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時間背景簡介 戊戌變法主要內容是什麼? | 陽光歷史

 

A-A+

戊戌變法時間背景簡介 戊戌變法主要內容是什麼?

2018年03月31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344 次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主要領導人物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政治改良運動。但戊戌變法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抵制與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共6人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一、戊戌變法背景

  國際局勢

  經濟

  19世紀下半葉是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階段。這個時期,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引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並開始向壟斷階段過渡。美、德、英、法等早已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位居世界前列,而原本相對落後的俄國、日本,在發展了資本主義之後,也迅速強大起來。在這種局勢下,變革舊的制度和舊的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已經成為當時的一種世界潮流。

  政治

  19世紀後期,歐美資本主義國家通過議會改革等,使更多的民眾獲得了選舉權和參政權,政治民主化進一步擴大。英、美等國實現了文官制度改革,整頓了吏治,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從而保證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正常運行。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在長期的發展中日趨完善。這些國家都為中國人建立資本主義制度提供了示範。

  國內局勢

  社會背景

  民族危機的加深。19世紀末,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英、法,美,德、意、日、俄和葡萄牙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因此加緊對落後國家和地區進行侵略,西方列強趁機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偌大的中國被分割成了一塊塊列強的「勢力範圍」,整個國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勢。中國邊疆地區出現了新危機;《馬關條約》的簽訂,中國再次遭受割地、賠款,以及大量主權進—步喪失的厄運。甲午戰爭的慘敗更加速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進程。亡國滅種的危急形勢迫使一些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尋找新的救國救民道路。

  經濟基礎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得以初步發展的原因有三:一是帝國主義的入侵所帶來的刺激。《馬關條約》中允許列強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列強紛紛加緊資本輸出,中國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遭到進一步破壞。這在客觀上促使中國城鄉的商品經濟有所發展,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一些條件;二是在洋務運動中,洋務派打著「自強」、「求富」的口號,興辦了一批近代工業企業,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起到了引導和刺激作用;三是因為一些覺醒的國人把發展民族資本主義、抵制洋商洋廠看作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之一,他們發出了「實業救國」的呼聲,利用有利時機大力發展民族工業。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初步發展,為資產階級開展維新變法運動提供了經濟基礎。

  階級基礎

  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他們開始謀求與其經濟地位相符的政治權利。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政治舞台,為戊戌變法奠定了階級基礎。

  思想基礎

  近代以來新思想的發展

  鴉片戰爭後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嚴重,封建統治的危機也一步步加深,先進的中國人開始思考要通過何種道路來挽救中國的問題。林則徐、魏源等主張「向西方學習」,發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呼聲,成為學習西方的先聲。但是他們的思想由於受到種種限制,並沒有付諸實踐。洋務派將「向西方學習」的思想付諸行動。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務運動,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指導下,主要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希望以此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但是甲午戰爭的慘敗卻表明靠洋務運動並不能救中國。

  早期的資產階級維新思想萌芽

  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中的很多人親身參加了洋務運動的實踐。經歷了甲午戰爭的失敗後,他們認為洋務運動僅將「製器」作為學習的重點是不夠的,中國真正要學習的是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早期維新派主要針對一些具體問題提出了改革方案,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他們只進行一 些理論上的宣傳,很少從事實際的政治活動,有很大的局限性。儘管如此,他們掀起的維新思潮仍然產生了廣泛影響,並對康、梁維新思想的產生起到了思想先導的作用。

  維新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康有為打著「托古改制」的旗號,將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來宣傳變法。他之所以要借用孔子的名義來宣傳西方的政治制度,康有為的思想在當時極具震撼力, 為維新變法奠定了理論基礎。但是他的思想中仍然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體現了他對封建頑固勢力的妥協。

  梁啟超將維新思想的影響進一步擴大。梁啟超的維新思想在當時的一些愛國知識分子和開明官僚中產生了較大反響,大大增強了維新變法的聲勢。

  嚴復認為要挽救中國,必須維新,要維新,必須大侶「西學」。他通過發表文章和翻譯西方著作,無情抨擊了封建頑固思想,提出了「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的維新主張。嚴復雖然沒有參加維新運動的實踐,但是他對西學的介紹和宣傳卻對近代早期知識分子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也為醞釀中的戊戌變法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武器。

  維新派與頑固派的論戰

  三個「要不要」的論戰,即要不要實行維新變法,要不要改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為君主立憲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一種新思想的產生,必然會遭到保守思想的反對,維新派和頑固派的論戰不可避免。這是一場維新與守舊、變法與反變法的爭論,是中國的資本主義思想同封建主義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鋒。維新派利用這次機會使自己的思想廣泛傳播開來,中國的知識分子進一步開闊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更多的人倒向了維新陣營。

  二、戊戌變法主要內容

  政治方面

  (1)開放言路。光緒皇帝下詔,允許報紙「指陳利弊」,「中外時事,均許據實昌言,不必意存忌諱」。又下詔,凡院、部司員欲條陳意見,可以上書,通過本衙門的「堂官」(首長)代傳。普通百姓可以到都察院呈遞;

  (2)精減機構。撤銷詹事府(主管皇后、太子家事)、通政司(主管內外章奏)等六個衙門,各省也要做相應精減;

  (3)任用新人。維新派楊銳、劉光第、譚嗣同都被光緒任命為「軍機衙門章京上行走」(秘書),參與新政。

  (4)倣傚康熙、乾隆時的舊制,在紫禁城內開「懋勤殿」,使之實際上成為皇帝與維新派討論制度改革的機構(未能實行)。

  經濟建設

  康有為強調中國必須以工商立國,才能富國養民;[15] 另因為官辦企業多弊病,故也著重鼓勵民辦企業、設鐵路礦務總局、農工商總局,並在各省設分局、廣泛開設農會,刊印農報,購買農具,訂立獎勵學藝、農業程序,編譯外國農學書籍,採用中西各法切實開墾、頒發製器及振興工藝給獎章程、在各地設立工廠、在各省設商務局、商會,保護商務,推廣口岸商埠、開放八旗經商的禁令,名其學習士農工商自謀生計、倡辦實業,促進生產、鼓勵私人開辦工礦企業。

  教育改革

  舉辦京師大學堂所有書院、祠廟、義學、社學一律改為兼習中西學的學堂;各省會設高等學堂,郡城設中等學堂,州縣設小學鼓勵私人開辦學堂設立翻譯、醫學、農務、商學、路、礦、茶務、蠶桑速成學堂;派皇族宗室出國遊歷,挑選學生到日本遊學廢八股、鄉會試及生童歲、科考試,改考歷史、政治、時務及四書五經,以及定期舉行經濟特科設譯書局頒發著書及發明給獎章程,保薦格致人才。

  軍事方面

  改用西洋軍事訓練;遣散老弱殘兵,削減軍餉須支,實行團練,裁減綠營,舉辦民兵;頒發興造槍炮特賞章程;籌設武備大學堂;武科停試弓箭騎劍,改試槍炮。

  三、變法目的

  目的:在保護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國發展資本主義。擺脫民族危機。

  1兩大政治目標:挽救民族危亡 ;發展資本主義

  2救國方案:主張採取不流血的和平手段,自上而下地改革,興民權、設議院,走君主立憲道路,改革內政,抵禦外侮,將古老中國變成一個資本主義國家。

  四、戊戌變法變法結果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