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簡介 歷史上第一個賢能相國中華廚祖伊尹生平
伊尹,名伊,一說名摯,夏末商初人。一說商時有莘國(今山東曹縣北)人,一說出生於莘之野(今河南省欒川縣),一說出生於空桑之野(今山東省東明縣),曾輔佐商湯王建立商朝,被後人尊之為中國歷史上的賢相,奉祀為「商元聖」,是歷史上第一個以負鼎俎調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國家的傑出庖人。他創立的「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至今仍是中國烹飪的不變之規。因其母親在伊水河(今欒川縣伊河)附近居住,故以伊為氏。尹為官名,甲骨卜辭中稱他為伊,金文則稱為伊小臣。伊尹一生對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過卓越貢獻,是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賢能相國、帝王之師、中華廚祖。
伊尹名摯,一說名伊,又稱阿衡,保衡為官名者,夏末商初人,生卒年月不詳。《墨子·尚賢》稱:「伊尹為有莘氏女師僕。」師僕就是奴隸主貴族子弟的家庭教師。這可以和古希臘教育史上以教僕身份任奴隸主子弟的家庭教師相媲美。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湯)和伊尹並祀的記載。可以說伊尹是中國第一個見之於甲骨文記載的教師。
伊尹,奴隸出身,被有莘國(今曹縣北莘塚集)君庖人收養。耕於莘野,樂堯舜之道。因後被商湯封官為尹(相當於宰相),故以伊尹之名傳世。傳說,他的父親是個既能屠宰又善烹調的家用奴隸廚師,他的母親是居於伊水之上採桑養蠶的奴隸。他母親生他之前夢感神人告知:「臼出水而東走,毋顧」。第二天,她果然發現臼內水如泉湧。這個善良的採桑女趕緊通知四鄰向東逃奔20里,回頭看時,那裡的村落成為一片汪洋。因為她違背了神人的告誡,所以身子化為空桑。巧遇有莘氏採桑女發現空桑中有一嬰兒,便帶回獻給有莘王,有莘王便命家用奴隸廚師撫養他。這一神話傳說曲折地反映了伊尹是依水而生的,故命名為伊,而他的母親就是那個採桑的女奴。
伊尹自幼聰明穎慧,勤學上進,雖耕於有莘國之野,但卻樂堯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調技術,又深懂治國之道;既作奴隸主貴族的廚師,又作貴族子弟的「師僕」。由於他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遠近聞名,以致於使求賢若渴的商湯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馬、皮為禮前往有莘國去聘請他。在今嵩縣空桑澗西南,有個平兀如幾的小山,就是世傳商湯聘請伊尹的三聘台,而在城南沙溝龍頭村的「元聖祠」右廂房則專修有三聘台以供後人憑弔。由於有莘王並不答應商湯聘任伊尹,商湯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兒為妃。於是,伊摯便以陪嫁奴隸的身份來到湯王身邊。
《孟子》說:「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可見伊尹又是中國第一個帝王之師。伊尹教給商湯一些什麼知識呢?《孟子·萬章》篇說伊尹「以堯舜之道要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教湯傚法堯舜的以德治天下,為救民而伐夏的方略。
伊尹首先返回伊洛流域和夏桀王遺棄於洛河流域的元妃妺喜相交,通過妺喜瞭解到夏桀王內部的許多重要情報。為了測試九夷之師對夏桀王的態度,伊尹勸說商湯,決定停止對夏桀王的貢納。結果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師」攻湯。伊尹看到九夷之師還聽夏桀的指揮,就獻計商湯暫時恢復對夏王朝的貢納,同時積極準備攻夏。
大約在公元前1601年,伊尹決定再次停止對夏王的貢納,夏桀王雖再次起兵,但「九夷之師不起」,在政治和軍事上完全陷人孤立無援的困境。伊尹看到滅夏的時機已經成熟,便協助商湯立即下令伐夏。夏桀戰敗南逃,湯在滅掉夏王朝的三個屬國後,揮師西進,很快攻佔了夏王朝的心腹地區——伊洛流域的斟鄩,並進而定都西亳,夏朝滅亡。斟鄩在洛陽附近的伊洛平原,今偃師二里頭村與四角樓村、圪擋頭村之間。西亳在今洛陽市偃師屍鄉溝。此戰是伊尹教給商湯伐夏戰略的勝利,也是伊尹助湯建立商王朝所建立的首功。商朝建立後,商湯便封伊摯為尹。《史記·殷本紀》皇甫謐注云:「尹,正也,謂湯使之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則,作天下楷模,師範天下。《尚書君爽》引周公語說「伊尹格於皇天」,是代天言事的。他的話就等於天意,所以,可以說伊尹是太上教師。他曾說: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並自稱:「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子覺之而誰也?」(《孟子·萬章》)。伊尹以先知先覺自居,把自己的話視為最高教義用以教育人民,大有捨我豈誰的派頭。可見伊尹是全國擁有最高師權的人物。
商湯死後,伊尹歷經外丙、仲壬,又做了湯王長孫太甲的師保。傳說,太甲不遵守商湯的大政方針,為了教育太甲,伊尹將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環境中——成湯墓葬之地桐官,他本人與諸大臣代為執政,史稱共和執政,並著《伊訓》、《肆命》、《徂後》等訓詞,講述如何為政,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繼承成湯的法度等問題。在伊尹創設的特定教育環境中,太甲守桐宮三年,追思成湯的功業自怨自艾,深刻反省,「處仁遷義」,學習伊尹的訓詞,逐漸認識了自己的過錯,悔過反善。當太甲有了改惡從善的表現後,伊尹便適時親自到桐宮迎接他,並將王權交給他,自己仍繼續當太甲的輔佐。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復位後「勤政修德」,繼承成湯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現。商朝的政治又出現了清明的局面。《史記》稱「諸侯鹹歸殷,百姓以寧」。於是伊尹又作《太甲》三篇,《鹹有一德》一篇褒揚太甲。太甲終成有為之君,被其後代尊稱為「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