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科舉探秘:狀元不一定是殿試第一名?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可以說狀元是中國科舉制度中最為光彩的一個名詞。據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山東德州人)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科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4人),加上其他短命王朝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
但是你知道嗎?在古代被稱為狀元的人,並不一定是殿試中取得第一名的的人。清朝袁枚所著的《隨園詩話》中寫道:唐鄭谷登第後,在《宿平康裡》詩中寫道,「好是五更殘酒醒,耳邊聞喚狀元聲。」據考證,鄭谷考中進士的時候僅僅是第八名,不是第一名,該榜的第一名是趙昌翰。南宋周必大也曾經寫過《回姚狀元穎啟》、《回第二人葉狀元適啟》兩封信。據考證,葉適為淳熙五年(1178)戊戌科第二名,第一名是姚穎。清朝徐時敦的《聞雲錄》中記載,施肩吾登唐憲宗元和十五年盧儲榜第十三名進士,因施肩吾家住新城、分水二邑交界處,二邑人均稱之為狀元。原來唐宋兩朝的新進士,皆得稱狀元。
同理,探花也不一定是第三名。《天中記》記載「唐進士杏園初會,使少俊二人探花遊園,若他人先折名花,則二人被罰」。原來古代進士的帽上多插花,所謂的探花郎,指的是先行遊園折花的年少進士,不一定非得是第三名。熙寧間,余中請禁探花,以為傷風化,遂停此例。後來余中因為貪污腐敗下台了,人都很鄙視他。王弁洲曰:「禁探花之說,譬如新婦入門,不許妝飾,便教績麻、造飯。理非不是也,而事太早矣。」在李燾的《長編》中也有記載:「陳若拙中進士第三名,以貌陋,人稱瞎榜。」這也是探花不必是第三名的有力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