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死前為何單單只罵劉備一人?
起初,劉備在徐州的時候,曹操想滅了劉備,戰敗的呂布來投劉備,二人的共同敵人是曹操,所以二人結為兄弟,情同手足。曹操又設計讓劉備與袁術火拚,這樣一來,袁術與劉備有仇,曹操與呂布仇,如果袁術曹操同時進攻,徐州就完了。
此時,劉備對付袁術沒有好的選擇,因為:甲方袁術最強,乙方曹操較強,丙方劉呂二人最弱。丙方無論怎樣對付甲方,都是劣選。而優選只有一條路,就是:丙方必須聯合乙方曹操,才可以繼續往下周旋。
這一點非常重要。所以劉備來投曹操,客觀上也是在促成乙丙聯合。
其次,如果劉備不考慮大局,只考慮個人安危,他肯定要做好打了敗仗望哪兒跑的安排。只有跑到曹操處,價值才是最大的,因為曹操面臨兩個勁敵。再說,劉備和那麼多的人打過交道,還只有這個交情不怎麼深的曹操對他才是最大方的!(白得徐州,又加征東將軍)
所以,無論劉備怎麼算,都是投曹操最好。
劉備與曹操有了交情,其實對呂布也有好處。因為劉備與呂布是真正的患難之交,不像和關羽張飛在路上偶遇就拜了把子。二人生存於兩個強勢方的夾縫中,一個結袁術,一個交曹操,是可以互保的。如果袁術要殺劉備,由呂布出面,如果曹操要殺呂布,就由劉備出面。
所以劉備每次吃了敗仗,拋妻棄子,獨自逃命的時候,他的家人都是由呂布照顧的好好的。呂布這樣做,也不僅僅因為他是義兄,而是指望萬一落在曹操手裡,劉備好出面保他。
在合擊袁術的時候,曹操為了團結統一戰線,又令呂劉二人再次結為兄弟,因此,比那個桃園三結義要牢靠的多。
消滅袁術後,呂布被擒,他對劉備說:「你是曹操的坐上客,我為階下囚,何不發一言而相寬乎?」劉備點頭。沒有過多的話,心照不宣,該劉備出面保他了。
呂布對曹操說,服了,讓我跟著你幹,天下不難定也。操問劉備:何如?
劉備說:「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意思就是:呂布跟丁原的時候,殺丁原,跟董卓時候,又殺董卓,現在跟著你,你不怕他殺你嗎?!
這一句話的殺傷力極強!把呂布氣瘋了:「大耳兒!不記得轅門射戟了?不是我,你早就被袁術殺了!」劉備一言不發,呂布目視劉備曰:「是兒最無信者!」
劉備選擇呂布死,可以估算的預期是:劉備已得到豫州,有望再得到徐州。
劉備選擇呂布活,可以估算的預期是:劉備得豫州,呂布得徐州。
現在,中南部已經沒有什麼勁敵了,那麼,呂布一死,對劉備就有相當大的益處,而呂布活著,就只會對劉備有害!
所以,劉備一句話,就把這位拜把子的義兄推向了絕境!高明嗎?不高明。實在是低劣。這位滿口仁義的劉備弄得羅貫中老先生很不好處理這一段。
劉備的正選應該是:口頭上選擇呂布活。
因為最終的決策權在曹操,不在劉備。劉備有兩選,曹操也有兩選。無論劉備選什麼,都不能算數,關鍵在於曹操如何定奪。
曹操每做一個決定,其實心中早就有了答案,故意叫別人先發表意見,不合他的意思,他再問下一個人,也不讓你難看。若合他的意思,他就按你說的辦,以後出了事,都是你出的餿主意。其實都是他自己的意思。
曹操自思難於駕馭呂布這匹烈馬,所以還是除掉保險些。別聽他說要招納四方英雄,沒有的事,真有威脅的人來了,容納不了的。
所以,曹操這一招玩的非常高妙:他自己不說,讓劉備說出來,不是我曹操要殺你,是你的兄弟劉備要殺你!
如果劉備說一句好話,那曹操肯定要板著臉問下一個人!結果還是要把呂布殺掉!
在這一局中,劉備其實是個上當者,因為他不知道曹操的最終決策是什麼。二人博弈的所有變數組合總共有四:
1. 曹操想殺,劉備說放。劉備得逞。且得美名。
2. 曹操想殺,劉備說殺。劉備得逞。但背惡名。
3. 曹操想放,劉備說放。劉備不得逞。但得美名。
4. 曹操想放,劉備說殺。劉備不得逞。劉備將何以處之???
劉備無論說什麼,都沒有意義。曹操不會受劉備的擺佈,否則他就不是曹操了。當時,劉備說出那般惡話,萬一曹操把呂布放了,劉備以後還怎麼混呢?
所以,這是劉備的一個漏洞。
這一回故事告訴我們:
1. 當自己沒有決策權的時候,盡量不要說惡話,做惡人,
2. 當自己有決策權的時候,就盡量指使他人說惡話,做惡人。
誰犯規,誰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