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電話時為什麼會先說「喂」?你絕對猜不到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你可能太習慣了,從來都不會問一句為什麼。
比如為什麼春天會花開,為什麼早上會有鳥鳴,為什麼你一直單身……還有,為什麼你打電話的時候要說「喂」?
「喂」到底怎麼讀?沒電話之前我們會用「喂」來打招呼嗎?為什麼我們打電話的時候,開頭第一反應是「喂」?
今天就來考證一下,「喂」到底是怎麼回事。
喂,你把「喂」讀錯了
打電話的時候我們碰到太多的人提起電話就「wei」,包括我們自己也是。當然其他「非主流」的發音像「wei」,以及一些奇怪的發音「wai」、「 ai」、「hai」也少量存在。
那麼,這個「喂」是個多音字嗎?翻開新華字典你會猛然發現,這個「喂」並不是一個多音字,它的標準發音只有一個就是「wei」,不論是當作飼養的意思講還是打招呼的意思講。作為「正房」的第四聲到打電話的時候就成了偏房。
那這個逆襲的二聲「喂」,那它是怎麼來的呢?
從漢語的發音來講,國語的聲調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一聲、二聲、三聲、四聲。在平時的口語用語中,陰平和陽平常常用來表示懷疑、不確定的語氣,而用去聲表示肯定、贊同的語氣,加上早期的電話都是不具備來電顯示功能的,所以人們在接電話的時候打招呼必然會帶有「來者何人」的疑問口吻,慢慢地「wei」這種讀音就成了習慣,再接下來就是習慣成了自然。
不過,以上說法僅僅是一種推測,至今還沒有一個權威的解釋來說明這個問題。一方面因為語言學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是由於語言在實際運用當中太過靈活。畢竟,在日常生活中,說的準不准不重要,說的舒服才最重要。
用「喂」打招呼並不是傳統
「喂」現在在字典中的義項之一就是打招呼,那麼古人是否用「喂」打招呼呢?
《康熙字典》中,「喂」的古意解釋同「畏」,也就是恐懼。而現在已經完全沒有這樣的用法了,不然我們打電話的「喂,您哪位?」就可以翻譯成「我好怕怕,你是什麼鬼?」
可以推測,「喂」現在作為歎詞和動詞的意思都應該來自民間用法。
除了古代的禮儀規矩,成書於明清的「四大名著」,上至天子,下至百姓,人們在打招呼的時候都沒有用「喂」的記載。而再下來也只有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中的《孽海花》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裡各出現了一次用於感歎詞的「喂」,不過這兩本小說具體的成書時間也在20世紀初了。這也就基本上說明,用「喂」打招呼並不是一個傳統。
那這個逆襲的二聲「喂」,那它是怎麼來的呢?
從漢語的發音來講,國語的聲調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一聲、二聲、三聲、四聲。在平時的口語用語中,陰平和陽平常常用來表示懷疑、不確定的語氣,而用去聲表示肯定、贊同的語氣,加上早期的電話都是不具備來電顯示功能的,所以人們在接電話的時候打招呼必然會帶有「來者何人」的疑問口吻,慢慢地「wei」這種讀音就成了習慣,再接下來就是習慣成了自然。
不過,以上說法僅僅是一種推測,至今還沒有一個權威的解釋來說明這個問題。一方面因為語言學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是由於語言在實際運用當中太過靈活。畢竟,在日常生活中,說的準不准不重要,說的舒服才最重要。
用「喂」打招呼並不是傳統
「喂」現在在字典中的義項之一就是打招呼,那麼古人是否用「喂」打招呼呢?
《康熙字典》中,「喂」的古意解釋同「畏」,也就是恐懼。而現在已經完全沒有這樣的用法了,不然我們打電話的「喂,您哪位?」就可以翻譯成「我好怕怕,你是什麼鬼?」
可以推測,「喂」現在作為歎詞和動詞的意思都應該來自民間用法。
除了古代的禮儀規矩,成書於明清的「四大名著」,上至天子,下至百姓,人們在打招呼的時候都沒有用「喂」的記載。而再下來也只有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中的《孽海花》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裡各出現了一次用於感歎詞的「喂」,不過這兩本小說具體的成書時間也在20世紀初了。這也就基本上說明,用「喂」打招呼並不是一個傳統。
那麼,「喂」是不是取自外語諧音呢?
關於中國人打電話為什麼會說「喂」有這樣一個段子:當年電話的發明者在第一次試音的時候出了點小差錯,怎麼都聽不到對方的聲音,所以就急得一直說「why」,於是中國人就取了它的諧音「喂」。
段子歸段子,不過我們也不能排除中國的「喂」是來自於國外。那麼歪果仁們怎樣在電話裡打招呼呢?
英美:Hello , Hi
德語: Guten Tag(較正式),Hello(常用)、hier ist(較正式)
俄語:Алло
葡萄牙語:Alo
法語: Allô,Bonjour ,oui (發音wi)
日語:もしもし,(發音:麼西麼西)
粵語:累猴(劃掉)
以上選取了幾個使用比較廣泛的語言,請原諒語言能力實在有限只能列舉到這了。可以看到,上面的例子中只有法語oui的發音近似於我們的「喂」,法國經典電影《天使愛美麗》中有有一個橋段是,愛美麗撥出電話,對方接聽起來說到:「oui」。這樣一來,我們的「喂」有沒有可能來自於法語的用法習慣呢?
事實上,當下法國人說話受英語的影響較大,在接打電話的時候不常使用oui,相比之下更常用Allô. 在法國國家語料中心網站上可以查到,這一詞正是來源於英語的用法,同樣較常用的還有Bonjour,而oui更偏口語,一般都用在十分親近隨意的場合。
那這些外來語言怎麼影響我們提起電話說什麼呢?先來看看電話傳入中國的時候。光緒三年(1877年)出版的《格致彙編》第十二卷,其中《上海初用傳聲器》有這樣的記載:「租界之內,中外大行家,以及辦公事處,皆有此器以通消息,更於各馬路間設立此器,以便通報火災及報捕等要事。租界之外,亦有設者,南通至江南製造總局,北通至虹口之外,西通至徐家匯等處」。所以,至少在1877年中國上海就已經開始使用電話,當時人們根據發音,把它翻譯成「德律風」。
根據《上海市地方志》的記載,至1900年,英商上海華洋德律風公司開始經營租界內的電話業務,並與公共租界工部局、法租界公董局簽訂了30年的專營協議,壟斷了租界內部的電話業務。
也就是說當時英法租界裡的電話業務主要由英商經營。但當時打電話使用的語言是英語為主還是法語為主,依然不能確定。
因此,一種猜測認為,既然中國沒有用「喂」打招呼的傳統,而電話又是一種外來物,而在最初傳入的上海深受外國文化影響,那麼「喂」也有可能來自於外語諧音。但是這個諧音到底是怎麼陰錯陽差變成了「喂」,還是個未解之謎。
「喂」這個說法,可能跟古漢語的「唯」也有某種淵源。「唯」是指謙卑的應答聲,比如「唯唯諾諾」,比如《論語》中,孔子教育曾參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參就答應道:「唯」。如果這個假設成立,那中國人接電話的時候,說「唯」而不是「喂」——頓時悠久博大得爆棚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