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漢獻帝身邊的女人們:生死竟都由曹操做主 | 陽光歷史

 

A-A+

揭秘漢獻帝身邊的女人們:生死竟都由曹操做主

2016年10月28日 宮廷野史 暫無評論 閱讀 458 次

  封建時代裡,皇帝是「九五之尊」,皇后則要「母儀天下」,堪稱世上一等一的尊貴男女。

  然而,那是治世、盛世。等到了王朝末世,地位越高,在改朝換代的浪潮之下,便更是無可逃避,只能眼睜睜承受命運的刀斧。

  比如,東漢的最後一位天子漢獻帝,儘管與諸葛亮同年生同年死,本人也並非毫無才略,但處在大勢之下,他也只能乖乖成為一個又一個野心家和陰謀家把持、玩弄的對象。最終在曹丕的威逼下,上演了一出「禪讓」的醜劇,自己也在後世中成為無能與傀儡的代名詞。

  公元189年十常侍之亂時,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就是漢獻帝)被宦官劫持到野外,遇上帶兵前來的董卓。董卓向少帝詢問變亂經過,少帝結結巴巴,啥都說不清楚。再問陳留王,陳留王雖然年紀比少帝小好幾歲,卻能從頭到尾說得很清楚。董卓大喜,認為劉協更賢能,於是把持朝政後就廢了少帝,改立劉協為皇帝。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關中災荒,年僅14歲的漢獻帝命令把倉庫的糧食拿來熬粥賑濟災民,可還是有很多人餓死。漢獻帝懷疑是負責賑濟的人在舞弊貪污,就親自拿了定量的五升米五升豆熬粥,結果熬出來兩盆粥。再對比從倉庫中領取的糧食和發放給災民的粥,漏洞頓時暴露無遺。漢獻帝重責了相關官員,從此再沒人敢在賑災糧食上做手腳了。

  所以,天資聰明的漢獻帝,其實完全具備做一個明君的才能,可惜遇上末世,身不由己,只能徒呼奈何。

  同樣,漢獻帝身邊的那些后妃,她們的命運甚至更加悲慘。漢獻帝儘管是傀儡,畢竟還有皇帝名分。除了董卓這種莽撞屠夫,敢擅自動手開殺的畢竟不多。相對來說,后妃雖然也是「國母」,動起手來就容易多了。

  常伴漢獻帝身邊的貴人,共有兩位,一位是伏皇后,一位是董貴妃。

  伏皇后名叫伏壽,是諸葛亮的老鄉琅琊人。她的八輩子祖宗伏湛曾經當過大司徒,也算是名門望族。伏皇后的老爹叫伏完,老媽是漢桓帝的女兒陽安公主。論輩分,漢桓帝是漢獻帝的堂叔公,伏完是漢獻帝的表姑父,伏皇后跟漢獻帝也就是拐彎抹角的表兄妹了。

  伏皇后入宮,是在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那一年,恰逢關東諸侯討伐董卓。董卓焚燒洛陽,遷都長安。兵荒馬亂之際,伏壽小姐進入宮廷。畢竟是名門望族的閨女,又是皇帝的表妹,不能從宮女當起,她一進宮就是貴人,從此開始和漢獻帝二十餘年的相伴生活。後來,王允、呂布殺死董卓,李傕、郭汜攻克長安,殺死王允轟走呂布。在這連番的變亂中,她始終陪伴著皇帝丈夫,承受這一波又一波的動盪。

伏皇后劇照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把持朝政的軍閥李傕和郭汜發生內訌,在長安廝殺起來。伏貴人連同皇帝一起,被李傕劫持到軍營中。白天,兩軍交戰的喊殺聲就在帳外響徹,有時候還有一兩支箭射到門口。夜裡,皇帝的御帳四周都是士兵嘰裡呱啦的西涼口音,還夾雜著羌人、胡人的語言。物資供應也很匱乏,就連皇帝左右的侍從,糧食都不夠吃。

  就在這樣危險和尷尬的境地下,四月裡,在李傕的軍營之中,伏貴人被冊立為皇后。這大概是漢朝幾百年裡面最寒酸的冊立皇后禮了。漢獻帝選擇在這樣的時候冊封,只能用「苦中作樂」來描述。

  到了六月,李傕郭汜暫時休兵,皇帝、皇后也被釋放,並且和從郭汜營中逃出來的大臣們匯合在一起。但夏天一過,李傕、郭汜又聯合起兵殺了過來。這一次他們不是要劫奪皇帝,而是要造反殺死皇帝!雖然得到楊奉、董承等人的保護,皇帝、皇后還是異常狼狽地奔走。十二月,保護皇帝的軍隊兩次被叛軍擊敗,死傷無數,文武百官和宮女太監大多被亂軍殺死。伏皇后由哥哥伏德攙扶著,一瘸一拐地奔走在潰敗的隊伍中。好容易找了一艘船,用絹帛裹著皇帝的身體,慢慢墜下船去,伏德背著皇后跳下船。然後,才渡文武百官。有人等不及,跳下水攀著船舷想要強渡,船上的人就拿刀劍砍手,砍下來的手指頭都堆在船舷內側,血肉森然。

  過河之後,大家找了一輛牛車給皇帝皇后乘坐,然後在茅草房子裡面設立臨時朝廷,連門窗都沒法關。皇帝和大臣開會的時候,士兵們就趴在籬笆上圍觀,還互相打鬧開玩笑。護駕的將軍們推薦了很多夥伴當大官,於是用石頭做成印章,拿錐子隨便刻畫幾筆就算封官。最嚴重的是沒有糧食,皇帝和伏皇后也只有粗糧果腹,百官和宮女能找到野菜野果填肚子就已經算上上大吉了!

  這就是伏壽同志皇后生涯的開端。僅此一段,已足見她這個皇后將在東漢王朝的末年遭受怎樣的折磨。

  直到第二年,曹操出兵保駕,遷都許城,皇帝一行才算有了暫時的安身之處,起碼吃穿有了保障。

  稍事安定之後,皇帝任命自己的岳父伏完為輔國將軍,掌握大權。但伏完是個深沉穩重的人。他知道現在的實權人物是曹操,自個兒又沒有足以與之抗衡的力量和才幹,身居高位反而會帶來禍端。因此,他辭去了這個職務,而改任中散大夫。

  另一位董貴妃,史書未記載其名。

  董小姐的父親叫董承,是董太后的侄兒,董太后是漢獻帝的祖母。所以董承是漢獻帝的表叔,董小姐也算得上漢獻帝的另一個表妹。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誤寫董貴妃是董承的妹妹,大約看史書中寫「董承是漢獻帝之舅」,把這個「舅」理解為舅兄。其實,這裡的「舅」是指岳父的意思。

  《三國演義》中董承第一次出場,就是在漢獻帝逃離李傕、郭汜控制的半途中,郭汜引兵追來,當時保駕的楊奉寡不敵眾,眼看形勢危急:「忽然東南上喊聲大震,一將引軍縱馬殺來。賊眾奔潰。徐晃乘勢攻擊,大敗汜軍。那人來見天子,乃國戚董承也。帝哭訴前事。承曰:『陛下免憂。臣與楊將軍誓斬二賊,以靖天下。』」

  歷史基本也是如此。此後,董承與楊奉、韓暹等人一起,帶領兵馬保護漢獻帝返回洛陽,途中與亂軍幾次大戰,殺得血流成河。這份肝膽節烈是實實在在的。因此,在《三國演義》中把董承作為漢朝的忠臣描寫。

  但董承的身份並非那麼簡單。在扮演「大漢忠臣」的同時,他還曾是臭名昭著的大奸賊董卓集團中的重要幹部。

  原來,漢靈帝剛死那會,宮廷內鬥,何進、何太后害死了董太后;後來何進被宦官所殺,董卓進京,廢少帝劉辨,立漢獻帝劉協,又害死了何太后,權傾朝野。董承當時在董卓的女婿牛輔部下為將。他可能和董卓是什麼拐彎抹角的親戚,或者是認了同宗。畢竟,在反對何氏一黨,為董太后報仇這一方面,董承與董卓是有共同利害的。而作為西涼土霸王的董卓,對於同姓同門這一點也頗為看重。

  加入董卓集團並非就是個個十惡不赦。像蔡文姬的父親蔡邕,也是被

  董卓威逼利誘之後重用的。甚至司徒王允在政變殺董卓之前,也是以董卓心腹的面目公示於人。所以,董承儘管與董卓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但這並不妨害他有著自己作為漢家臣子的立場和良心。之後,他在李郭之亂時的挺身保駕,或許就是這種忠良本心的體現。當然,也可以將其庸俗化,理解為一種政治投機。即便如此,董承為了這次投機,投入身家性命,也稱得上是無愧忠臣之名了。

  等曹操遷都許城之後,董承的女兒嫁給漢獻帝為貴妃。作為對這個表叔兼岳父的酬勞,董承本人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被皇帝任命為車騎將軍。

  正因為與皇帝有這雙重的親戚關係,再加上自個身居高位,又曾在董卓、李傕的軍閥集團裡面打滾,董承與伏完是完全不同的兩類人。他是不甘於裝孫子的。他也要扶持自己的勢力,實現自己的功業。

  這就隱隱埋下了董承與曹操矛盾的伏筆。

  偏生曹操自從移駕許都之後,挾天子以令諸侯,把漢獻帝完全當做自己的傀儡,諸般國事,儘是自己掌握。甚至對於漢獻帝左右的大臣,也是擅殺擅貶。對漢獻帝而言,從小受董卓的挾持,後來又被李傕、郭汜欺負,現在來的曹操,原以為是忠良之臣,誰知道手段比前面幾位更狠。

  此刻漢獻帝年齡漸長,對於曹操的專橫也越來越不滿。他要尋找其他的忠臣,去遏制和剪除曹操。找來找去,表叔兼岳父董承便成為最佳的人選。

  於是,漢獻帝咬破手指,在一條衣帶上寫了密詔,然後偷偷賜給董承,讓他聯絡同志,誅殺「國賊」曹操。董承受詔之後,又聯絡了吳蘭、王子服、劉備等人,結盟同心,誓殺「曹賊」。

伏皇后劇照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把持朝政的軍閥李傕和郭汜發生內訌,在長安廝殺起來。伏貴人連同皇帝一起,被李傕劫持到軍營中。白天,兩軍交戰的喊殺聲就在帳外響徹,有時候還有一兩支箭射到門口。夜裡,皇帝的御帳四周都是士兵嘰裡呱啦的西涼口音,還夾雜著羌人、胡人的語言。物資供應也很匱乏,就連皇帝左右的侍從,糧食都不夠吃。

  就在這樣危險和尷尬的境地下,四月裡,在李傕的軍營之中,伏貴人被冊立為皇后。這大概是漢朝幾百年裡面最寒酸的冊立皇后禮了。漢獻帝選擇在這樣的時候冊封,只能用「苦中作樂」來描述。

  到了六月,李傕郭汜暫時休兵,皇帝、皇后也被釋放,並且和從郭汜營中逃出來的大臣們匯合在一起。但夏天一過,李傕、郭汜又聯合起兵殺了過來。這一次他們不是要劫奪皇帝,而是要造反殺死皇帝!雖然得到楊奉、董承等人的保護,皇帝、皇后還是異常狼狽地奔走。十二月,保護皇帝的軍隊兩次被叛軍擊敗,死傷無數,文武百官和宮女太監大多被亂軍殺死。伏皇后由哥哥伏德攙扶著,一瘸一拐地奔走在潰敗的隊伍中。好容易找了一艘船,用絹帛裹著皇帝的身體,慢慢墜下船去,伏德背著皇后跳下船。然後,才渡文武百官。有人等不及,跳下水攀著船舷想要強渡,船上的人就拿刀劍砍手,砍下來的手指頭都堆在船舷內側,血肉森然。

  過河之後,大家找了一輛牛車給皇帝皇后乘坐,然後在茅草房子裡面設立臨時朝廷,連門窗都沒法關。皇帝和大臣開會的時候,士兵們就趴在籬笆上圍觀,還互相打鬧開玩笑。護駕的將軍們推薦了很多夥伴當大官,於是用石頭做成印章,拿錐子隨便刻畫幾筆就算封官。最嚴重的是沒有糧食,皇帝和伏皇后也只有粗糧果腹,百官和宮女能找到野菜野果填肚子就已經算上上大吉了!

  這就是伏壽同志皇后生涯的開端。僅此一段,已足見她這個皇后將在東漢王朝的末年遭受怎樣的折磨。

  直到第二年,曹操出兵保駕,遷都許城,皇帝一行才算有了暫時的安身之處,起碼吃穿有了保障。

  稍事安定之後,皇帝任命自己的岳父伏完為輔國將軍,掌握大權。但伏完是個深沉穩重的人。他知道現在的實權人物是曹操,自個兒又沒有足以與之抗衡的力量和才幹,身居高位反而會帶來禍端。因此,他辭去了這個職務,而改任中散大夫。

  另一位董貴妃,史書未記載其名。

  董小姐的父親叫董承,是董太后的侄兒,董太后是漢獻帝的祖母。所以董承是漢獻帝的表叔,董小姐也算得上漢獻帝的另一個表妹。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誤寫董貴妃是董承的妹妹,大約看史書中寫「董承是漢獻帝之舅」,把這個「舅」理解為舅兄。其實,這裡的「舅」是指岳父的意思。

  《三國演義》中董承第一次出場,就是在漢獻帝逃離李傕、郭汜控制的半途中,郭汜引兵追來,當時保駕的楊奉寡不敵眾,眼看形勢危急:「忽然東南上喊聲大震,一將引軍縱馬殺來。賊眾奔潰。徐晃乘勢攻擊,大敗汜軍。那人來見天子,乃國戚董承也。帝哭訴前事。承曰:『陛下免憂。臣與楊將軍誓斬二賊,以靖天下。』」

  歷史基本也是如此。此後,董承與楊奉、韓暹等人一起,帶領兵馬保護漢獻帝返回洛陽,途中與亂軍幾次大戰,殺得血流成河。這份肝膽節烈是實實在在的。因此,在《三國演義》中把董承作為漢朝的忠臣描寫。

  但董承的身份並非那麼簡單。在扮演「大漢忠臣」的同時,他還曾是臭名昭著的大奸賊董卓集團中的重要幹部。

  原來,漢靈帝剛死那會,宮廷內鬥,何進、何太后害死了董太后;後來何進被宦官所殺,董卓進京,廢少帝劉辨,立漢獻帝劉協,又害死了何太后,權傾朝野。董承當時在董卓的女婿牛輔部下為將。他可能和董卓是什麼拐彎抹角的親戚,或者是認了同宗。畢竟,在反對何氏一黨,為董太后報仇這一方面,董承與董卓是有共同利害的。而作為西涼土霸王的董卓,對於同姓同門這一點也頗為看重。

  加入董卓集團並非就是個個十惡不赦。像蔡文姬的父親蔡邕,也是被

  董卓威逼利誘之後重用的。甚至司徒王允在政變殺董卓之前,也是以董卓心腹的面目公示於人。所以,董承儘管與董卓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但這並不妨害他有著自己作為漢家臣子的立場和良心。之後,他在李郭之亂時的挺身保駕,或許就是這種忠良本心的體現。當然,也可以將其庸俗化,理解為一種政治投機。即便如此,董承為了這次投機,投入身家性命,也稱得上是無愧忠臣之名了。

  等曹操遷都許城之後,董承的女兒嫁給漢獻帝為貴妃。作為對這個表叔兼岳父的酬勞,董承本人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被皇帝任命為車騎將軍。

  正因為與皇帝有這雙重的親戚關係,再加上自個身居高位,又曾在董卓、李傕的軍閥集團裡面打滾,董承與伏完是完全不同的兩類人。他是不甘於裝孫子的。他也要扶持自己的勢力,實現自己的功業。

  這就隱隱埋下了董承與曹操矛盾的伏筆。

  偏生曹操自從移駕許都之後,挾天子以令諸侯,把漢獻帝完全當做自己的傀儡,諸般國事,儘是自己掌握。甚至對於漢獻帝左右的大臣,也是擅殺擅貶。對漢獻帝而言,從小受董卓的挾持,後來又被李傕、郭汜欺負,現在來的曹操,原以為是忠良之臣,誰知道手段比前面幾位更狠。

  此刻漢獻帝年齡漸長,對於曹操的專橫也越來越不滿。他要尋找其他的忠臣,去遏制和剪除曹操。找來找去,表叔兼岳父董承便成為最佳的人選。

  於是,漢獻帝咬破手指,在一條衣帶上寫了密詔,然後偷偷賜給董承,讓他聯絡同志,誅殺「國賊」曹操。董承受詔之後,又聯絡了吳蘭、王子服、劉備等人,結盟同心,誓殺「曹賊」。

  然而,他們的心機計謀比起曹操畢竟差得遠,而運氣也不太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密謀洩露,董承等人被曹操殺個一乾二淨,結束了他在東漢政治舞台上的活躍史。

  曹操殺了董承,對於董承的女兒(《三國演義》誤作妹妹)定要斬草除根。於是,帶領兵馬,殺奔宮廷。漢獻帝已經下達了誅殺曹操的密詔,操哥自然也不會客氣。《三國演義》如此描述這段驚心動魄的場景:

  且說曹操既殺了董承等眾人,怒氣未消,遂帶劍入宮,來弒董貴妃。貴妃……已懷孕五月。當日帝在後宮,正與伏皇后私論董承之事至今尚無音耗。忽見曹操帶劍入宮,面有怒容,帝大驚失色。操曰:「董承謀反,陛下知否?」帝曰:「董卓已誅矣。」操大聲曰:「不是董卓!是董承!」帝戰慄曰:「朕實不知。」操曰:「忘了破指修詔耶?」帝不能答。操叱武士擒董妃至。帝告曰:「董妃有五月身孕,望丞相見憐。」操曰:「若非天敗,吾已被害。豈得復留此女,為吾後患!」伏後告曰:「貶於冷宮,待分娩了,殺之未遲。」操曰:「欲留此逆種,為母報仇乎?」董妃泣告曰:「乞全屍而死,勿令彰露。」操令取白練至面前。帝泣謂妃曰:「卿於九泉之下,勿怨朕躬!」言訖,淚下如雨。伏後亦大哭。操怒曰:「猶作兒女態耶!」叱武士牽出,勒死於宮門之外。後人有詩歎董妃曰:「春殿承恩亦枉然,傷哉龍種並時捐。堂堂帝主難相救,掩面徒看淚湧泉。」

  其實,在漢獻帝和曹操長達20年的君臣對抗之中,經常給他貼心出謀劃策的是伏皇后,董貴妃參與不多。然而,對曹操來說,董承既然成為自己不共戴天的死敵,當然不能再放任一個董承的至親骨肉在皇帝身邊。於是,因為董承的失手,堂堂一家貴妃就這樣死在權臣的手下。不但腹中身孕無用,就連皇帝、皇后的親自討情也毫無效驗,可謂淒慘至極。甚至夫妻之間的痛哭訣別,都被曹操罵為「兒女態」,橫加侮辱。

  董氏之滅,是曹操和漢獻帝徹底翻臉的標誌。在此之前,曹操雖然曾罷免楊彪,殺死趙彥等大臣,所作所為欺君罔上,畢竟還沒脫離權臣的框子,而漢獻帝對他也保持著表面上的客氣和尊重。現在,血書衣帶詔揭穿了,皇帝身邊的貴妃也被拖出去殺了,這種劇烈的衝突甚至超過了董卓時代(董卓雖然也殺死了何太后和少帝,但那都是在剝奪他們身份之後進行的,而且也並沒有遭到漢獻帝的明確反對),標誌著君臣之間徹底進入你死我活的時期。曹操之所以沒有立刻廢黜漢獻帝,不過是為了保留一塊遮羞布。

  《三國演義》這一回的標題就叫《國賊行兇殺貴妃》,算得上是立場堅定的表述了。而可憐的董貴妃,則做了這次決裂中的血祭。

  其實,論董貴妃和伏皇后之間的關係,二女事一夫,多少會帶點醋意。而董、伏兩家同為國戚,從根子上說,也是存在著爭權奪利的基礎的。再說,董承一門是董太后侄兒,又曾在董卓軍中任職,帶上了三分狠霸的性情。

  就在李郭之亂中漢獻帝逃難時,兩家還發生過衝突。當時,李郭亂兵追殺過來,漢獻帝和官員、後宮步行逃走。伏皇后手裡拿了幾匹絹帛,董承竟然命令自己的手下持刀搶劫,為此還殺了伏皇后的僕人,血都濺到伏皇后的衣服上了。以董承堂堂國戚至尊,居然為搶幾匹布殺人,也足見當時亂到什麼程度。

  只不過,在定都許城之後,生活漸漸安定下來。董承雖然是個不甘寂寞的朝臣,伏完卻很謙遜持重。更重要的原因,曹操成為實際上的朝政把持者,不斷侵凌著皇帝的權威。在這種情況下,董、伏兩家就成為一個戰壕裡的戰友。所以,在《三國演義》中,是伏皇后向漢獻帝建議讓董承來謀誅曹操,而當曹操要殺董貴妃時,也是伏皇后拚命為她求情。當然,求情是沒用的。

  董貴妃死後,伏皇后感到的一定不是少了「競爭對手」這樣的輕鬆,而是一種兔死狐悲的心態。曹操今天可以殺董貴妃,明天為什麼不能殺皇后呢?更何況漢獻帝的衣帶詔已經暴露了,也就是說,只要有想法,曹操可能隨時會廢黜乃至殺害皇帝!

  如果說國戚之中,董承行動的積極性要大大超過伏完,那麼,在後宮裡,伏皇后的積極性則大大超過董貴妃。這兩對父女的行動力似乎都分別集中到其中一個人身上。從建安五年董承之死後,伏皇后一直在尋找機會,除掉那個囂張跋扈、嗜血如命的奸賊曹操。

  而曹操身為蓋世奸雄,對於漢宮深處那一對男女的心思,又如何不知?他也在提防,保全自己,防範威脅,同時又盡可能把事態控制在能夠保持面子光的程度裡。

  這種各懷鬼胎的局面,到了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終於來了一個總爆發。《三國演義》第六十六回《伏皇后為國捐軀》對其進行了詳細記敘。

  說的是曹操年屆六旬,又煩惱劉備、孫權的割據一方,脾氣越來越大了,對漢獻帝都動不動給臉色看。而漢獻帝聽說曹操想要自稱魏王,早晚必將篡位,也是憂心忡忡,常與伏皇后抱頭大哭。

  還是伏皇后自告奮勇,寫一封密信給自己的父親伏完,請伏完設法除滅曹操。漢獻帝擔心再遭到董承那樣的結局,伏皇后卻慨然道:「旦夕如坐針氈,似此為人,不如早亡!」這樣就堅定了漢獻帝的決心。

  自董承事件之後,曹操加強了對漢獻帝的監視,國戚、大臣想要見皇帝都很困難了。所以,伏皇后找來一位忠誠的太監穆順,請他把自己寫的密信偷偷帶出禁宮,送到伏完府上。

  伏完看了伏皇后的信,想出一條計策:由漢獻帝下密詔,令江東孫權、西川劉備兩處同時起兵討伐曹操,使得曹操疲於奔命,外出迎敵,伏完再聯絡朝中的忠義之臣起事,內外夾攻。

  想出計策後,伏完寫了回信,托穆順帶回宮中。

  客觀說來,伏完這條計策很不錯,比起董承寄希望於暗殺的孤注一擲來說,孫權、劉備的起兵,恰好是命中了曹操的軟肋。然而,在皇城之中商量這種掉腦袋的大事,頻繁書信往來,實在是太迂腐了一些。

  穆順出宮時已經被曹操的密探發現,等穆順趕回去時,曹操就親自在宮門外等著,要搜查穆順身上。穆順雖然忠心耿耿,畢竟沒受過專業的間諜訓練。他的密信藏在頭髮裡,難免對帽子小心翼翼,結果被曹操看穿,搜出了伏完的書信來。

  這下子,伏氏父女的計謀完全敗露了。

  曹操勃然大怒:想不到啊想不到,你伏氏也要步董氏的後塵!他連夜點起三千甲兵,把伏完家滿門老小都拿下,順帶搜出了伏皇后寫的親筆書信。第二天,又命御林將軍帶兵進宮,收了伏皇后的璽綬。接下來,一出比殺董貴妃時還要慘烈的鬧劇再度上演:

  是日,帝在外殿,見郗慮引三百甲兵直入。帝問曰:「有何事?」慮曰:「奉魏公命收皇后璽。」帝知事洩,心膽皆碎。慮至後宮,伏後方起。慮便喚管璽綬人索取玉璽而出。伏後情知事發,便於殿後椒房內夾壁中藏躲。少頃,尚書令華歆引五百甲兵入到後殿,問宮人:伏後何在?宮人皆推不知。歆教甲兵打開朱戶,尋覓不見;料在壁中,便喝甲士破壁搜尋。歆親自動手揪後頭髻拖出。後曰:「望免我一命!」歆叱曰:「汝自見魏公訴去!」後披髮跣足,二甲士推擁而出。

  且說華歆將伏後擁至外殿。帝望見後,乃下殿抱後而哭。歆曰:「魏公有命,可速行!」後哭謂帝曰:「不能復相活耶?」帝曰:「我命亦不知在何時也!」甲士擁後而去,帝捶胸大慟。見郗慮在側,帝曰:「郗公!天下寧有是事乎!」哭倒在地。郗慮令左右扶帝入宮。華歆拿伏後見操。操罵曰:「吾以誠心待汝等,汝等反欲害我耶!吾不殺汝,汝必殺我!」喝左右亂棒打死。隨即入宮,將伏後所生二子,皆鴆殺之。當晚將伏完、穆順等宗族二百餘口,皆斬於市。朝野之人,無不驚駭。時建安十九年十一月也。後人有詩歎曰:「曹瞞凶殘世所無,伏完忠義欲何如。可憐帝后分離處,不及民間婦與夫!」

  按照封建社會的倫理,君臣如父子,皇后就是一國之母。如今竟被從牆壁夾層中揪住頭髮拖出來,向臣子哀求饒命,也被拒絕。這樣的恥辱,實在比死更甚。這一段故事,也是《三國演義》中漢魏對立的巔峰。曹操對伏皇后這種虐殺,不但全無人臣之禮,而且已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而直接參與這一事件的華歆,儘管他當官還是頗有政績的,也由此成為大家唾罵的對象,甚至周大荒的《反三國演義》裡面還要專門給他一個極為慘烈的下場。

  華歆的下場

  在《三國誌》中被作為名臣稱頌的華歆,因為參與殺害伏皇后,而且表現極為失禮和跋扈,遭到後世的口誅筆伐。在《反三國演義》中,周大荒專門為他設計了非常酷虐的死法:被馬超抓起來,一刀一刀從腿上割下肉片,活生生地烤著蘸醬吃了。

  不過,《三國演義》裡記敘這段故事,照樣是真假摻雜。

  假的是前面伏完設計的情節。

  事實上,伏皇后之父伏完,與董貴妃之父董承不同,他是一直小心謹慎,慣於隱忍的,既不會出頭去爭權奪利,也不會出頭去剪滅奸賊,而只要老老實實保住身家性命就好。

  歷史上,伏皇后給父親寫信要殺曹操,是真有其事的。但這事不是發生在建安十九年,而是在建安五年。大抵曹操闖入皇后殺死董貴妃,種種窮凶極惡張牙舞爪的模樣,外面的大臣是看不見的。伏皇后在漢獻帝身邊目睹了這一切,異常悲憤,立刻給父親伏完寫信告知此事,希望父親能夠設謀除掉曹操。

  可是,伏完是老實人啊。他想,連董承都被曹操搞死了,我哪裡是阿瞞的對手?所以,伏完接到信,看完就看完了,一直不敢採取行動。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從「反曹黨」的立場看來,建安五年初劉備在徐州起兵,隨後袁紹從河北南下,是曹操一生中最危險的時候,也是行動的大好機會。過了不到一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擊敗袁紹,一躍成為天下最強大的軍閥,那時候再出來反曹,勝算就渺茫了。伏完不會看不出其中的道理,因此才把女兒的書信撂在一邊。

  這麼著,從建安五年伏皇后寫信,整整過了九年,到建安十四年伏完病逝為止,這位國舅爺都像縮頭烏龜一樣按兵不動,倒也保全了天年。

  然而,伏完死後又過了五年,建安十九年,當初伏皇后的這樁密謀居然被洩露了!

  按說,此時距離皇后寫信已經十多年,就算有證人,也犯不著刻意去翻陳年舊賬。那麼,很大可能,就是伏完既沒有採取行動,也沒有銷毀女兒的親筆書信,結果多年後因為清理文件、販賣傢俱之類的偶然巧合,這信給落到了曹操手中!

  看來,伏完不僅是謹慎遲緩,而且還相當大意,這麼要命的東西還當寶貝一樣存留下來,不知是否準備拿出來昭示後人光宗耀祖?

  後面的情節和《三國演義》記敘差不多。曹操得知此事,勃然大怒,把伏皇后廢黜之後殺害,又將伏家一百多人滿門抄斬。華歆進宮從牆壁夾層拖出伏皇后,以及漢獻帝的哀哭,基本都是真實的寫照。當然,伏完本人當時已經死去幾年,曹操自然來不及砍他的腦袋了。

  董貴妃和伏皇后一前一後,都為曹操所殺。連同她們懷著的和生下的三個孩子,也都做了殉葬。末世帝王家的夫妻,確實未必趕得上民間夫婦。

  貴妃死了,皇后也死了,那漢獻帝豈不是孤零零一個人了麼?別擔心,自會有女人送上門來的。

  做這好事的就是曹操。

  原來,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好色的操哥將心比心,想伏皇后已經三十多歲,恐怕年老色衰,為了皇帝的幸福,就把自己的女兒嫁進了皇宮。操哥有外場人的氣派,還一嫁就是三個:長女曹憲,次女曹節,幼女曹華。

  畢竟是丞相的女兒,這三位美女一進宮,就被封為「夫人」。到第二年,又被封為「貴人」。不久,伏皇后被曹操殺掉,國中不可無母。於是,在之後兩個月,也就是建安二十年元月,曹操的女兒被立為新一任皇后。

  一般來說,姐妹幾個同嫁一夫,應該是姐姐為正,妹妹為偏。但在曹氏三姐妹中,成為皇后的竟然不是大姐曹憲,而是二姐曹節。

  這大約是漢獻帝自己的主意。

  華歆的下場

  在《三國誌》中被作為名臣稱頌的華歆,因為參與殺害伏皇后,而且表現極為失禮和跋扈,遭到後世的口誅筆伐。在《反三國演義》中,周大荒專門為他設計了非常酷虐的死法:被馬超抓起來,一刀一刀從腿上割下肉片,活生生地烤著蘸醬吃了。

  不過,《三國演義》裡記敘這段故事,照樣是真假摻雜。

  假的是前面伏完設計的情節。

  事實上,伏皇后之父伏完,與董貴妃之父董承不同,他是一直小心謹慎,慣於隱忍的,既不會出頭去爭權奪利,也不會出頭去剪滅奸賊,而只要老老實實保住身家性命就好。

  歷史上,伏皇后給父親寫信要殺曹操,是真有其事的。但這事不是發生在建安十九年,而是在建安五年。大抵曹操闖入皇后殺死董貴妃,種種窮凶極惡張牙舞爪的模樣,外面的大臣是看不見的。伏皇后在漢獻帝身邊目睹了這一切,異常悲憤,立刻給父親伏完寫信告知此事,希望父親能夠設謀除掉曹操。

  可是,伏完是老實人啊。他想,連董承都被曹操搞死了,我哪裡是阿瞞的對手?所以,伏完接到信,看完就看完了,一直不敢採取行動。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從「反曹黨」的立場看來,建安五年初劉備在徐州起兵,隨後袁紹從河北南下,是曹操一生中最危險的時候,也是行動的大好機會。過了不到一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擊敗袁紹,一躍成為天下最強大的軍閥,那時候再出來反曹,勝算就渺茫了。伏完不會看不出其中的道理,因此才把女兒的書信撂在一邊。

  這麼著,從建安五年伏皇后寫信,整整過了九年,到建安十四年伏完病逝為止,這位國舅爺都像縮頭烏龜一樣按兵不動,倒也保全了天年。

  然而,伏完死後又過了五年,建安十九年,當初伏皇后的這樁密謀居然被洩露了!

  按說,此時距離皇后寫信已經十多年,就算有證人,也犯不著刻意去翻陳年舊賬。那麼,很大可能,就是伏完既沒有採取行動,也沒有銷毀女兒的親筆書信,結果多年後因為清理文件、販賣傢俱之類的偶然巧合,這信給落到了曹操手中!

  看來,伏完不僅是謹慎遲緩,而且還相當大意,這麼要命的東西還當寶貝一樣存留下來,不知是否準備拿出來昭示後人光宗耀祖?

  後面的情節和《三國演義》記敘差不多。曹操得知此事,勃然大怒,把伏皇后廢黜之後殺害,又將伏家一百多人滿門抄斬。華歆進宮從牆壁夾層拖出伏皇后,以及漢獻帝的哀哭,基本都是真實的寫照。當然,伏完本人當時已經死去幾年,曹操自然來不及砍他的腦袋了。

  董貴妃和伏皇后一前一後,都為曹操所殺。連同她們懷著的和生下的三個孩子,也都做了殉葬。末世帝王家的夫妻,確實未必趕得上民間夫婦。

  貴妃死了,皇后也死了,那漢獻帝豈不是孤零零一個人了麼?別擔心,自會有女人送上門來的。

  做這好事的就是曹操。

  原來,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好色的操哥將心比心,想伏皇后已經三十多歲,恐怕年老色衰,為了皇帝的幸福,就把自己的女兒嫁進了皇宮。操哥有外場人的氣派,還一嫁就是三個:長女曹憲,次女曹節,幼女曹華。

  畢竟是丞相的女兒,這三位美女一進宮,就被封為「夫人」。到第二年,又被封為「貴人」。不久,伏皇后被曹操殺掉,國中不可無母。於是,在之後兩個月,也就是建安二十年元月,曹操的女兒被立為新一任皇后。

  一般來說,姐妹幾個同嫁一夫,應該是姐姐為正,妹妹為偏。但在曹氏三姐妹中,成為皇后的竟然不是大姐曹憲,而是二姐曹節。

  這大約是漢獻帝自己的主意。

  曹操把三個女兒嫁進宮來的目的,瞎子都能看出來。現在,伏皇后被殺了,新皇后當然要從中選取。不過,立曹氏為後是必然的。究竟立哪一個曹,我總有選擇權吧?

  於是,漢獻帝確定了曹節。其原因,並非因為曹節更加美麗,而是因為曹節與他更相投緣吧。

  常言說「女生外向」,嫁出去的女兒終究是別家的人。這固然是封建時代重男輕女習俗下的產物,但常常也頗為應驗。曹節身為曹操的女兒,從父親身上繼承了剛毅果決、敢作敢為的性情,而在嫁作人婦之後,她對於深宮中這位聰明伶俐,但卻受制於勢,鬱鬱不得志的漢獻帝,則傾注了同情與溫情。

  她身為一介女兒身,面臨的又是父親專權、威逼夫君的局面,要她出來調和兩者的矛盾,當然是不可能的。她也只能在深宮之中,柔聲安慰丈夫,與他共擔那莫測又難以改變的命運。

  所以,漢獻帝選她為新任皇后,也就毫不奇怪了。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故,其子曹丕終於要順理成章地篡漢自立了。

  這個時候,滿朝文武中,忠於漢室的已被趕盡殺絕,剩下的全是曹氏一黨,漢獻帝完全成為釜中遊魚,孤立無援,軟弱無助。面對曹丕一黨的緊逼,漢獻帝只能瑟瑟發抖。

  唯有皇后曹節挺身而出,面對哥哥的步步緊逼,用自己嬌弱的身軀,去捍衛著丈夫和東漢王朝最後一點尊嚴。

  《三國演義》中描述道:……帝憂懼不敢出。曹後曰:「百官請陛下設朝,陛下何故推阻?」帝泣曰:「汝兄欲篡位,令百官相逼,朕故不出。」曹後大怒曰:「吾兄奈何為此亂逆之事耶!」言未已,只見曹洪、曹休帶劍而入,請帝出殿。曹後大罵曰:「俱是汝等亂賊,希圖富貴,共造逆謀!吾父功蓋寰區,威震天下,然且不敢篡竊神器。今吾兄嗣位未幾,輒思篡漢,皇天必不祚爾!」言罷,痛哭入宮。左右侍者皆歔欷流涕。

  普天之下,能在魏國土地上這般罵曹丕的,大約只剩下曹節一人。而據《後漢書》記載,曹丕派人向曹節索要璽綬時,曹節最初堅決不給。後來,被逼迫急了,這才招來使者,先把曹丕等痛罵一頓,然後將玉璽狠狠摔在台階上,「左右皆莫能仰視」。

  魏國建立後,東漢成為歷史,漢獻帝劉協退下政治傀儡戲台,被曹丕封為「山陽公」,在榮華富貴中享受自己的冷清。曹節也以「山陽公夫人」的名義,陪伴著自己的丈夫。

  公元234年,劉協去世。曹節送走相伴二十餘年的丈夫,繼續自己更加寂寞的生活,直到景元元年(公元260年),才以高齡去世。這時,已是三國末期,曹魏時最後一任皇帝曹奐在位,政權早已落入司馬氏之手。

  在退位之後四十餘年的日子裡,曹節的車馬、衣服和禮儀都堅持恪守著漢朝時候的制度,而不肯承認她哥哥建立的曹魏政權。這一點,與當初西漢滅亡時的太皇太后王政君,頗有幾分類似。去世後,她被追諡為「獻穆皇后」。謚法云:布德執義謂之穆。曹節實在是當之無愧的。

  王政君(公元前71年—公元13年)是西漢元帝的皇后,成帝的母親。她在西漢皇朝後宮主持數十年,因為老邁糊塗,被侄兒王莽篡奪了漢朝的江山,建立了新朝。王莽對姑母王政君一直非常體貼孝順,王政君則不買他的賬。當王莽派人來索要玉璽時,王政君將玉璽狠狠砸在地上,摔壞了一個角。後來,王莽稱帝。王政君則帶著手下人,在自己居住的宮殿裡面,依然按漢朝的曆法和禮儀生活著,守護她心中的一點信念。

  曹節與漢獻帝的感情到底有多深,從寥寥的歷史記載上是看不出來的。但在整個朝廷都倒向曹魏的時候,只有她站了出來,不曾辱沒「母儀天下」的威風。當然,這種大膽,與她自度為曹操之女,不會被曹魏心腹怎麼樣,所以有恃無恐也是密不可分的。還有,她並不曾像伏皇后一樣,費盡心機去除掉曹魏的要人,只是站出來罵幾句,堂堂正正,理直氣壯。

  靠了曹節最後的矜持與氣節,漢獻帝的退位總算沒有太丟臉子。

  如果說,曹操的兒女之中,曹丕繼承了他的野心和狠毒,曹彰繼承了他的用兵,曹植繼承了他的浪漫,曹沖繼承了他的聰明智謀,那麼,曹節就繼承了他年輕時的熱血與忠誠。

  大漢皇后曹節,是無愧於漢征西將軍曹操的女兒。雖然這種無愧,也只能給東漢的落幕,增添幾分悲壯與豪情。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