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詩為何能改變犯罪官員命運?
張詠一看,在正式辭呈之後,竟然還有那名官員的一首詩,其中有兩句,云:秋光都似官情薄,出色不如歸意濃張詠一看,「大稱賞」,然後親自下台階拉著那名官員的手說:「部內有詩人如此而不知,詠罪人也。」表面看來,張詠是因為看了詩歌之後,很是欣賞,然後就放下尊嚴,且主動道歉,和下屬官員和好,可是實際是如此嗎?
我們先看看那位官員的兩句詩,就可以明白張詠為什麼會改口了。詩歌中說,這秋天的景色啊,就像是官場一樣,這麼冷漠淡薄。張詠擔任市長的時候,正是秋天,秋天萬木凋零,自然比較淒涼。可是那位官員感歎自己在成都的遭遇也是如此,只因官小一級,就被上級欺凌,實在是讓人頓生涼薄之意。而第二句就更有意思了。什麼叫做「出色」?就是離開京城的心情。自己在成都遭遇這樣悲催的事情,心情鬱悶,於是那名官員決意不在成都停留,想早些回到京城,於是說「出色不如歸意濃」。
那麼,張詠為何改換態度,不再追究下屬官員不參拜行禮的事情呢?原因就很簡單了。那名官員雖然官職品級比張詠低,可並非成都市管轄官員,人家離任之後是要回到京城的。到了京城那位官員會怎麼評價成都市長呢?那肯定是添油加醋,抨擊抹黑張詠了。張詠雖然牛B,是宋太宗欽命四川平叛長官,可是放到中央看,再怎麼牛,那也不過是一個市長。中央的那些部長要想毀掉一個市長,那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可是,張詠市長也不能輕易向下屬低頭認錯啊,那麼自己以後怎麼當領導呢?於是張詠給自己找了一個漂亮的借口:「部內有詩人如此而不知,詠罪人也。」張詠面前的官員,只因為寫了一首詩,搖身一變,變成了詩人。既然對方是詩人,自然有些詩人的個性。有個性的詩人藐視官員那是常事,就算是指名道姓謾罵嘲諷的也不在少數。輿論一般都會包容詩人的這類出格的事情。張詠市長將下屬官員改換身份,自己也就變成了善待詩人,善待知識分子的優秀領導了。
原來,張詠所謂的善待詩人,不過是張詠給尷尬的自己找了一個台階,為自己以後在成都開展工作,找了一個遮羞布。《夢溪筆談》記載:「(張詠)遂與之升階置酒,歡語終日,還其牒,禮為上客。」張詠走下台階邀請那名「詩人」,一起喝酒,暢談人生,然後把辭職信還給人家,把詩人當成尊貴的客人。所謂的詩人,所謂的文人學者,有多少是真正的文人學者?多數不過是文人衣衫,官員心腸。善待詩人,自然也就是一句假話、空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