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的軍閥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 陽光歷史

 

A-A+

民國的軍閥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2016年05月12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739 次

  一聲炮響,喚醒了已經痛覺的中國人民,辛亥革命的產生,正是自下而上的民眾,推動了中國革命的進行,而辛亥革命的最大意義,莫過於推翻了滿清政府,同時也推翻了中國數千來的帝制。

  辛亥革命的主力,是所謂的新軍。說起新軍,不得不說與袁世凱有關,正是他的小站練兵,讓清政府看到了新式陸軍的戰鬥力,從兩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庚子事變走過來的清政府,最大的認識,莫過於洋槍洋炮的可怕,洋人軍隊的威力。對於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來說,組建新軍,最大的目的在於保衛他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因此,首先在直隸由袁世凱組建保衛北京的部隊,也就是日後的北洋軍,而在其他各省,根據各省規模的大小也開始組建新軍。

  對梟雄袁世凱來說,組建新軍是他的一個機會,因此,他不折不扣的執行,但是卻加入了很多的私心進去。對於袁世凱來說,1895年就開始的小站練兵,已經奠定了北洋新軍的基礎,其中的龍(王士珍),虎(段祺瑞),狗(馮國璋)三傑,就是小站練兵時期跟著袁世凱起家的。在袁世凱就任北洋大臣和練兵大臣後,常備軍(北洋新軍)迅速擴張,到1906年,已經有六鎮之多,大約有七八萬人的兵力。這些部隊,就是袁世凱的家底,雖然在1907年後,袁世凱日受排擠,被迫交出很大部分兵權,但實際上,能指揮打仗的,還是袁的北洋系的人如:王士珍,馮國璋,段祺瑞,吳長存,張懷芝,陸建章,王懷慶,段芝貴,曹錕,張勳,等等。另外,在全國範圍,組建了三十鎮的新軍。加上北洋六鎮,一共就是三十六鎮新軍。

  但是,新軍建立,舊軍並未裁撤,當時比較出名的幾個舊軍軍頭為張作霖,龍濟光,陸榮廷等等。那麼,為什麼成立新軍卻不裁撤舊軍?

  所謂舊軍,是指清政府的三種常備軍:旗軍,綠營軍,勇軍。旗軍就是著名的八旗軍了,但已經腐朽不能戰。而綠營是由漢人組成的部隊,長期承擔清政府的作戰任務,但是自太平天國革命開始,綠營的戰鬥力已經被證明是不行了。因此所謂「勇」軍就大規模出現,勇軍主要是指清末太平天國革命時期產生的如曾國藩/左宗棠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等,由地方或個人募集的團練轉化而成。這些部隊為剿滅太平天國立下汗馬功勞,因此,日後雖然被清廷大加裁撤,但是有很多勇軍也因為作戰勇敢,實力突出被留了下來。那麼在清末,除了不能戰的旗軍以外,舊軍主要是指綠營和勇軍,他們的成分很複雜,有舊官僚舊武官,也有跟著曾左李打天下的團練出身的軍隊,甚至很多是土匪馬賊(比如張作霖和陸榮廷)。因為成分複雜,而且相當一部分是忠誠清廷和滿族親貴的部隊,為了避免舊軍鬧事,安撫舊官僚和滿族親貴,因此,最後形成了舊軍和新軍同時存在的情況。

  新軍舊軍的同時存在,說明了辛亥革命前期中國軍隊成分非常複雜,作為革命和反革命的兩種成分,都大量的在中國軍隊裡滋生著。

張作霖

  新軍的大部分軍官,都是受過新式教育的,很多是從國外留洋回來的士官生,因此,在當時,新軍是思想比較進步,而且最容易受先進思想影響的團體。孫文,黃興等領導的興中會等的革命黨當然不會放過這麼好的機會,在新軍裡安插革命分子,宣傳和傳播革命思想,很快就在新軍裡蔓延開來。而舊軍,要麼是以長官意志為準的勇軍(北洋軍有點類似)和舊官僚舊武官領導者的相對程度上忠於清廷但後期也基本上成為個人武裝的綠營兵。因此,從一開始,中國軍隊裡,能夠積極投身革命的,基本上是新軍,而舊軍要麼蛇鼠兩端,要麼反對革命

  五六十年的恥辱,國之將亡的憂患,使得當時的中國人積極的開始尋求外國先進的思想,目的就是要救中國,那麼清廷為了維持自身的政權,他們也在積極的尋求解決的辦法,這時候,一批滿清少壯開始走向政治舞台,開始在國內尋求妥協,準備開始君主立憲,尤其是在1908年慈禧和光緒離世之後。但是結果是令人失望的,當時的國人,根本看不到清廷的誠意。所謂行憲組閣,只是糊弄國人而已。但是這股風潮也影響了全國人民的思想,相當多中國人第一次知道了「民主」這個概念,各省也成立了諮議局。至少比完全君主專政,有所改變了。當然,這種局面,革命黨是不滿意的。大部分中國人,也是不滿意的。

  因此,辛亥革命,就是在這種狀態下爆發,幾位新軍裡的革命黨人,領導著一批具有革命傾向的新軍士兵們,發動了革命,但是又擁護了一位資歷較深,各方面都能接受的黎元洪成立了革命政府。中國各省隨著響應,當然,大部分是舊官僚隨大流,其中的咨議局起了相當的作用,換句話說,中國這個時候實際是被一批官僚,縉紳們所掌握的。其中有死忠清廷的,也有革命的,但絕大多數都是搖擺不定的。各省都在觀望,實際上說明,第一,清廷的威信和中央政府作用已經基本不存在,第二,地方勢力左右著政局。第三,革命思想已經有了廣泛的影響,但並未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第四,孫文等革命黨的影響力有限,尤其是沒有掌握軍隊。

  以上四點,就是未來三十年中國的軍閥統治誕生的土壤。因此,雖然在袁世凱的策劃推動下,清廷退位,但是中國並沒有象土耳其,甚至蘇俄那樣很快走向統一。軍閥們你方唱罷我登場,一個個開始登上舞台,而後又很快銷聲匿跡。那麼,首先我討論下何為軍閥:

  軍閥,顧名思義,有軍隊的閥門統治。兩個突出的標記是,第一軍事特徵,閥門有政治閥門,經濟閥門,軍閥就是依靠軍事起家的閥門統治。第二,閥門,不是指某個人,而是指一個利益團體,是集團而不是個人統治。因此,軍閥就是指擁有軍隊的統治團體。他們的統治區域大小不限。範圍不限,政治主張不限,目的不限。軍閥統治對人民來說是可怕的,也是殘酷的。在此,我選擇一些典型的軍閥討論他們的來龍去脈。

  第一 北洋軍閥。北洋軍閥是中國自清廷退位後,影響中國的最大的軍閥,他的創立者,毫無疑問就是袁世凱袁大頭,袁是一個典型的自我主義者,他的一生是為自己的發跡奮鬥的一生,是不擇手段向上爬的一生。但是袁是一個非常能察言觀色的人,也是一個很能把握時局的人。直到最後,他為了登上人生最高的位置——皇帝寶座的時候,才迷失本心。完全不管不顧,導致眾叛親離。因為他到死也沒搞清楚,他,其實只是北洋軍閥的頭子而已,他不是劉邦,也不是朱元璋。北洋軍閥,是一個利益團體,而不是僅僅代表著他個人的利益。因此,最後被北洋其他人所拋棄(其中有他非常親密的人),也就不奇怪了。

  那麼袁死後,北洋分裂成為了主要是直系和皖系還有其他帶有北洋色彩的軍事將領和地方官僚(如張勳等)。而北洋軍閥,也成為了當時中國保守勢力的代名詞。自清廷退位後,掌握名義上的中央政府達十餘年(五色旗就是他的標誌)。但實際上,北洋軍閥只是中國軍閥之一,他的勢力最大的時候,盤踞著大半個中國,但他只是一個鬆散的,很多利益團體交織的名義上的團體,他們內部經常為了爭權奪利而發生戰爭,最著名的就是直(馮國璋,曹錕,吳佩孚)皖(段祺瑞,徐樹崢)大戰。

  北洋軍閥在南方國民革命軍系北伐後基本消滅,但是還有一部分勢力(如馮玉祥的西北軍)直到1949年解放後才消失。北洋軍閥,代表著中國數千年的地主階級,舊傳統的遺留(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

  第二 國民黨系,為什麼把國民黨作為一個軍閥?因為雖然他們是由政黨領導的軍隊,但實際上還是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建國主張。從孫文開始,他用他的努力喚醒了中國革命,最後也醒悟,聯俄,聯共,扶助工農,才能救中國,但他壯志未酬,不幸離世,沒有很好的整合以資產階級為主(受西方影響的資產階級和比較進步的中國傳統勢力的結合)的國民黨勢力。最後被老蔣攫取了國民黨和國民革命軍的領導權,當然,國民黨也並非是蔣的一家之黨。說是四大家族,實際上國民黨內部非常複雜,有黃埔軍事系,有兩陳的政工系,還有何應欽等人的國民黨元老系,孔宋的資本系等等。國民黨自老蔣接手後,對內武力,對外苟合,當然,在中國生死存亡之時,全中國人民團結起來共同抗日。但僅限於1937年後的短短幾年,1940年的皖南事件表明,老蔣還是以TG為最大敵手。其軍閥本質也一覽無遺,僅僅以本集團的利益為重。當然,自1928年北京易幟之後,老蔣的國民政府成為了中國的代表。因此老蔣的國民黨軍閥是繼承北洋軍閥的。當然,老蔣的國民黨要比北洋軍閥更加強大,在1931年日本侵華前夕,老蔣名義上統一了中國,但是,其他軍閥並未消滅,比如東北軍,桂系,晉軍,西北馬家軍,新疆,西藏,四川各軍閥,馮玉祥的軍隊也並不完全聽指揮,另外TG的紅軍如同星星之火,更加有蔓延之勢,當然,抗日戰爭也給老蔣提供了很好的消滅異己的機會。經歷過14年抗戰,1945年,中國基本上以國民黨軍和共軍為主要力量,但老蔣依然沉迷武力,悍然發動內戰。最後短短四年,灰溜溜去了彈丸之地。這也是中國民國時期最大軍閥的結局。

  第三奉系軍閥,也可以說是張家軍了,但並非絕對的家族統治,奉系,實際上是日本的間接控制東北的傀儡。在東北這個日本勢力最為深厚的地方,同時也是工農業比較發達的地區,奉系成長的很快,在北洋政府後期,甚至成為左右時局的一個重要勢力,尤其是他在戰勝曹吳為首的直系北洋軍閥後。有很多人把奉系也歸納為北洋軍閥,但我覺得,從出身(張作霖是馬賊出身而後又屬於舊軍)到其利益(代表東北各方面勢力的利益,尤其是代表日本的利益)。他都是獨立與北洋軍閥的。當然,最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奉系是日本人扶植起來的,最後也毀在日本人手裡,1928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1931年日本發動918事變,基本剷除了東北軍的勢力。根本原因就在於,奉系背叛了自己集團的利益。因此被其最大利益頭子日本人幹掉。

  第四 桂系軍閥,桂系軍閥也是中華民國時期比較重要的軍閥,桂軍,從陸榮廷開始就屬於能征慣戰的部隊,到了李宗仁白崇禧時代,和國民政府合流,共同北伐,建立了不小的功勳。至抗日時期和國共內戰,桂系也起了相當作用,桂繫在北伐,抗日,國共內戰和國民黨合流,按理說應該屬於國民黨的一個派系,但是桂系畢竟不同於國民黨。首先,他是桂系軍隊出身,代表廣大桂系軍人們的利益。第二,桂系和國民黨的理念還是有所區別的,因此他們和國民黨是利用和被利用的關係。因此自從中原大戰失利後,李宗仁在廣西長期出於割據狀態,直到抗日戰爭爆發,才捐棄前嫌,與老蔣聯手抗日。

  軍閥存在的意義: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場自發的革命,是一場非常不徹底的革命,中國太大,當時含外蒙在內有12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有四萬萬人口,遠遠超過土耳其,與沙俄相當。但是,中國並沒有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舊的傳統的政治勢力並沒有被完全擊敗,清廷退位只是具有一定的「民族解放」的象徵意義。實際上,中國民族還是處於外來勢力(尤其是日本,美英等國)的壓迫和奴役之下,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滿清,割掉了鞭子,但實際上並沒有消除民族的最大隱患——外來侵略和在華的帝國主義勢力。同時,中國還是一個農業社會,地主和農民的關係也沒有理清,而資本主義,又在城市裡蓬勃發展。在這樣一個複雜局面裡,各個利益團體自然會形成各種的勢力,最後的代表就是軍閥,代表中國傳統勢力的北洋軍閥,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和開明人士的國民黨軍閥(英美為後盾),代表日本勢力的奉系和代表工農和GCGJ的TG.

  這些利益集團的矛盾不可調和,但是本質不同。最終爆發了長達38年的內戰和外戰(包括抗日戰爭)。各個軍閥之間的互相爭鬥,也代表了中國人民的最後選擇,讓中國人民認識到,什麼樣的主義才能救中國。我個人認為,歸根結底,是因為中國受西方先進思想影響的時間比較晚,本土傳統勢力強大,辛亥革命,類似於元末後期的民族覺醒,但當時並沒有一位凱末爾或者列寧站出來拿出一整套讓全中國都能接受的革命和建國方案。以至於又經歷了三十八年的內外戰,才最終建立了新中國。這就是中國之痛。而四萬萬中國人一沒有全力發展經濟,建立強大的軍隊,而是自家打來打去,結果讓一個小國乘虛而入,差點滅國,這是中國之恥。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