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歷史事件 夏朝歷史人物有哪些?
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是中國傳統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中原世襲制朝代。一般認為夏朝是多個部落聯盟或複雜酋邦形式的國家。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製的禮器,其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夏朝歷史上慣稱為「夏」。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王位之先河。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後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係,政治上有分封關係,經濟上有貢賦關係,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範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延續約471年,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中文名稱:夏朝
英文名稱:The Xia Dynasty
簡稱:夏
所屬洲:亞洲
首都:斟鄩,陽城(今登封)、安邑
主要城市:老丘,帝丘,陽城,平陽
貨幣:貝幣、貝蚌、銅貝
政治體制:君主制
主要民族:華,夷,戎、狄,蠻
開國君主:禹、啟
滅亡君主:桀
國君姓氏:姒
夏朝君主
大禹、啟、太康、仲康、相、羿、寒浞、少康、杼、槐、芒、洩、不降、扃、廑、孔甲、皋、發、桀
夏朝歷史事件:
鯀禹治水
鯀禹治水或大禹治水是中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氾濫,鯀、禹父子二人授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塗山之會
塗山之會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夏朝王朝建立的標誌性事件。塗山位於今天安徽蚌埠懷遠縣,傳說禹建都陽翟(河南禹縣)後召集夏和夷的部落首領與塗山,史稱塗山之會。
禹劃九州
夏朝初年,大禹劃天下為九州,州設州牧。後夏啟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派精選出來的著名工匠,將這些畫仿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州山川名勝之狀。九鼎象徵九州,反映了全國的統一和王權的高度集中,顯示夏王已成為天下之共主,是順應「天命」的。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從此,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定鼎」,成為全國政權建立的代名詞了。
禹伐三苗
在堯、舜、禹統治時代,華夏部落聯盟與苗蠻部落聯盟為了爭奪中原地區而發生的戰爭。戰爭持續數十年,與戰爭相伴的是文化的碰撞。戰爭後,華夏部落聯盟在中原取得優勢,華夏部落聯盟與苗蠻部落聯盟在血統、文化上進一步融合。伐三苗之戰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名稱:伐三苗之戰
地點:約今河南省南陽地區
時間:堯、舜、禹統治時代
參戰方:華夏部落聯盟/苗蠻部落聯盟
結果:華夏部落聯盟勝利
參戰方兵力:不詳
傷亡情況:不詳
主要指揮官:堯、舜、禹
夏朝歷史事件:
鯀禹治水
鯀禹治水或大禹治水是中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氾濫,鯀、禹父子二人授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塗山之會
塗山之會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夏朝王朝建立的標誌性事件。塗山位於今天安徽蚌埠懷遠縣,傳說禹建都陽翟(河南禹縣)後召集夏和夷的部落首領與塗山,史稱塗山之會。
禹劃九州
夏朝初年,大禹劃天下為九州,州設州牧。後夏啟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派精選出來的著名工匠,將這些畫仿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州山川名勝之狀。九鼎象徵九州,反映了全國的統一和王權的高度集中,顯示夏王已成為天下之共主,是順應「天命」的。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從此,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定鼎」,成為全國政權建立的代名詞了。
禹伐三苗
在堯、舜、禹統治時代,華夏部落聯盟與苗蠻部落聯盟為了爭奪中原地區而發生的戰爭。戰爭持續數十年,與戰爭相伴的是文化的碰撞。戰爭後,華夏部落聯盟在中原取得優勢,華夏部落聯盟與苗蠻部落聯盟在血統、文化上進一步融合。伐三苗之戰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名稱:伐三苗之戰
地點:約今河南省南陽地區
時間:堯、舜、禹統治時代
參戰方:華夏部落聯盟/苗蠻部落聯盟
結果:華夏部落聯盟勝利
參戰方兵力:不詳
傷亡情況:不詳
主要指揮官:堯、舜、禹
皋陶作刑
傳說遠在夏朝建立之前的虞舜時代已經有了刑法,《左傳》中說:"《夏書》曰:'昏、墨、賊、殺',皋陶之刑也。不過中國古代始終沿用的所謂"五刑",其發源則還要延到殷商時代。《尚書·呂刑》記載的五刑分別為"墨(黥,刺字)、劓(割鼻)、剕(刖,斷足)、宮(閹割),大辟(死刑)。
鈞台之享
這是夏朝初年發生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鈞台」是指為上帝群神修建的台壇。「鈞台之享」是夏啟剿滅有扈氏後,為廢除傳統的部落禪讓制,鞏固王權,確立王位世襲。而在都城陽翟召集各地方國首領,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獻祭神靈的活動,同時這也是一次重要的方國盟會。這次盟會確立了夏啟「共主」地位,開始了我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滅有扈氏
古部落名,姒姓,居於今陝西戶縣附近。啟繼承禹的權位後,在鈞台大宴各地部落首領。有扈氏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拒絕出席鈞台之會。啟以「恭行天之罰」的名義討伐不服從他的有扈氏。所以《史記·夏本紀》有「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於甘」的記載。戰爭的結果是有扈氏被打敗,夏後啟滅掉了有扈氏,它的族眾被淪為牧奴。
太康失國
啟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歡飲酒、打獵、歌舞,而疏於朝政。啟死,其子太康繼位,也沉湎於聲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外部四夷背叛。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后羿看到夏王朝內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獵數月不歸之時,乘機掌握了夏的政權。太康死後,其弟仲康繼位,仲康勢弱,當了傀儡。仲康死後,其子相繼位。后羿把相趕走,自己當了國王,這就是史書上稱作「太康失國」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后羿代夏
當夏王朝的統治基本穩定之後,以啟為首的貴族統治者,就肆意奴役和剝削廣大庶民群眾,放縱於「淫湎康樂」的生活。啟死之後,由子太康繼立,夏王朝內部發生內訌。先有「五子」(太康的兄弟五人)爭立,接著又有武觀叛亂,廣大庶民群眾就借此展開了強烈的反抗鬥爭。這就使有窮后羿有機可乘,他「因夏民以代夏政」,一度奪取了夏王室的統治權力。
有窮后羿,以善射見稱,是東方夷人諸部勢力比較強大的首領之一。當夏王室發生內亂,統治力量大為削弱的時候,他攻入夏都,趕走太康。但后羿也是一個殘暴的統治者,他自恃有強大的武力,「不修民事」,只管田獵遊樂,把政事交給寒浞經營。後來,寒浞又勾結后羿的「家眾」,殺死后羿及其家屬,篡奪了統治權。
寒浞奪位
少康中興
少康中興是中國歷史上首個出現以「中興」二字命名的時代。少康是中國夏朝的第六代天子,其父相被敵對的寒促派人殺死。少康是遺腹子,憑借個人魅力,得到有仍氏、有虞氏的幫助,廣施德政而得到夏後氏遺民的擁護。經過周密的策劃,少康通過用間、行刺等手段,以弱勝強,最終戰勝寒促父子,中興夏朝。
名稱:少康中興
時間:夏代前期
參戰方:夏國/寒國
結果:少康勝利,中興夏朝
參戰方兵力:不詳
傷亡情況:不詳
主要指揮官:少康/寒促
五十而貢
五十而貢是夏朝的田賦制度。據說是以五十畝土地若干年產量的平均數,徵收10%的定額農業稅。文獻最早見於《孟子·滕文公上》:「夏後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
孔甲亂政
這位夏王孔甲等叔叔死、等堂兄弟死,好不容易坐上王位,繼位時應該年事已高 ,可年輕時好鬼神、好淫(河蟹)亂的習慣可一點沒變。我知道在歷史上有很多頗有身份的人總是很委屈自己沒有享受平民百姓可以享受的肆無忌憚的快樂,這種委屈似乎也延續到現在的官員明星的身上。將心比心地說這是事實。不過也應該將心比心地想到平民百姓的肆無忌憚也許只是快樂,而到了達觀貴人身上,那樣的肆無忌憚估計就是很多人遭殃。
鳴條之戰
鳴條之戰是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在鳴條(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一說在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之西)滅亡夏朝的戰爭。
名稱:鳴條之戰
地點:鳴條(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一說在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之西)
時間:公元前1600年
參戰方:商部落及方國聯軍,夏朝
結果:商部落獲勝,夏朝滅亡。
主要指揮官:商湯、伊尹,夏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