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秘聞:乾隆生母可能是《紅樓夢》的「林黛玉」 | 陽光歷史

 

A-A+

清宮秘聞:乾隆生母可能是《紅樓夢》的「林黛玉」

2016年10月06日 宮廷野史 暫無評論 閱讀 289 次

  康熙己卯夏四月,上南巡迴馭,駐蹕於江寧織造曹寅之署,曹世受國恩,與親臣世臣之列。爰奉母孫氏朝謁,上見之,色喜,且勞之曰:「此吾家老人也」。賞賚甚渥。會庭中萱花盛開,遂御書「萱瑞堂」三字以賜。

  這座「萱瑞堂」被認為是曹雪芹所撰《紅樓夢》中「榮禧堂」的原型。康熙皇帝六次南巡,除第一次駐蹕在江寧將軍署,其餘五次均駐蹕於江寧織造署,其中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及以後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都由曹寅承辦接駕大典。此外,曹寅的兩個女兒都嫁給親王為妃。

  曹璽是曹雪芹的曾祖父,曹寅是他的祖父。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曹寅病逝,在江寧織造任職二十二年,駐江寧二十年。曹寅的兒子們——也就是曹雪芹的伯父曹顒、曹子承父業,繼任江寧織造近六十年。在歷史上,南京的絲織業一直負有盛名,三國東吳、東晉、南朝時期,都曾在建康(今南京市)設立錦署(織造署)。在清朝,江寧的絲織業繼承了優秀的傳統,江寧織造署的絲綢產品——金陵雲錦只供皇帝和親王大臣使用,高度壟斷了當時的服裝奢侈品市場。江寧織造署規模弘大,共有三個工場:一在西華門,一在常府街橋邊,一在北安門的靼韃城(即明皇城)。江寧織造署擁有織機三萬多台,男女織工逾五萬,關聯產業解決當地民眾就業二十多萬人,歷年的產值都超過一千萬兩白銀。江寧織造署裡的金陵雲錦生產規模和工藝創新也在康熙年間達到頂峰。金陵雲錦因其燦若雲霞、美若綺雲而得名,是我國絲織工藝中具有優秀藝術傳統、鮮明地方特色和獨特藝術風格的織錦。金陵絲織生產的開端,最早追溯到南朝,而「雲錦」的形成和發展則是在元、明、清三代。金陵雲錦集歷代織綿之大成,在元、明、清三朝均為皇家御用品。

  江寧織造署不僅是清代舉足輕重的輕工業部門,還是江南重要的政治部門,可直接向清政府報告江南地區的各種情報,因此只有清帝的親信及內務府大臣才可擔任,其地位僅次於兩江總督,所以權勢顯赫。不僅如此,曹寅與妻兄李煦輪流兼任設在揚州的兩淮巡鹽監察御史,曹家還曾兼理江南的制銅部門,在上述領域握有壟斷的特權。六十年間,曹家勢力逐漸擴張,成為江南舉足輕重的豪族。雍正二年(1724年),曹雪芹誕生在江寧織造署內,自幼生活在「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的環境中,他的童年記憶充滿了這個家族鼎盛時期奢華生活一個又一個繽紛多彩的場景,這一切根植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化作成年以後淒美絕倫的夢幻,同時也表現在《紅樓夢》中花團錦簇的貴族生活場景。但是,江寧織造署並不確定是《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原型,據一些紅學家的考證,大觀園可能來自曹氏家族位於南京小倉山的隨園,或來自位於北京柳蔭街的恭王府。由於北京恭親王府至今遺跡尚存,所以傾向於此的紅學家有更多的證據。然而,江寧織造署是曹雪芹生活多年的地方,它對曹雪芹必定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江寧織造署不僅是清代舉足輕重的輕工業部門,還是江南重要的政治部門,可直接向清政府報告江南地區的各種情報,因此只有清帝的親信及內務府大臣才可擔任,其地位僅次於兩江總督,所以權勢顯赫。不僅如此,曹寅與妻兄李煦輪流兼任設在揚州的兩淮巡鹽監察御史,曹家還曾兼理江南的制銅部門,在上述領域握有壟斷的特權。六十年間,曹家勢力逐漸擴張,成為江南舉足輕重的豪族。雍正二年(1724年),曹雪芹誕生在江寧織造署內,自幼生活在「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的環境中,他的童年記憶充滿了這個家族鼎盛時期奢華生活一個又一個繽紛多彩的場景,這一切根植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化作成年以後淒美絕倫的夢幻,同時也表現在《紅樓夢》中花團錦簇的貴族生活場景。但是,江寧織造署並不確定是《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原型,據一些紅學家的考證,大觀園可能來自曹氏家族位於南京小倉山的隨園,或來自位於北京柳蔭街的恭王府。由於北京恭親王府至今遺跡尚存,所以傾向於此的紅學家有更多的證據。然而,江寧織造署是曹雪芹生活多年的地方,它對曹雪芹必定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乾隆皇帝南巡時,顯赫的曹氏家族已經衰落。乾隆十六年(1751年),兩江總督尹繼善為迎接乾隆皇帝南巡,在江寧織造署的基礎上大興土木,將其改造為乾隆行宮,現在南京「大行宮」的名稱便由此而來。整個行宮內假山圍繞,清溪穿流,花木蔥蘢,流水潺潺,樓榭亭閣布處其間,有綠靜榭、聽瀑軒、判春室、鍾中亭、塔影樓、彩虹橋、釣魚台等勝景。大行宮後不幸毀於火災。太平軍佔據南京時,在原基址上建天王府。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天王府又被焚燬。清朝末年,大行宮一帶闢為馬路。現在的南京市大行宮街區就是清代江寧織造署的所在地,但行宮本身卻已無跡可尋。

  乾隆皇帝駐蹕過江寧織造署所改建的行宮,但他的身世之謎與曹家並無干係,而洶湧的俗文化與四平八穩的正史卻構成了強烈的反差:關於乾隆生母的各種傳說中,最為荒謬的說法來自某些紅學愛好者們,他們「考證」出,曹雪芹有個深深相愛的女朋友,該女友不慎懷了曹雪芹的孩子,但很快被選入雍親王府,得到雍正的寵愛,生下乾隆。鑒於《紅樓夢》中的林黛玉一向被視為曹雪芹滿懷深情所刻畫的女友,那麼這種說法即認為乾隆的母親是林黛玉。誠然,這種說法是極具顛覆性的,它不僅顛覆了清史和文學史,而且在虛構與現實之間架起橋樑。那麼,乾隆的身世為何在江南引起如此大的波瀾?他究竟出生在何地?《清史稿》中的孝聖憲皇后(雍正即位後封為熹貴妃,乾隆即位後加尊號為崇慶皇太后,去世後謚為孝聖憲皇后)究竟是不是乾隆皇帝的生母?有關乾隆生母的傳說中有三種與熱河避暑山莊有關,而且始終圍繞著丫鬟或宮女展開:

  1清末歷史學者王闓運的《湘綺樓文集》中的《列女傳》部分講道:乾隆的母親是熱河民間女子,家道平常,沒有僕人。她十三四歲時到北京入選了秀女,到雍王府做丫鬟。雍正有一段時間生了重病,她對雍正悉心照料,於是日久生情,女子懷孕,後來產下男孩,取名弘歷,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2熱河都統幕僚冒鶴亭、作家周黎庵、台灣學者莊練(蘇同炳)、台灣小說家高陽等人認為:乾隆的母親是熱河行宮的一個宮女李佳氏,名叫李金桂。雍正還是皇子時,隨父皇至避暑山莊,與山莊內一位醜陋的李姓宮女相戀。第二年,康熙父子又來到山莊,聽說這個李姓宮女已懷上了「龍種」。康熙大為震怒,問道:「種玉者何人?」經追問,雍正承認是自己幹的好事。此時這位宮女就要臨產,康熙怕家醜外揚,讓人將她帶入草棚馬廄,在草房裡生下了乾隆。

  3民國國務院總理熊希齡與老宮役閒談中得知:乾隆的母親是江南女子「傻大姐」,她來到熱河後做了雍正的丫鬟。雍正還是皇子時,隨父皇至避暑山莊,與「傻大姐」相戀。第二年,康熙父子又來到山莊,聽說這個李姓宮女已懷上了「龍種」。康熙大為震怒,問道:「種玉者何人?」經追問,雍正承認是自己幹的好事。此時「傻大姐」就要臨產,康熙怕家醜外揚,讓人將她帶入草棚馬廄,在草房裡生下了乾隆。最後這個傳說流傳很廣,是因為熊希齡把這個傳聞告訴了胡適,胡適又把這件趣聞記在日記裡,通過《胡適之日記》公開,這個傳說又經過口口相傳,被添加了許多想像的內容,與李佳氏的傳說混淆在一起,從而變得街知巷聞了。

  王闓運、冒鶴亭、熊希齡、胡適等人都是中國近代的著名人物,因而他們所說的話較尋常傳言更為人所深信。那麼,乾隆是否出生在避暑山莊呢?乾隆在位時期,民間就已經對他的出生地眾說紛紜,一種流傳甚廣的說法認為他出生在熱河行宮的一座皇家園林,這座園林因為背靠一座形如獅子的山峰而得名「獅子園」。諸皇子每年隨康熙到熱河避暑,雍親王也不例外,獅子園便是雍親王(後來的雍正皇帝)一家當時在熱河的住處。乾隆朝有個官員叫管世銘,江蘇武進人,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進士,後在軍機處當值,做到了軍機章京,瞭解很多宮廷的掌故。管世銘經常隨乾隆去承德避暑山莊、參加木蘭秋獮典禮,他曾寫下《扈蹕秋獮紀事三十四首》,其中第四首涉及到乾隆皇帝的出生地:「慶善祥開華渚虹,降生猶憶舊時宮。年年諱日行香去,獅子園邊感聖衷。」該詩後面附有管世銘的原註:「獅子園為皇上降生之地,常於憲廟忌辰臨駐。」這個註腳的意思是:乾隆皇帝出生在獅子園,所以他常在先帝雍正的忌日到這裡住上幾日,以示紀念。

  如果認為管世銘的詩作只是闡明乾隆出生在避暑山莊的旁證,那麼嘉慶的兩首詩就可作為直接證據了。乾隆退位後的嘉慶元年(1796年)八月十三日,嘉慶跟隨乾隆帝到避暑山莊慶賀他的八十六歲壽辰,並寫下一首《萬萬壽節率王公大臣等行慶賀禮恭記》。詩中有這樣兩句:「肇建山莊辛卯年,壽同無量慶因緣。」詩後附有嘉慶帝的原註:「康熙辛卯肇建山莊,皇父以是年誕生都福之庭。」一年之後,又逢乾隆壽辰,嘉慶再寫《萬萬壽節率王公大臣等行慶賀禮恭記》詩祝壽:「敬惟皇父以辛卯歲,誕生於山莊都福之庭。」但是,嘉慶十二年(1807年),嘉慶帝為父親纂修《實錄》和《聖訓》時,發現兩部典籍中,皇父乾隆的出生地皆為雍和宮。嘉慶命文華殿大學士劉鳳誥仔細調查,劉鳳誥考證了乾隆的《御制詩集》,這些詩作和註腳中,乾隆凡是講到自己出生地點的幾處,都清楚地表明是雍和宮。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新春,乾隆作《新正詣雍和宮禮佛即景志感》詩中有一句「到斯每憶我生初」。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新春,乾隆作《新正雍和宮瞻禮》詩中有一句:「齋閣東廂胥熟路,憶親唯念我初生。」「齋閣東廂」指的是雍和宮東書院如意室、平安居、太和齋一帶。由此詩可見,乾隆本人不僅承認自己誕生於雍和宮,而且還暗示了自己出生在雍和宮的具體位置。有鑒於此,嘉慶放棄了皇父出生在避暑山莊的說法。這樣,《實錄》和《聖訓》中記載乾隆出生的文字就成為「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時,誕上於雍和宮邸。」

  2熱河都統幕僚冒鶴亭、作家周黎庵、台灣學者莊練(蘇同炳)、台灣小說家高陽等人認為:乾隆的母親是熱河行宮的一個宮女李佳氏,名叫李金桂。雍正還是皇子時,隨父皇至避暑山莊,與山莊內一位醜陋的李姓宮女相戀。第二年,康熙父子又來到山莊,聽說這個李姓宮女已懷上了「龍種」。康熙大為震怒,問道:「種玉者何人?」經追問,雍正承認是自己幹的好事。此時這位宮女就要臨產,康熙怕家醜外揚,讓人將她帶入草棚馬廄,在草房裡生下了乾隆。

  3民國國務院總理熊希齡與老宮役閒談中得知:乾隆的母親是江南女子「傻大姐」,她來到熱河後做了雍正的丫鬟。雍正還是皇子時,隨父皇至避暑山莊,與「傻大姐」相戀。第二年,康熙父子又來到山莊,聽說這個李姓宮女已懷上了「龍種」。康熙大為震怒,問道:「種玉者何人?」經追問,雍正承認是自己幹的好事。此時「傻大姐」就要臨產,康熙怕家醜外揚,讓人將她帶入草棚馬廄,在草房裡生下了乾隆。最後這個傳說流傳很廣,是因為熊希齡把這個傳聞告訴了胡適,胡適又把這件趣聞記在日記裡,通過《胡適之日記》公開,這個傳說又經過口口相傳,被添加了許多想像的內容,與李佳氏的傳說混淆在一起,從而變得街知巷聞了。

  王闓運、冒鶴亭、熊希齡、胡適等人都是中國近代的著名人物,因而他們所說的話較尋常傳言更為人所深信。那麼,乾隆是否出生在避暑山莊呢?乾隆在位時期,民間就已經對他的出生地眾說紛紜,一種流傳甚廣的說法認為他出生在熱河行宮的一座皇家園林,這座園林因為背靠一座形如獅子的山峰而得名「獅子園」。諸皇子每年隨康熙到熱河避暑,雍親王也不例外,獅子園便是雍親王(後來的雍正皇帝)一家當時在熱河的住處。乾隆朝有個官員叫管世銘,江蘇武進人,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進士,後在軍機處當值,做到了軍機章京,瞭解很多宮廷的掌故。管世銘經常隨乾隆去承德避暑山莊、參加木蘭秋獮典禮,他曾寫下《扈蹕秋獮紀事三十四首》,其中第四首涉及到乾隆皇帝的出生地:「慶善祥開華渚虹,降生猶憶舊時宮。年年諱日行香去,獅子園邊感聖衷。」該詩後面附有管世銘的原註:「獅子園為皇上降生之地,常於憲廟忌辰臨駐。」這個註腳的意思是:乾隆皇帝出生在獅子園,所以他常在先帝雍正的忌日到這裡住上幾日,以示紀念。

  如果認為管世銘的詩作只是闡明乾隆出生在避暑山莊的旁證,那麼嘉慶的兩首詩就可作為直接證據了。乾隆退位後的嘉慶元年(1796年)八月十三日,嘉慶跟隨乾隆帝到避暑山莊慶賀他的八十六歲壽辰,並寫下一首《萬萬壽節率王公大臣等行慶賀禮恭記》。詩中有這樣兩句:「肇建山莊辛卯年,壽同無量慶因緣。」詩後附有嘉慶帝的原註:「康熙辛卯肇建山莊,皇父以是年誕生都福之庭。」一年之後,又逢乾隆壽辰,嘉慶再寫《萬萬壽節率王公大臣等行慶賀禮恭記》詩祝壽:「敬惟皇父以辛卯歲,誕生於山莊都福之庭。」但是,嘉慶十二年(1807年),嘉慶帝為父親纂修《實錄》和《聖訓》時,發現兩部典籍中,皇父乾隆的出生地皆為雍和宮。嘉慶命文華殿大學士劉鳳誥仔細調查,劉鳳誥考證了乾隆的《御制詩集》,這些詩作和註腳中,乾隆凡是講到自己出生地點的幾處,都清楚地表明是雍和宮。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新春,乾隆作《新正詣雍和宮禮佛即景志感》詩中有一句「到斯每憶我生初」。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新春,乾隆作《新正雍和宮瞻禮》詩中有一句:「齋閣東廂胥熟路,憶親唯念我初生。」「齋閣東廂」指的是雍和宮東書院如意室、平安居、太和齋一帶。由此詩可見,乾隆本人不僅承認自己誕生於雍和宮,而且還暗示了自己出生在雍和宮的具體位置。有鑒於此,嘉慶放棄了皇父出生在避暑山莊的說法。這樣,《實錄》和《聖訓》中記載乾隆出生的文字就成為「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時,誕上於雍和宮邸。」

  綜合所有的正史、野史與傳聞,乾隆的身世有如下幾種說法:

  1乾隆生於雍和宮,母親是熹妃鈕鈷祿氏,父親是雍正皇帝。

  2乾隆生於雍和宮。母親是熱河民間女子,父親是雍正皇帝。

  3乾隆生於避暑山莊。母親是熱河行宮宮女李佳氏,父親是雍正皇帝。

  4乾隆生於避暑山莊。母親是江南女子「傻大姐」,父親是雍正皇帝。

  5乾隆生於海寧陳家。母親是陳夫人,父親是陳世倌。

  6乾隆生於雍和宮。母親是林黛玉,父親是曹雪芹。

  為了生下乾隆,雍正皇帝、陳世倌、曹雪芹和滿漢女子各色人等著實忙得不可開交。事實上,第一條是正史,第六條是笑話。第二、三、四條無法證實也無需證偽,只能永遠作為民間流言存在。第五條流傳最廣,但也已經被史學家以確鑿的證據推翻,不再值得研究了。那麼,除了相信正史,就已別無選擇。

  乾隆的身世之迷的傳播歷時已久,它是清朝最有趣、傳聞最多的歷史疑案。朝野上下,京城內外,官方文獻,御制詩文均被搬出來考證,而在清末民初排滿情緒的推波助瀾下,野史筆記、民間故事、戲曲小說,都在盡情地演繹這段故事。在一切傳聞和野史都被證偽之後,穿過層層的歷史迷霧,繞過熱河女子、李佳氏、傻大姐、陳夫人等各形各色的女人,唯一的真相只能鎖定在——乾隆生於雍和宮,母親是熹妃鈕鈷祿氏。於是,乾隆真正的母親終於和世人見面了:熹妃,鈕鈷祿氏,崇慶皇太后,滿洲貴族血統。

  自此,好像這所有紛繁的傳聞都被考證推翻,真相被正史揭開了。其實不然,翻開有關於這位熹妃的檔案,乾隆真正的身世之謎才呈現在世人面前:

  蕭奭的《永憲錄》卷二記載:

  (雍正元年)冬十有二月丁卯。午刻上御太和殿。遣使冊立中宮那拉氏為皇后。詔告天下,恩赦有差。封年氏為貴妃,李氏為齊妃,錢氏為熹妃,宋氏為裕嬪,耿氏為懋嬪。

  清宮檔案《雍正朝漢文諭旨彙編》雍正元年(1723年)記載: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諭:尊太后聖母諭旨:側福金年氏封為貴妃,側福金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錢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裕嬪,格格耿氏封為懋嬪。

  《清世宗憲皇帝實錄》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甲子(十四日)記載:

  諭禮部:奉皇太后聖母懿旨:側妃年氏,封為貴妃;側妃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鈕祜祿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懋嬪;格格耿氏,封為裕嬪。爾部察例具奏。

  乾隆的身世之迷的傳播歷時已久,它是清朝最有趣、傳聞最多的歷史疑案。朝野上下,京城內外,官方文獻,御制詩文均被搬出來考證,而在清末民初排滿情緒的推波助瀾下,野史筆記、民間故事、戲曲小說,都在盡情地演繹這段故事。在一切傳聞和野史都被證偽之後,穿過層層的歷史迷霧,繞過熱河女子、李佳氏、傻大姐、陳夫人等各形各色的女人,唯一的真相只能鎖定在——乾隆生於雍和宮,母親是熹妃鈕鈷祿氏。於是,乾隆真正的母親終於和世人見面了:熹妃,鈕鈷祿氏,崇慶皇太后,滿洲貴族血統。

  自此,好像這所有紛繁的傳聞都被考證推翻,真相被正史揭開了。其實不然,翻開有關於這位熹妃的檔案,乾隆真正的身世之謎才呈現在世人面前:

  蕭奭的《永憲錄》卷二記載:

  (雍正元年)冬十有二月丁卯。午刻上御太和殿。遣使冊立中宮那拉氏為皇后。詔告天下,恩赦有差。封年氏為貴妃,李氏為齊妃,錢氏為熹妃,宋氏為裕嬪,耿氏為懋嬪。

  清宮檔案《雍正朝漢文諭旨彙編》雍正元年(1723年)記載: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諭:尊太后聖母諭旨:側福金年氏封為貴妃,側福金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錢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裕嬪,格格耿氏封為懋嬪。

  《清世宗憲皇帝實錄》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甲子(十四日)記載:

  諭禮部:奉皇太后聖母懿旨:側妃年氏,封為貴妃;側妃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鈕祜祿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懋嬪;格格耿氏,封為裕嬪。爾部察例具奏。

  前兩條檔案是完全吻合的:「封……錢氏為熹妃」、「錢氏封為熹妃」。而第三條檔案則顯示:「格格鈕祜祿氏,封為熹妃」。三條歷史檔案中存在著矛盾,但可是肯定的是:「熹妃錢氏」和「熹妃鈕祜祿氏」在同一天奉皇太后的懿旨受封,她們必然是同一個人。按照清宮的規制,冊封皇妃不能有重名,不僅同一天不會有,整個清王朝都不可能有兩個熹妃。蕭奭的《永憲錄》與清宮檔案《雍正朝漢文諭旨彙編》互為證據,不可能同時出錯,更不可能錯誤相同。這兩條檔案是最有力的證據,它所提供的信息比任何傳聞都更具顛覆性,因為它昭示出的是如下事實:乾隆的母親姓錢,錢姓起源於中國南方,清朝滿族人不可能姓錢,乾隆的母親是漢族人,乾隆是滿漢混血兒。但是,錢氏在《清世宗憲皇帝實錄》中為什麼成為了鈕祜祿氏呢?錢氏家族的後人錢治冰經過考證認為: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冊封熹妃錢氏的時候,這個時候雍正還沒有秘密立儲,也就是說,弘歷(乾隆)這時候作為普通皇子其母親錢氏和其他普通皇子的母親一樣都是可以保留漢姓的。而到了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雍正正式設立秘密立儲制,才指定弘歷為皇太子。也就是說,熹妃錢氏變成熹妃鈕祜祿氏就是在雍正秘密立儲之時或之後的事了。在這裡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因為皇太子的母親需要有一個高貴的滿族出身,因此必須要將熹妃姓氏篡改為滿族貴姓。而鈕祜祿氏是滿族最高貴的姓氏之一,其先祖巴圖魯額亦都曾幫助努爾哈赤以十三兵甲起家,是奠定清代開國基業的第一功臣。於是熹妃錢氏便拜巴圖魯額亦都之後四品典儀凌柱為義父,從而便改漢姓錢氏為滿姓鈕祜祿氏了。(錢治冰,《關於乾隆生母最新考證的最終結果》)於是,在乾隆朝修訂的《清世宗憲皇帝實錄》中,錢氏就成為了鈕祜祿氏,清代皇室的《玉牒》(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也更詳細地表明:世宗憲皇帝(雍正)第四子高宗純皇帝(乾隆),於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由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凌柱之女誕生於雍和宮。

  如果乾隆的母親鈕祜祿氏原本姓錢。那麼,錢氏是誰?根據錢治冰的最新考證:「乾隆之母錢氏(1692-1777年)是浙江嘉興錢綸光與其妻書畫家陳書(1660-1736年)之幼女,是刑部尚書錢陳群(1686-1774年)的妹妹」。錢陳群「歷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尤得乾隆帝的尊寵,倚為股肱儒臣,二人之間除君臣之誼,又是文字知己,乾隆稱之為『故人』。錢陳群每有詩作進呈,乾隆必親筆題詩回贈。他退休後,仍屢次陞遷,加尚書銜、太子太保。乾隆帝賜之以『食全俸』,常寄自己的詩作,請錢陳群和作。他數次去北京,為皇太后和乾隆帝祝壽,並同乾隆帝到塞外圍場行獵,並參加『香山九老會』。乾隆十六年(1751年)錢陳群首次扈從高宗聖駕南巡,並隨駕錢王祠陪祭。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錢陳群二次扈從高宗聖駕南巡,再次隨駕錢王祠,乾隆賜御詩褒揚錢氏先烈。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高宗第三次南巡時,錢陳群已告歸在籍,即赴常州恭迎聖駕,並扈從無錫、蘇州、嘉興、杭州等地,再次隨駕錢王祠,並攜台州族孫錢選,以傳世唐賜鐵卷晉呈御覽,乾隆賜御制鐵卷歌一首。」此外,「錢陳群的學生阿桂、劉墉、紀昀等備受乾隆重用……錢陳群的子孫世代包括女婿、族人均為朝廷重臣,可見錢陳群與乾隆母子的關係非同尋常,恐怕一般親戚關係是無法做到這一步的。」(錢治冰,《關於乾隆生母最新考證的最終結果》)

  同時,前文提到的乾隆極其關心錢塘江海塘工程,這可能與他的真正身世有關。「公元前910年8月,吳越王錢鏐為了保護海岸,使其免受海潮侵蝕,命人采山陽的竹子,又令矢人造箭三千隻,募強弩五百人以射濤頭,使『潮回錢塘,東趨西陵』。……乾隆繼位後,開始重修錢氏海塘。乾隆二十五年,浙江潮信告警。乾隆從『海塘為越中第一保障』的認識出發,四次親臨海邊,檢查海塘工程。乾隆二十七年三月,乾隆到杭州的第二天,即親臨海邊,親試打樁,他見石樁必須內移數十丈方能固定,必然會損毀百姓的田廬,是『欲衛民而先殃民』,決定先建柴塘,待接漲沙堅,再改築石塘。到乾隆晚期,憑借國家強大的經濟實力,浙江境內已建成自金山到杭縣長達二百四十八里的魚鱗石塘,錢塘江南岸也修建了自寶山至金山長達二百四十二里的塊石簍塘。石塘到現在依然保存完好,仍然起著擋潮防患的作用。乾隆繼錢鏐之後大力修築浙江海塘,有力地保護了富庶的吳越地區,此舉受到後世的高度評價。」(錢治冰,《關於乾隆生母最新考證的最終結果》)而錢陳群,這個可能是乾隆舅舅的人,正是在遠古時代興修水利、造福百姓的吳越王錢鏐的直系子孫。

  在《書劍恩仇錄》中,主角陳家洛被寫成是乾隆的一母同胞,陳家洛在並不知情的時候,與乾隆在錢塘江邊暢談。書中第八回這樣描述,「陳家洛道:『當年錢王以三千鐵弩強射海潮,海潮何曾有絲毫降低?可見自然之勢,是強逆不來的。』……乾隆說道:『潮水如此沖刷,海塘若不牢加修築,百姓田廬墳墓不免都被潮水捲去。我必撥發官帑,命有司大築海塘,以護生靈。』陳家洛站起來,恭恭敬敬地道:『這是愛民大業,江南百姓感激不盡。」

  自古以來,興修水利始終是帝王的職責。但乾隆六下江南、四赴海寧,住在偏遠小鎮中的陳家府邸,事無鉅細皆親歷親為,事隔兩千多年,乾隆與錢鏐為何熱衷於在同一個地方做同一件事情?當然,錢治冰的推論仍需更多史料甚至考古成果的輔助研究,但他幾乎已經指出了一條研究的路徑。這個「錢氏」同時出現在蕭奭的《永憲錄》與清宮檔案《雍正朝漢文諭旨彙編》中,必定隱藏著歷史的重大秘密,而對這一課題的研究將揭示歷史的重大發現。歷史上總是存在著各種各樣撲朔迷離的疑案,俗文化的演繹讓這些疑案浸滿了流言蜚語和野史趣聞,各種故事滿足各種人的興趣。而考證只能還原歷史的真相,考證是無意識的,它可能讓一段傳奇變得索然無味,也可能讓事實振聾發聵。乾隆的身世之謎最終從熱河避暑山莊那一大堆丫鬟和宮女的傳說以及紅學愛好者的狂想中走出來,漸漸顯露出本來的樣貌。這些傳聞和鬧劇不僅是娛樂的產物,它也揭示了人類自身的狹隘、脆弱和膚淺,人類總是把虛幻的血統看作榮耀。然而,這一切都無足輕重,歷史真相畢竟與任何民族主義無關,乾隆的母親是漢族人,這和康熙的祖母是蒙古人一樣無需避諱。天嘏的《滿清外史》中曾經提到: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滿洲人,因此經常在宮中身著漢服,還問身邊的寵臣自己是否像個漢人。雖然這本書中「乾隆生於陳家」的說法是錯誤的,但這個「身著漢服」細節並非杜撰,乾隆的確喜歡穿前朝明代的服飾,並且經常請畫師為他作身穿漢服的畫像,這些畫像至今仍保存著。

  如果乾隆的母親錢氏確是漢人,並且確是遠古吳越王錢鏐的後代,那麼乾隆喜愛漢服,並且把身穿漢服作為一種榮耀,便再正常不過了。不過,這些畫像只能作為旁證,乾隆對漢服的情有獨鍾未必與他的血統有關,就如同雍正皇帝雖然喜歡穿西裝,但不能以此判斷他是歐羅巴白種人。

  然而,乾隆的母親究竟是誰,並不能讓人們重新認識乾隆皇帝這個人,也不能讓人們重新認識清代的歷史。畢竟乾隆是一個漢族人還是半個滿洲人有什麼關係呢?華夷之爭來自於狹隘和封閉的心靈,大舜是東夷之人,周文王是西夷之人,然而他們的籍貫何曾影響他們偉大的光輝?中國在遠古時代就是一個多民族構成的國家,是一個龐大的因文化母體而統一的文明古國。戰爭、融合、同化的漫長歷史都決定了這個文明的特質,決定了傳承的陰暗與光明、奴性與理性、沉淪與覺醒。歷史是被偶然性與必然性推動的,乾隆的血統是偶然的,但乾隆朝的歷史以及對後世的影響是必然的。作為皇帝,作為統治康雍乾盛世頂峰的君主,乾隆皇帝固然榮耀之極。他登基後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減免捐納,平定叛亂、統一新疆、治理西藏、興建河務、編修文化典籍……然而,他在現代人的眼中並非一個無可指摘、聖德賢明的統治者。乾隆皇帝一生好大喜功,發動戰爭、修建園林、重用和珅……耗費了大量人力、財力,致使國庫空虛,康雍乾盛世在他死後戛然而止,他的兒子嘉慶皇帝一生都在為挽救帝國的衰落而奔波勞碌。乾隆皇帝是個古人,做不到現代意義上的高瞻遠矚,他有功亦有過,並非十足的明君。然而,乾隆無論是什麼血統,都曾是中國的皇帝。乾隆無論身體裡是否流著吳越王錢鏐的熱血,都曾同樣為百姓興修水利。這已足夠了。

     相關閱讀

      雍正被林黛玉所殺

  大清帝國的第五屆皇帝,就是雍正。雍正是大清帝國最神秘的皇帝,雍正有兩大疑案,一個是雍正繼位疑案,一個是雍正死因疑案。單只說他的死,就是史學界最熱鬧的場所,目前至少有五種死法,為史家所力捧。第一種說法,就是雍正被呂四娘砍了頭死的。這個時候有一個案子叫呂留良的一個文字獄案子,呂留良遭到了嚴厲的懲處。

  但是傳說他的女兒,有人說是他的孫女,呂四娘落網了,私自逃跑,沒有被殺,這呂四娘就拜師學藝,武藝高強,後來想法喬裝打扮混到了皇宮裡面,見了一個機會,把雍正的頭砍下來,替她父親,或者替她爺爺報了仇。這個傳說就很生動了,那雍正沒有頭怎麼發喪,傳說做一個金頭給擱上,這樣就埋在了雍正的泰陵。很多專家研究之後,認為雍正是被呂四娘殺了,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為當時在這滿門抄斬的時候是非常嚴格的,呂留良的女兒不可能逃跑,退一步說,即使是跑了,也不可能混到皇宮,即使混到皇宮,也沒有機會她把雍正給殺了。所以這只是一個野史小說在這兒編造的一個很生動、很有趣的故事。第二說法也很離奇,就是《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有一個戀人,這戀人叫竺香玉,長得很漂亮,能歌善舞,被雍正看上了,雍正把她收到宮裡來。

  他奪了曹雪芹的所愛,於是曹雪芹就通過秘密的辦法和竺香玉進行聯繫,竺香玉雖然身在皇宮,心還想著曹雪芹,於是見了一個機會,就謀殺雍正。這個也是野史小說之言,沒有任何歷史根據,不可相信。第三個是有一本書,叫《梵天廬叢錄》。這個書是說雍正是被一個宮女給勒死的,但是還差一點,又被救活了。這個故事我認為屬於移花接木,明朝有這麼一個故事,就明朝嘉靖21年,嘉靖皇帝他對宮女很暴躁。因為嘉靖他吃煉丹藥,他有時候脾氣暴躁,經常鞭撻宮女。有一個宮女叫楊金英,一天夜裡頭,趁著嘉靖皇帝睡著的時候,用黃的綢子就勒嘉靖的脖子。

  因為她特別緊張,慌亂之中打了一個死結,她以為勒死了,參與其事的另外一個宮女害怕了,把這個事情趕緊告訴皇后,皇后急忙跑來的時候,一看嘉靖已經斷氣了,皇后趕緊命令傳御醫,御醫叫許紳,來了以後,覺得問題很嚴重,就下了急猛藥來治,經過了四個時辰,嘉靖就有了一點聲音,透了一口氣。

  他奪了曹雪芹的所愛,於是曹雪芹就通過秘密的辦法和竺香玉進行聯繫,竺香玉雖然身在皇宮,心還想著曹雪芹,於是見了一個機會,就謀殺雍正。這個也是野史小說之言,沒有任何歷史根據,不可相信。第三個是有一本書,叫《梵天廬叢錄》。這個書是說雍正是被一個宮女給勒死的,但是還差一點,又被救活了。這個故事我認為屬於移花接木,明朝有這麼一個故事,就明朝嘉靖21年,嘉靖皇帝他對宮女很暴躁。因為嘉靖他吃煉丹藥,他有時候脾氣暴躁,經常鞭撻宮女。有一個宮女叫楊金英,一天夜裡頭,趁著嘉靖皇帝睡著的時候,用黃的綢子就勒嘉靖的脖子。

  因為她特別緊張,慌亂之中打了一個死結,她以為勒死了,參與其事的另外一個宮女害怕了,把這個事情趕緊告訴皇后,皇后急忙跑來的時候,一看嘉靖已經斷氣了,皇后趕緊命令傳御醫,御醫叫許紳,來了以後,覺得問題很嚴重,就下了急猛藥來治,經過了四個時辰,嘉靖就有了一點聲音,透了一口氣。

  然後,史書記載說:「嘉靖吐紫血數升」,後來又經過一個時期的調理,就把嘉靖給救活了,當然楊金英等就被殺了。這個事情是真的,歷史有記載。據說後來嘉靖皇帝晚上睡覺的時候,這一個屋子是三九二十七張床,別人不知道他睡在哪個床上。後來我問故宮的先生,我說有沒有發現他那床是不是就是二十七張,他說已經不可考了,因為是明代的事情,清朝格局都變了。嘉靖曾經被宮女勒得斷了氣,後來搶救過來,這是歷史真事。

  我看過朝鮮《李朝實錄》,朝鮮的使臣到明朝來,對這個事情也做了很詳細記載,我們剛才講的故事就是把明朝的故事挪到雍正這兒來,可能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出於反滿的需要,編造了這麼一個很生動很有意思的故事。但是可以鄭重地說,這個不是歷史事實。第四,有的學者考證雍正是得了中風死的。很多的學者同意這種看法,但是也沒有確鑿的證據說他就是死於中風,也是算一說吧。第五,大家比較感興趣的,就是中了丹毒死的。雍正他中期以後,特別是他得了一場大病之後,大親自寫了手諭,讓各個地方大員推薦名醫和術士到這個皇宮給他治病,幫助他保健。雍正他是想長生不老啊,各地就推薦。

  後來有兩個大的道士,一個叫張太虛,另一個叫王定乾,這兩個大的道士,他們到了宮裡之後,就幫助雍正煉了丹藥,交給他們道術。雍正是真的相信道教,在乾清宮,在太和殿,在其他的地方,有的地方設壇,供奉道神的符板。後來雍正長期在圓明園,他派人往圓明園送煉丹的藥,數量很大,他死之前12天送的黑鉛200斤。雍正曾經在五年之間,根據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叫做《活計檔》的記載,送煉丹所需的物品157次,他不但自己吃煉丹的丹藥,他寵信那些大臣,還派人送給他們吃,雍正長期吃煉丹的丹藥,可能汞,鉛,硒一些重的金屬中毒,應當說雍正的死和鉛中毒和丹中毒有一定的關係。

  後來有兩個大的道士,一個叫張太虛,另一個叫王定乾,這兩個大的道士,他們到了宮裡之後,就幫助雍正煉了丹藥,交給他們道術。雍正是真的相信道教,在乾清宮,在太和殿,在其他的地方,有的地方設壇,供奉道神的符板。後來雍正長期在圓明園,他派人往圓明園送煉丹的藥,數量很大,他死之前12天送的黑鉛200斤。雍正曾經在五年之間,根據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叫做《活計檔》的記載,送煉丹所需的物品157次,他不但自己吃煉丹的丹藥,他寵信那些大臣,還派人送給他們吃,雍正長期吃煉丹的丹藥,可能汞,鉛,硒一些重的金屬中毒,應當說雍正的死和鉛中毒和丹中毒有一定的關係。

  有人統計,就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的皇帝煉吃丹藥死的有14位之多,現在雍正的死根據宮廷的檔案來說,那就是官方的記載,可能是正常的病死,也可能就是吃丹藥中毒而死,我想可能是多種原因,最後導致了一個結果,所以雍正58歲就死了。雍正雖然離開了紫禁城的寶座,但是雍正在位13年,對我們中國歷史的發展,做出些什麼貢獻,雍正在位這13年,他這個皇帝有什麼特點,下面我簡單講一下雍正的歷史地位。有人說13年很短,我說也不短,當然了,他比他父親康熙61年是短,比他兒子60年也短,雖然雍正在位13年,但是在「康雍乾」這三代,他處在一個承上啟下的地位,是一個關鍵的地位。雍正是一個改革型的皇帝,特別是雍正在制度上做了許多的改革。

  第一:就是整頓吏治,雍正做皇子的時候,對康熙晚年政治上的弊端,官場上的腐敗,看得比較清楚。雍正他45歲繼位,盛年的時候,已經比較成熟了,雍正一上台就大刀闊斧地整頓吏治。雍正元年的正月,雍正連續下了13道諭旨,總督、巡撫、布政司、知府、知州、知縣、文官還有武官,告誡他們不許貪污,不許受賄,不許剋扣,武官不許吃空額,違者嚴重治罪。

  他成立會考府,就是對財政進行審計,審計出問題,要嚴肅處理,譬如說戶部虧空了二百多萬兩銀子怎麼辦?凡是有關的堂官,在任的、離任的一率退賠。這一招很靈,對官場腐敗的風氣給予很大的震動,扭轉了康熙晚期的官場的腐敗作風,整個機關從內閣六部一直到省府州縣,出現了一個比過去更好的一個勤政節儉的局面,國庫比康熙的時候就更充裕了。

  他成立會考府,就是對財政進行審計,審計出問題,要嚴肅處理,譬如說戶部虧空了二百多萬兩銀子怎麼辦?凡是有關的堂官,在任的、離任的一率退賠。這一招很靈,對官場腐敗的風氣給予很大的震動,扭轉了康熙晚期的官場的腐敗作風,整個機關從內閣六部一直到省府州縣,出現了一個比過去更好的一個勤政節儉的局面,國庫比康熙的時候就更充裕了。

  對他評價是這樣的,《清史稿·食貨志》:「雍正初,整理財政,收入頗增」。史學家評論說雍正:「澄清吏治,裁割陋規,整飭官方,嚴懲貪墨,實為千載一時,彼時居官,大法小廉,殆成風俗,貪冒之徒,莫不望風革面。」都是收到一定的時效,可以說沒有雍正大刀闊斧整頓吏治,也就沒有乾隆的盛世,這是一。

  第二:設立軍機處。原來清朝軍事方面的大事主要是由議政處來做,行政方面主要是內閣。雍正在議政處和內閣之外設立了軍機處,軍機大臣開始二三人,後來多的時候到八九人,一般的情況下,五至七人,軍機大臣直接對皇帝負責,雍正皇帝幾乎每天召見軍機大臣,共商軍政大事,重大的事情,軍機大臣直接奏報到皇帝。但是軍機處的權利在內閣之上,明朝以來內閣可以草擬諭旨,對皇帝重要的決定可以封駁,這時候不行了,皇帝大權獨攬,軍機處的實行,就把封建君主集權專制推到了一個頂峰,大大強化了君主專制。

  第三:完善密折制度。密就是秘密。奏折有學者考證,順治晚年有了,康熙就很多了,康熙的時候,有資格上奏折的大約一百來人,雍正把它推廣,取得上奏折資格人大約有1200人左右,就是擴大了信息的來源。奏折可以不通過內閣,不通過議政處,而通過奏事處直接到雍正那兒,雍正把批示也不通過內閣,直接發還到上奏者本人,這樣雍正就可以從全國各地各個方面瞭解下面的情況。密折和軍機處合在一起,極大強化了皇權,這是第三。

  第四改土歸流。大家知道少數民族地區,它原來的管理體制是土司,頭人是土司,頭人和土司是世襲的,不受朝廷任命,世世代代做土司,時間做久了沒有監督,有的土司做壞事腐敗,中央的政令不能直接下達。到雍正的時候,全面改土歸流,在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全面推行改土歸流制度,流就是流官,由朝廷派官,有任期,可以流動,所以叫改土歸流。這樣朝廷的指令可以直接到了民族地區,官員受朝廷的監督,要輪換,這就大大加強了中央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轄,也有利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第四改土歸流。大家知道少數民族地區,它原來的管理體制是土司,頭人是土司,頭人和土司是世襲的,不受朝廷任命,世世代代做土司,時間做久了沒有監督,有的土司做壞事腐敗,中央的政令不能直接下達。到雍正的時候,全面改土歸流,在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全面推行改土歸流制度,流就是流官,由朝廷派官,有任期,可以流動,所以叫改土歸流。這樣朝廷的指令可以直接到了民族地區,官員受朝廷的監督,要輪換,這就大大加強了中央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轄,也有利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第五:攤丁入地。我們中國在皇朝時代,長期以來是土地和人丁分頭納稅,土地稅、人頭稅,到雍正的時候,在已有辦法的基礎上,全面推行攤丁入地制度,就是把人丁的那個人頭稅攤到土地裡頭,這可以使得一些窮苦的沒有土地的人,免征了人頭稅,這樣一來,它的正面影響減輕了是封建的人生依附,但是也有一個問題,就是刺激了人口的增長,特別是康熙50年以後,宣佈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到了乾隆的時候,中國人口達到三億,道光的時候達到四億。

  第六:廢除賤籍。大家知道印度古代有賤民,清朝雍正之前也有賤民,當時明朝以來戶口有軍籍,有民籍,民籍就是士農工商。賤籍就是賤民,不屬於市農工商,他們不能讀書,不能參加科舉考試,世世代代身份不能改變。這些賤民身份很底下,賤籍據說從宋朝以來就延續下來了,做一些被人看不起的工作。雍正先後下令取消賤民,取消賤籍,讓他們編為民籍,這是社會的一種進步。這種人雖然人數不是太多,但是在歷史上是有一種積極的進步的意義。

  總之雍正在位13年,對許多的事情做了重大的改革,特別是對一些制度方面做了些改革。所以到了雍正的末年,扭轉了康熙末年的一些不好的風氣,而使清朝的歷史繼續向上發展。所以雍正既繼承了他父親康熙的有力的措施,又糾正了康熙時期一些錯誤的措施,改變了康熙晚年那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同時雍正的許多措施,也為後來乾隆的強盛奠定了基礎。所以說雍正是「康雍乾」三代,他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我們說「康乾盛世」,嚴格說起來是「康雍乾盛世」。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