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車輛歷史:車在一段時間成為國家實力象徵 | 陽光歷史

 

A-A+

中國的車輛歷史:車在一段時間成為國家實力象徵

2016年09月07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194 次

人,從襁褓中在搖籃車中嗷嗷待哺,到扒著學步車蹣跚學步;從開著玩具車戲耍,到騎著單車上學;從乘坐公交車上班,再到今天開汽車行遊天下,都與車有著不解之緣。

那麼,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有車的呢?車是由誰發明的?中國古代的車在國家政治經濟生活中具有什麼樣地位呢?

中國的車是由黃帝發明的。根據史料記載,黃帝「見飛蓬轉而知為車」。就是說,黃帝看見大風吹著落在地上的蓮蓬不斷地滾動前進,得到啟示而發明了車。

黃帝號軒轅氏,所謂「軒」就是車的橫樑,所謂「轅」就是車的直梁;在古代,操縱所有車輛,無論是人力車還是畜力車,都叫駕轅。可見,軒轅帝的號與車不無關係。

原始的車,當然是用人力。不過,隨著農耕文明的演進,人類學會了動物的飼養和馴化,當牛、馬被馴服之後,很自然的就成了駕車的動力。

《古史考》記載:黃帝造車以後,少昊時用牛拉車;到了夏禹時,奚仲改用馬拉車。

《史記》中記載大禹治水時「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輦」。那時候,已經有了專司管理車輛製造和車旅交通的官員,叫「車正」。車一經發明,就廣泛運用與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帶動了生產力的提高和發展。

車,凝結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玉輦」更是極盡奢華,成為皇帝身份的象徵。先進的技術必然為政治服務,車也就必然的運用到戰爭上去。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的政治制度是在周天子以下的諸侯分封制,各個分封諸侯就是一國的國君。所謂「千乘之國」,就是以擁有戰車的數量,來衡量國家綜合實力的強弱。

歷史上見著文字的戰爭場面大都與戰車有關。

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描述武王伐紂的 「牧野之戰」,說武王「率戎戰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這一仗打的天昏地黑,士兵們可謂是艱苦卓絕,戰地的夜晚,士兵就睡在戰車下,《詩經》中這樣寫道:「敦彼獨宿,亦在車下」。

到了三國時期,諸葛亮造出了「木牛流馬」,在戰場上運送糧草、輜重和兵力,事實上「木牛流馬」就是一種特別的戰車。

固然,現在我們已經看不到戰車在古戰爭中的矯健身影了,但我們仍能從秦始皇陪葬兵馬俑的陣仗中感受到那威武和雄壯;仍能從詩人杜甫「車轔轔,馬蕭蕭……」的詩句中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無奈。戰爭改換了朝代,戰車推動著歷史滾滾向前。

車,在戰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直延續到現在。這種現實,在中國象棋中得到了鮮明的詮釋。

整個棋局中,除了帥,恐怕就是車重要了。棋局中的車,在戰鬥中前後左右橫衝直撞,具有馬、炮、象、士和小卒子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戰鬥力,是影響戰局勝負的最重要因素。在雙方對弈中,如果有一方首先損失了車,那可就凶多吉少了。

看過末代皇帝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的人,一定會讓他為了學騎單車而砍去紫禁城皇宮門檻的情節,逗的暗自發笑。遙想孔夫子駕車周遊列國,不知道他是否能算自駕遊的鼻祖?又或許,這就是中國文人推崇「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緣故吧。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