發是大事兒,須得選個黃道吉日,並且把剪下來的頭髮收藏起來或者焚燬,以示對祖宗的尊敬,順便也防止被小人拿去做厭勝之事。
除了理髮,修面,刮鬍等,也不是到清朝才有的,而是一直都有。
此外清朝以前理髮師最大的客戶大家都應該知道——是和尚。
但無論怎麼說,清朝無疑是剃頭理發行業大大蓬勃發展的時代,而滿清皇帝的剃髮令也無疑是最大的原因。 按照滿清的規矩,原本是要剃成正宗滿清式的「金錢鼠尾」的,也就是整個腦袋全部剃光,只留腦後銅錢大一撮,結成老鼠尾巴一樣的一根小辮兒。 這是北方少數民族的習俗,大概是因為常年遊獵征戰,剃掉頭髮比較方便。
後來隨著慢慢演化,人們對頭髮的熱愛和對政治要求的恐懼不停的互相妥協,慢慢發展成了清朝中後期的髮型,就是以耳朵為界,前半部剃光,後半部留著,結成一個大辮子。 也有多往後剃一點,留出碗口大一塊的。人們對辮子的追求也從原來的金錢鼠尾,發展到要粗,要長,要亮等等審美要求, 特別講究的,還要編紅繩進去。富貴人家更是有辮墜,辮穗等等裝飾品。
而無論剃多剃少,總是要剃的, 剃過光頭的人都知道, 頭髮這東西長起來是非常快的, 一天見陰影,三天見青茬。只有長年累月的堅持,把青茬光頭剃成肉色茶葉蛋~ 那才是破了毛囊包了漿,可以多撐一段時間。 而有的人天生毛髮生命力旺盛, 剃一輩子都是青頭皮,那就沒辦法了。
古人的條件也不允許他們像刮鬍子一樣每天剃頭。 所以我們看古畫和清末的老照片, 很多人都是身後一根大辮子,前半頭是亂糟糟的短髮。大抵都是有日子沒去剃了。 很多和尚其實也不都是光頭,而是一層短髮。如果是頭陀,還可以不剪短髮。只有殷實人家,可以三天兩頭去剃,才能保證頭面整潔,看起來精神煥發。
到了民國,西風大盛,剪辮子,留短髮,一切向西方看齊。中國的剃頭匠們才放下了剃刀,拿起了剪刀。 而簡易剃鬚刀的發明, 更是把刮鬍子修面這一活計從剃頭師傅手裡轉移到了每個人自己手裡。從此剃頭師傅變成理髮師,專心經營三千煩惱絲的事兒。
而革命帶來的女性解放風潮,更是讓理髮師行當攀上了另一個高峰。原本藏在深閨的女性們走上街頭,將原本只由自己母親、姐妹,或者丫鬟負責的盤頭梳發交給了理髮師。更不消說全盤西化之後帶來的燙頭技術,一直支撐理發行業到現在。
而那一頭熱的擔子,走街串巷的吆喝聲,也隨著老舊的照片,隱入歷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