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次為朱元璋掃墓有何內情? 康熙六祭明孝陵 | 陽光歷史

 

A-A+

康熙六次為朱元璋掃墓有何內情? 康熙六祭明孝陵

2015年04月05日 古墓探秘, 康熙, 明朝皇帝, 歷史解密, 清朝皇帝 暫無評論 閱讀 709 次

  清聖祖康熙皇帝曾經六次南巡,每到南京都要祭掃明孝陵,並且要行三跪九叩大禮,表示對朱元璋的尊重——康熙六次祭明孝陵(即朱元璋墓)為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年二月、三十八年四月、四十二年二月、四十四年四月、四十六年三月。康熙帝的六祭明孝陵是出於政治上目的,客觀上大大地減輕民怨,增強漢滿民族的統一,鞏固了清朝的統治。

  明孝陵是我國現存建築規模最大的幾處古代帝王陵墓之一,是南京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清滅明後,清朝統治者為了籠絡人心,加強對漢民族的統治,鞏固清朝政權,清代諸帝時時謁陵或遣官祭祀,僅康熙帝玄燁就於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年二月、三十八年四月、四十二年二月、四十四年四月、四十六年三月,先後六度祭奠明孝陵。康熙六祭朱元璋,帶著清朝帝王的政治目的,調和了當時劇烈的反清情緒和民族矛盾,開創了史學上所說的 「康乾盛世」。有史學家認為,不去明孝陵,便不可能知道明清史。

  康熙認為明朝功業勝過唐宋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鍾山旅遊風景區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茅山西側。明孝陵的朱紅大門坐北朝南,正對梅花山,門額上書「明孝陵」三字。門外東側立有一個石刻告示,系清宣統年間兩江洋務總局道台、江寧知府以六國文字刻著「治隆唐宋」四個金字,是康熙皇帝南巡謁明孝陵時所題,意為明太祖的功業勝過了唐宗宋祖。 "治隆唐宋"碑的兩側是乾隆皇帝題書的御碑。殿內靠後兩邊是兩塊臥碑,東邊一塊刻康熙帝第一次謁陵紀事,西邊一塊刻記康熙帝第三次謁陵情形。


  明太祖朱元璋即帝位不久,即選擇獨龍阜為墓地,洪武十四年(1381年)開始營建,工程由中軍都督府李新主持,第二年地宮工程即竣工。是年九月馬皇后病故,便先行葬入,因馬皇后謚號「孝慈」,遂命所葬山陵曰孝陵,與馬皇后合寢,同時殉葬宮人十餘人,從葬嬪妃四十六人。

  為了永遠紀念太祖高皇帝,明廷規定,孝陵每歲聖旦、正旦、孟冬、兩忌辰酒果行香,清明、中元、冬至、太牢致祭,是謂「五小祭三大祭」,設祠祭署專司其事。

  向朱元璋行三跪九叩之禮

  早在康熙七年(1668年)四月二十一日,康熙帝南巡時和鴻臚寺正卿周之桂前往南京明孝陵祭明太祖,並親賜祭文曰:「自古歷代帝王繼天立極,功德並隆,治統道統,昭垂奕世,朕受眷命紹贊丕基,庶政方親,前徽是景,明煙大典亟宜肇修,敬遣遄官,代將牲帛爰昭殷遮之忱,聿偁飲崇之禮,伏惟格歆,尚其鑒享。」意為自古以來的帝王,上承天命,登上帝位,權威至極點,但上帝是要他為民建功立業、治理好國家,繼承好歷朝歷代好的典章,這樣才能功垂千史。「我康熙受先帝之傳位,兢兢業業,為民親政,今天前來向你洪武帝靈前祭祀,你定的明朝諸多法典中,在繼承中有的地方我要作些修改,現帶了文武百官為你獻上糧食和牲帛,行最崇高的禮義,願天下永享太平繁盛。」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月二十五日,康熙帝到南方巡視,為了爭取江南士大夫的支持,在途中,他祭禹陵、祭孔、祭明太祖陵,以拉攏江南的士大夫及明遺民,取得了極好的效果。十一月初一,抵達江寧(今南京),初二一早,就派遣內閣大學士席爾達一起前往明孝陵祭明太租。康熙極為推崇明太祖朱元璋,為了表示對朱元璋的尊敬,他由甬道旁前行,並行三跪九叩禮至二門外,又於寶城前三奠酒,當時南京的父老百姓數萬人在場,一個個感動得流淚。

  康熙維護修理明故宮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二月,康熙第二次南巡至南京,以吉祥街織造署為行宮,又一次親自祭奠明孝陵,並賞賜了守陵人。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正月,淮揚一帶水患成災,康熙帝下詔南巡。二月車駕到達淮安境內後,康熙親自上河堤視察,吩咐掌管河工的河臣修築方略,又特命開倉發粟,賑恤受災州縣。四月,康熙一行到達南京,南京軍民夾道跪迎。康熙進城後的次日便派遣兵部尚書席爾達祭明孝陵,並傳諭內閣:「洪武乃為一代創業君,朕前南巡二次,俱特行祭祀,並親至陵寢禮奠。今巡幸至此,當自往親祭。」大學士伊桑阿.阿蘭泰啟奏道,「皇上日前去江寧巡查時,已經親臨祭祀,如今就請不必更煩車駕了。」但康熙仍然傳旨道:「洪武乃英雄奮起建功立業之主,不可與他君並,朕當躬往致奠。」隨後,康熙便率諸位大臣親自前往明孝陵祭奠。返程時,康熙路過明故宮,止步徘徊。此時明故宮荒廢日久,昔日輝煌的殿宇已茫然無存,樹荊遍地,荒蕪破敗,康熙慨歎良久,作《過金陵論》:「……朕省方南來,駐蹕江寧,將登鍾山,酹酒於明太祖之陵。道出故宮,荊榛滿目,昔鳳闋之嵬峨,今則頹垣斷壁矣,昔者玉河之灣環,今則荒溝廢岸矣。」第二天一早,康熙命令直郡王、誠郡王率大學士伊桑阿.阿蘭泰、張立書一同前往明孝陵行禮,安奉孝陵殿內,並傳諭道:「朕昨奠洪武陵寢,見牆垣復多傾圯,可交與江蘇巡撫宋輦、織造郎中曹寅會同修理,朕御書『治隆唐宋』四個大字,交與織造曹寅制匾懸奉殿上,並行勒石,以垂永久。」隨後,康熙又命直郡王、誠郡王和大學士修建重整明孝陵殿內,但修整時遇到連續陰雨,導致貽誤工期,至秋涼時工程才結束。

  康熙帝的這一舉措受到省文武官員及南京城中父老子弟的擁護,施工期間,前去明孝陵觀看者猶如潮湧。大大緩解了當時漢人對清政權的不滿情緒,進一步鞏固了清王朝的統治。

  如今明孝陵殿前的御碑殿內陳列的五塊石碑,正中的一塊就是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所立。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二月,康熙第四次南巡至南京,入住在吉祥街(今大行宮)織造行宮內,派遣大學士馬齊祭明孝陵。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四月,康熙第五次南巡,入南京城後,入住在吉祥街行宮內,派遣尚書徐潮祭明孝陵。康熙的車駕東行,路過明孝陵,從樂角門進入,對諸臣說:「非爾等道,引有秩,特朕之敬心耳。」接著便率領諸位皇子以及大臣侍衛等入明孝陵行禮。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三月,康熙第六次南巡至南京,仍然入住吉祥街行宮,康熙親自率領文武百官祭明孝陵,至大門下輦,由東陛升殿。這是康熙最後一次祭奠明孝陵。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六次南巡,六次祭奠明孝陵,一直被世人傳為佳話。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