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候的公主、格格、郡主都有什麼區別? | 陽光歷史

 

A-A+

清朝時候的公主、格格、郡主都有什麼區別?

2016年08月31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827 次

  「格格」一詞,原為滿語的譯音,譯成漢語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貴胄之家女兒的稱謂。

  清代的格格,不是公主。凡是尊貴人家的小姐,都稱格格。

  親王的女兒,稱多羅格格,郡王的女兒,稱固山格格。皇帝的女兒,稱和碩格格,也稱和碩公主。最尊貴的公主,稱為固倫和碩公主。

  清朝前身「後金」初年,國君(即「大汗」)、貝勒的女兒(有時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婦女)均稱「格格」,無定制。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東果格格」,次女稱「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於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后(即中宮)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例如,皇太極的次女馬喀塔(孝端文皇后所生)初封固倫長公主,後改為「永寧長公主」,復改為「溫莊長公主」。由此可見,現在影視劇中把皇帝之女稱作「格格」是不準確的(如,「還珠格格」、「十八格格」……)。順治十七年(一六六0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

  一、親王之女,稱為「和碩格格」,漢名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縣主」;

  三、多羅貝勒之女,亦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郡君」;

  四、貝子之女,稱為「固山格格」,漢名「縣君」;

  五、鎮國公、輔國公之女,稱「格格」,漢名「鄉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例如清高宗(乾隆帝弘歷)一生共生了十個女兒,其中有五人因早歿沒有加封,另外五個女兒,加封為公主。即第三女(孝賢純皇后生),封固倫和敬公主;第四女(純惠皇貴妃蘇氏生)封和碩嘉公主;第七女(孝儀純皇后生),封固倫和靜公主;第九女(孝儀純皇后生),封和碩和恪公主;第十女(妃汪氏生),封固倫和孝公主。她是個例外,因為她是在乾隆六十五歲時生的,是乾隆帝最鍾愛的女兒,後下嫁給和的長子豐紳殷德。她本應封為和碩公主。但乾隆破例把他封為「固倫公主」。此外,乾隆帝還收養了其弟弘晝的一個女兒,後來加封為和碩和婉公主。

  清朝前身「後金」初年,國君(即「大汗」)、貝勒的女兒(有時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婦女)均稱「格格」,無定制。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東果格格」,次女稱「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於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后(即中宮)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

  清代的王都是滿蒙貴族,異姓漢族王只有開國時四個,平西王吳三桂,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孔有德早死,女兒孔四貞是清代唯一的漢公主,封和碩公主,此後清代再無漢人公主。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