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服飾:明朝皇后燕居冠服 | 陽光歷史

 

A-A+

明朝服飾:明朝皇后燕居冠服

2017年09月21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381 次

  明代皇后常服稱作「燕居冠服」,其功能僅次於禮服,用在各類禮儀場合中。如皇后冊立之後,具禮服行謝恩禮畢,回宮更換燕居冠服,接受在內親屬和六尚女官、各監局內使的慶賀禮。皇后常服制度經過了多次修訂,洪武元年,定皇后燕居服雙鳳翊龍冠、諸色團衫、金玉帶等,洪武四年改為龍鳳珠翠冠、真紅大袖衣、霞帔等。《明會典》永樂三年的制度中,皇后常服定為雙鳳翊龍冠、大衫、霞帔、鞠衣等。

  雙鳳翊龍冠

  即皇后燕居冠,《明會典》對其形制有詳細記載:

  「雙鳳翊龍冠,以皂縠(hu)為之,附以翠博山。上飾金龍一,翊以二珠翠鳳,皆口銜珠滴。前後珠牡丹花二朵,蕊頭八個,翠葉三十六葉,珠翠穰花鬢二朵,珠翠雲二十一片。翠口圈一副,金寶鈿花九,上飾珠九顆。金鳳一對,口銜珠結。三博鬢(左右共六扇),飾以鸞鳳,金寶鈿二十四,邊垂珠滴。金簪一對。珊瑚鳳冠觜一副。」

  燕居冠比禮服鳳冠要小,冠口通常只罩住髮髻。冠身覆以皂色縐紗(縠),冠上附翠博山(即飾有點翠的山形底托),鋪珠翠雲朵。上部正中飾金龍一條,左右各飾一隻翠鳳(或金鳳),口中皆銜有珍珠寶石製成的珠滴。冠的前後部綴珍珠牡丹花,上有蕊頭、翠葉等。冠身兩側飾珠翠穰花鬢(也是花形)。冠底有翠口圈,飾金寶鈿花和珍珠。冠頂插金鳳簪一對,簪腳較長,朝下豎立,鳳口各銜一串珍珠穿成的珠結(禮服冠則無珠結)。冠後有博鬢六扇,左右各三扇,上飾鸞鳳、金寶鈿等,邊緣垂珠滴。另有金簪一對插在鳳冠底部,以將冠固定在髮髻上。「珊瑚鳳冠觜(嘴)一副」所指部位尚不清楚。存世的明代皇后畫像有不同時期的皇后燕居冠服形象,可以看到雙鳳翊龍冠的細節裝飾也是不斷變化的。

《中東宮冠服》中的「雙鳳翊龍冠」插圖(北京市文物局藏)

  左起:1.孝慈高皇后(初期);2.孝貞純皇后(前期);3.孝靜毅皇后(中期);4.孝純皇后(後期)

  明神宗定陵出土了兩頂皇后燕居冠,一頂是孝端顯皇后的六龍三鳳冠,一頂是孝靖皇后的三龍二鳳冠,均為明後期式樣,其中三龍二鳳冠與制度中的「雙鳳翊龍冠」較為接近。

  孝靖後三龍二鳳冠通高31.7、上寬34厘米,外口徑19、內口徑17厘米。冠裡以漆竹絲做成圓框形冠胎,冠口邊緣鑲金口圈一周。冠頂飾金龍一、正面飾翠鳳二,皆口銜紅藍寶石珠滴,鳳背滿綴珍珠。兩側插金龍簪一對,各銜一串長珠結,結下分作兩行,中部系金珠花三個,上下為菊花形,花心嵌寶石一塊;中間為牡丹花形,花心嵌寶石五塊,兩行下端墜紅寶石一對。冠頂共鋪翠雲八十片,前後飾有大珠花四朵(皆牡丹花),每朵中心嵌紅、藍寶石七塊,翠葉七片;小珠花六朵(皆梅花),每朵中心嵌寶石一塊、翠葉四片(頂端一朵飾翠葉十二片)。博鬢左右分開,每邊三扇,每扇各飾金龍一條、翠雲一片,嵌寶石二塊,邊垂珠絡、珠滴。冠上共紅、藍嵌寶石95塊,珍珠3426顆。共重2165克。

三龍二鳳冠(參考定陵出土實物繪製)

六龍三鳳冠 背面

《中東宮冠服》中的「雙鳳翊龍冠」插圖(北京市文物局藏)

  左起:1.孝慈高皇后(初期);2.孝貞純皇后(前期);3.孝靜毅皇后(中期);4.孝純皇后(後期)

  明神宗定陵出土了兩頂皇后燕居冠,一頂是孝端顯皇后的六龍三鳳冠,一頂是孝靖皇后的三龍二鳳冠,均為明後期式樣,其中三龍二鳳冠與制度中的「雙鳳翊龍冠」較為接近。

  孝靖後三龍二鳳冠通高31.7、上寬34厘米,外口徑19、內口徑17厘米。冠裡以漆竹絲做成圓框形冠胎,冠口邊緣鑲金口圈一周。冠頂飾金龍一、正面飾翠鳳二,皆口銜紅藍寶石珠滴,鳳背滿綴珍珠。兩側插金龍簪一對,各銜一串長珠結,結下分作兩行,中部系金珠花三個,上下為菊花形,花心嵌寶石一塊;中間為牡丹花形,花心嵌寶石五塊,兩行下端墜紅寶石一對。冠頂共鋪翠雲八十片,前後飾有大珠花四朵(皆牡丹花),每朵中心嵌紅、藍寶石七塊,翠葉七片;小珠花六朵(皆梅花),每朵中心嵌寶石一塊、翠葉四片(頂端一朵飾翠葉十二片)。博鬢左右分開,每邊三扇,每扇各飾金龍一條、翠雲一片,嵌寶石二塊,邊垂珠絡、珠滴。冠上共紅、藍嵌寶石95塊,珍珠3426顆。共重2165克。

三龍二鳳冠(參考定陵出土實物繪製)

六龍三鳳冠 背面

  大衫、霞帔、墜子

  皇后大衫為黃色,材質紵絲、紗、羅隨用,直領,對襟,領間綴紐扣三對,大袖敞口,後身比前身略長,背部縫有三角形「兜子」(明初兜子在大衫後身底部),用以收納霞帔末端。

  江西省南昌市寧靖王夫人吳氏墓出土過一件明代大衫實物,其前身長123、底邊寬152厘米,後身長138、底邊寬206厘米,兩袖通長240、袖口寬91、袖根寬41厘米。衣身兩側開衩至腋下,背部綴「兜子」一片,三角形,底邊長104厘米,與衣身縫死,高59厘米,兩條斜邊處留有開口,形成口袋狀。整件大衫以五枚素緞為主要面料,領部和衣緣內側用絹襯邊,領子的左右側還各有一個紐襻,用來固定霞帔。

大衫

寧靖王夫人墓出土大衫

  霞帔為並列兩條,制度規定用深青色(明前期皇后畫像上為紅色,當系參考宋制),織金雲霞龍紋(或繡,或鋪翠、圈金),龍紋用升降龍或全用升龍,每條霞帔前後共飾八條龍,兩側邊緣飾以珍珠或圓珠紋樣。霞帔的前端裁成尖角,末端平直,兩條於尖端處縫合,並懸掛墜子,末端垂向身後,納於大衫的「兜子」內。霞帔上還橫綴青羅襻子一對,以使兩條系連。

  寧靖王夫人墓出土的霞帔為羅質,兩條,各長245、寬13厘米,由一匹寬約56厘米的羅織物對裁,再對折縫合而成。兩條霞帔的一端裁成斜邊,並縫合在一起,呈尖形,上面縫有三條小橫襻,用於懸掛帔墜;另一端則平直無綴物。霞帔距尖端(前端)121.5厘米處的內側各縫有一個扣襻,可與大衫領部的紐襻紐繫在一起,距平端(末端)91厘米處內側各縫繫帶一條(襻子),可相互系合,扣襻與繫帶(襻子)的設計能讓霞帔穩披於大衫上,不至向身前或兩肩滑落。

  霞帔墜子多呈水滴形或橢圓形,上端有鉤,掛在霞帔前端的橫襻上。墜子的材質與紋飾根據等級各不相同,皇后用玉墜子,上瑑雲龍紋。

霞帔與墜子

大衫

寧靖王夫人墓出土大衫

  霞帔為並列兩條,制度規定用深青色(明前期皇后畫像上為紅色,當系參考宋制),織金雲霞龍紋(或繡,或鋪翠、圈金),龍紋用升降龍或全用升龍,每條霞帔前後共飾八條龍,兩側邊緣飾以珍珠或圓珠紋樣。霞帔的前端裁成尖角,末端平直,兩條於尖端處縫合,並懸掛墜子,末端垂向身後,納於大衫的「兜子」內。霞帔上還橫綴青羅襻子一對,以使兩條系連。

  寧靖王夫人墓出土的霞帔為羅質,兩條,各長245、寬13厘米,由一匹寬約56厘米的羅織物對裁,再對折縫合而成。兩條霞帔的一端裁成斜邊,並縫合在一起,呈尖形,上面縫有三條小橫襻,用於懸掛帔墜;另一端則平直無綴物。霞帔距尖端(前端)121.5厘米處的內側各縫有一個扣襻,可與大衫領部的紐襻紐繫在一起,距平端(末端)91厘米處內側各縫繫帶一條(襻子),可相互系合,扣襻與繫帶(襻子)的設計能讓霞帔穩披於大衫上,不至向身前或兩肩滑落。

  霞帔墜子多呈水滴形或橢圓形,上端有鉤,掛在霞帔前端的橫襻上。墜子的材質與紋飾根據等級各不相同,皇后用玉墜子,上瑑雲龍紋。

霞帔與墜子

  鞠衣

  明代皇后在大衫之下穿著鞠衣,紅色,圓領,大襟,寬袖收口,衣身上下分裁,腰部以下為十二幅拼縫,仿深衣制。前胸、後背處織繡雲龍團紋,也可不飾雲龍紋(用素)以及使用其他的顏色,材質亦紵絲、紗、羅隨用。

  《周禮》以鞠衣為王后六服之一。《禮記正義》說:「鄭注《內司服》云:『鞠衣,黃桑服也。色如鞠塵,像桑葉始生。』菊者,草名,花色黃,故季秋之月云『菊有黃華』,是鞠衣黃也,與桑同色,又當桑生之時,故云『黃桑之服』也。」唐代以鞠衣為皇后的親蠶之服,形制同褘衣但無翟紋,用黃羅為之,其蔽膝、大帶、衣革帶、舄均隨衣色。北宋皇后鞠衣與唐代大體相同。明初沒有皇后親蠶禮,因此將皇后的鞠衣用作燕居服(常服),與黃色大衫同時穿著,並參照漢晉皇后親蠶服使用「深衣制」,但改為圓領式樣。

  四<癸>襖子、緣襈襖子、緣襈裙

  四<癸>襖子又稱褙子,深青色,窄袖,直領,對襟(衣襟無中縫),穿著時以左襟向右掩,形成大襟右衽的效果。衣領施緣邊,飾金雲龍紋,衣身飾金繡五彩團龍紋樣。

  緣襈襖子,黃色,直領,對襟,亦穿成大襟右衽式,窄袖,衣身兩側開衩,領、袖、衣襟等處施紅色緣邊,飾織金彩色雲龍紋樣。從明代皇后畫像來看,自明英宗皇后開始,所穿襖子均為豎領式,領口綴一對金嵌寶石紐扣。

  緣襈裙,形制與俗稱的「馬面裙」一致。裙為紅色,白色裙腰,裙腰兩端綴白色繫帶一對,前身正中為一幅光面,兩側作密褶,左右各接一幅,圍合重疊於身後。裙的底邊與正幅、左右兩幅的側邊均施綠色緣邊(邊襴),飾織金彩色雲龍紋樣。定陵出土有裝飾邊襴的裙子,如孝端顯皇后的紅仙鶴靈芝托織金壽字紋地妝花龍襴緞裙(D19:1),前面一幅有兩條豎襴,襴內飾龍趕珠、海水江崖(壽山福海)及花卉紋樣。兩襴之間的橫襴內飾正面龍戲珠及八寶花卉紋,上有流雲、下有海浪。兩側橫襴內飾龍戲珠及桃花、牽牛花、荷花、菊花、茶花等花卉紋,上有行雲繚繞,下有海水江崖,並以八寶紋點綴其間。形制相似的裙子還有幾條,因缺乏更詳細的信息,是否為皇后常服所用緣襈裙尚難確定。

緣襈裙

 

  四<癸>襖子、緣襈襖子、緣襈裙

  四<癸>襖子又稱褙子,深青色,窄袖,直領,對襟(衣襟無中縫),穿著時以左襟向右掩,形成大襟右衽的效果。衣領施緣邊,飾金雲龍紋,衣身飾金繡五彩團龍紋樣。

  緣襈襖子,黃色,直領,對襟,亦穿成大襟右衽式,窄袖,衣身兩側開衩,領、袖、衣襟等處施紅色緣邊,飾織金彩色雲龍紋樣。從明代皇后畫像來看,自明英宗皇后開始,所穿襖子均為豎領式,領口綴一對金嵌寶石紐扣。

  緣襈裙,形制與俗稱的「馬面裙」一致。裙為紅色,白色裙腰,裙腰兩端綴白色繫帶一對,前身正中為一幅光面,兩側作密褶,左右各接一幅,圍合重疊於身後。裙的底邊與正幅、左右兩幅的側邊均施綠色緣邊(邊襴),飾織金彩色雲龍紋樣。定陵出土有裝飾邊襴的裙子,如孝端顯皇后的紅仙鶴靈芝托織金壽字紋地妝花龍襴緞裙(D19:1),前面一幅有兩條豎襴,襴內飾龍趕珠、海水江崖(壽山福海)及花卉紋樣。兩襴之間的橫襴內飾正面龍戲珠及八寶花卉紋,上有流雲、下有海浪。兩側橫襴內飾龍戲珠及桃花、牽牛花、荷花、菊花、茶花等花卉紋,上有行雲繚繞,下有海水江崖,並以八寶紋點綴其間。形制相似的裙子還有幾條,因缺乏更詳細的信息,是否為皇后常服所用緣襈裙尚難確定。

緣襈裙

 

  大帶、玉帶

  大帶束於鞠衣腰部,以線羅製成,顏色和鞠衣相同,如穿紅色鞠衣時,就用紅線羅大帶。從《中東宮冠服》所繪大帶插圖推測,帶身是一根長條形的織帶,四邊皆施緣邊,圍住腰部後在前身盤繞成結,余端下垂。

  玉帶即革帶,《明會典》記載:「玉帶,青綺鞓,描金雲龍文,玉事件十,金事件三。」其形制與禮服的玉革帶相同,帶身為一整條,外用青綺包裱,飾描金雲龍紋。所綴金、玉事件亦不明確。從《中東宮冠服》的插圖分析,帶身一端綴玉鉤 <角葉>(帶扣),另一端綴玉撻尾,撻尾前有圓桃七塊(桃尖皆朝向撻尾),帶身還有金質帶箍等。定陵出土了孝靖皇后一條玉帶(X17:6),帶身為黃色素緞兩層中間加夾皮革一層,其上綴圓桃九塊,排列方向一致。革帶一端綴撻尾一塊,帶身裡側綴副帶,上有帶眼;另一端連有帶銅釬的玉帶扣及玉「方策」(穿扣)各一件。繫帶時,將裡側副帶穿入帶扣內,即可繫牢,又便於調節長短。裡側副帶束緊後,革帶的撻尾則穿入玉「方策」(穿扣)內,遮蓋住裡側的帶扣。這條玉帶有可能是皇后常服所用。

大帶

玉帶

  玉花彩結綬、白玉雲樣玎璫

  玉花彩結綬用紅、綠線羅各一條,編成花結,正中綴玉綬花一塊,瑑雲龍紋。花結下垂有綬帶一對(即紅綠線羅編結後的余端),帶之末端裁成尖角,兩面各綴金垂頭花板一片(共四片),並飾玉墜珠三顆(共六顆),另有小金葉六個。此外,還有紅線羅繫帶一條,和禮服所用青綺副帶相似,可能是束在革帶或大帶之下,用來繫掛玉花彩結綬和白玉雲樣玎璫。

  白玉雲樣玎璫,即常服所用之「佩」。一對,頂部各綴金鉤一個,下為金如意雲蓋,形似玉珩,兩面鈒雲龍紋,襯以紅綺,下系紅絲線(組)五根,綴金方心雲板一件,兩面亦鈒雲龍紋並襯紅綺。之下有金長頭花四件和小金鐘一個,小金鐘綴於方心雲板下正中一根紅絲線上,左右四根絲線分別綴金長頭花。絲線末端綴白玉雲朵五個。定陵隨葬器物箱內出土的兩副四件「玉禁步」(龍紋鑲寶鎏金銅鉤玉珮),應是白玉雲樣玎璫在明後期發展出的更華麗的形態。

  紅線羅繫帶、玉花彩結綬、白玉雲樣玎璫(參考《中東宮冠服》繪製)

龍紋鑲寶鎏金銅鉤玉珮

大帶

玉帶

  玉花彩結綬、白玉雲樣玎璫

  玉花彩結綬用紅、綠線羅各一條,編成花結,正中綴玉綬花一塊,瑑雲龍紋。花結下垂有綬帶一對(即紅綠線羅編結後的余端),帶之末端裁成尖角,兩面各綴金垂頭花板一片(共四片),並飾玉墜珠三顆(共六顆),另有小金葉六個。此外,還有紅線羅繫帶一條,和禮服所用青綺副帶相似,可能是束在革帶或大帶之下,用來繫掛玉花彩結綬和白玉雲樣玎璫。

  白玉雲樣玎璫,即常服所用之「佩」。一對,頂部各綴金鉤一個,下為金如意雲蓋,形似玉珩,兩面鈒雲龍紋,襯以紅綺,下系紅絲線(組)五根,綴金方心雲板一件,兩面亦鈒雲龍紋並襯紅綺。之下有金長頭花四件和小金鐘一個,小金鐘綴於方心雲板下正中一根紅絲線上,左右四根絲線分別綴金長頭花。絲線末端綴白玉雲朵五個。定陵隨葬器物箱內出土的兩副四件「玉禁步」(龍紋鑲寶鎏金銅鉤玉珮),應是白玉雲樣玎璫在明後期發展出的更華麗的形態。

  紅線羅繫帶、玉花彩結綬、白玉雲樣玎璫(參考《中東宮冠服》繪製)

龍紋鑲寶鎏金銅鉤玉珮

  襪、舄

  皇后常服用青襪、青舄,形制和禮服所用相同。

  明代皇后常服(燕居冠服)是以宋代制度為基礎進行設計的。《宋史輿服志》云:「其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領,長裙,霞帔,玉墜子。背子、生色領皆用絳羅,蓋與臣下不異。」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所記更為詳細:「孝宗乾道中,中宮常服,有司進真紅大袖,紅羅,生色為領,紅羅長裙,紅霞帔,藥玉為墜,背子用紅羅,衫子用黃紅紗,襠褲以白紗,裙以明黃,短衫以粉紅紗為之。」明洪武四年更定的制度與宋代最為接近:「(皇后常服)龍鳳珠翠冠,真紅大袖衣,霞帔,紅羅長裙,紅褙子。冠制如特髻,上加龍鳳飾,衣用織金龍鳳文,加繡飾。」之後又根據實際情況和功能需要進行了較大程度的修改,最終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明代皇后常服。

皇后常服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