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萊親王:襲擾戰封王的沙俄名將 | 陽光歷史

 

A-A+

巴克萊親王:襲擾戰封王的沙俄名將

2014年10月22日 世界趣史, 中外名將盤點 暫無評論 閱讀 116 次

  巴克萊是蘇格蘭貴族的後裔,1759年生於利沃尼亞,1769年未滿11歲時他就加入俄國軍隊,當時很多「老外」都想在俄國大發橫財,而他卻真心實意為俄國奉獻一生。他行事嚴謹,堅毅倔強,極具戰略眼光,1788-1789年和土耳其軍隊、1790年和瑞典軍隊、1792-1794年和波蘭軍隊的作戰中屢立戰功,名望飆升,深得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賞識。1806-1807年在反拿破侖的戰爭中再立新功,1807年他率領俄國先頭部隊以非凡的英勇保衛了普略西什埃勞,在這座城市的街道、教堂和墓地進行了長期抵抗,從此他便有了軍事上的聲望。晉陞中將。1808年他迫使瑞典人退到卡列裡亞,1809年他當步兵上將,指揮12000名俄軍攜帶火炮、彈藥、糧食和輜重渡過了冰封的波的尼亞灣,從而在更大的規模上重複了卡爾十世橫渡封凍的小貝耳特海峽的著名進軍。他佔領了烏默歐,他的到來促進了醞釀中的反古斯塔夫四世的政變,迫使瑞典人求和,並割讓芬蘭,並任芬蘭總督(1809–1810)。

  1810年後,他成為戰爭大臣,在任俄國陸軍大臣時,他主持撰寫了《大型作戰軍隊的指揮要點》,這本冊子對改進俄軍指揮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812年拿破侖入侵俄國後,他兼任西線第一集團軍司令,根據誇大的官方報道似乎有55萬人,可是實際上只有104000人,而駐紮在波羅的海沿岸和普魯特河之間的軍隊總數不超過20萬人。因此,俄軍的撤退在當時不是自由選擇而是絕對必要的問題(拿破侖在聖海倫島寫的回憶錄中錯誤地認為最初的撤退計畫出自巴克萊德托利之手,其實這個計畫是普魯士將軍富爾遠在俄法決裂以前就制定的,而在宣戰以後,貝爾納多特在亞歷山大面前重新堅決主張實行這個計畫)。巴克萊德托利的偉大功績在於,他不向荒謬的出戰要求讓步,不管這種要求來自俄軍普通兵士還是大本營;他撤退得十分巧妙,不斷地把他的一部分部隊投入戰鬥,使巴格拉季昂公爵有可能同他會合,並使契查哥夫海軍上將易於進攻敵人的後方。當他像在斯摩稜斯克所發生的情況那樣被迫進行會戰的時候,他就佔領一個不使會戰成為決戰的陣地。不過此舉使拿破侖得以向俄國腹地挺進,當撤退到離莫斯科不遠的地方,已經不能避免決戰的時候,他就在格查茨克附近選擇了一個堅固陣地,這個陣地從正面攻擊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只有繞行很長一段路程才能包抄。當庫圖佐夫到來時,巴克萊德托利已把軍隊部署好,由於俄軍將領們的傾軋和俄軍對於由外國人指揮神聖戰爭的不滿,最高指揮權轉到庫圖佐夫的手裡。庫圖佐夫故意使巴克萊德托利難堪,放棄了格查茨克陣地。這樣,俄軍不得不在博羅迪諾附近的不利陣地應戰。

      在8月26日博羅迪諾戰役中,指揮右翼的巴克萊是唯一堅守陣地的將軍,他堅守到27日,從而掩護了俄軍的撤退,要不是他,俄軍就會全軍覆沒。在從博羅迪諾向莫斯科方向撤退以後,正是巴克萊德托利再次警告不要進行任何保衛神聖首都的無益嘗試。1813年庫圖佐夫去世後,巴克萊出任俄普聯軍司令,1813年戰局期間,巴克萊於4月4日攻佔托恩要塞,在科尼斯瓦爾塔附近擊潰洛裡斯頓;5月8日包岑戰役失敗後,他掩護同盟國軍退卻,取得庫爾姆戰役的勝利,促使旺達姆率1萬法軍投降,並且在萊比錫戰役中立下戰功。在1814年戰局期間,他已不指揮獨立的兵團,他的活動主要在行政和外交方面,而不在軍事方面。他所直接控制的軍隊紀律嚴明,這使他在法國居民中博得了極好的聲譽。戰後升為元帥。又被封為親王。在拿破侖從厄爾巴島回來以後,他從波蘭來得太晚沒有能夠參加滑鐵盧會戰,但參加了第二次入侵法國。他在去卡爾斯巴德的航途中逝世。晚年受人誹謗,鬱鬱不樂。他無疑是亞歷山大一世最優秀的將領,他樸實、頑強、果斷而又明智。在俄國很多地方都有他的紀念碑。

  米哈伊爾·博格達諾維奇·巴克萊·德托利親王(Prince Michael Andreas Barclay de Tolly,Mikhail Bogdanovich Barklay-de-Tolli,西裡爾語:Михаи1812年任),和隨後的俄羅斯軍隊在歐洲的指揮官。

  巴克萊·德托利來自一個定居在蘇格蘭利沃尼亞的巴克利家族成員之一,出生於Pamū),並任芬蘭總督(1809–1810)。一年後,他成為戰爭大臣,直到1813年。

  1812年拿破侖入侵俄羅斯,他指揮兩支俄軍的一支與拿破侖作戰。他所採取的敵進我退的戰略,不為人們所接受,後被迫放棄指揮權。1814年參與對法國的侵略,指揮了巴黎的搶劫,獲得陸軍元帥權杖的獎賞。1815年在拿破侖從厄爾巴島返回後,他再次擔任入侵法國的俄軍總司令,戰爭結束後獲親王稱號。1818年5月26日巴克萊·德托利死於普魯士因斯特堡(Insterburg)(現在俄羅斯)。他的遺體經過防腐處理,1832年併入到由阿波羅·謝德林(Apollon Shchedrin)和瓦西裡·德穆特-馬利諾夫斯基(Vasily Demut-Malinovsky)設計建成的陵園,在Jõgeveste(愛沙尼亞瓦爾加省Helme Vald)。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