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宗乾隆皇帝為何74歲高齡時仍要巡幸江南? | 陽光歷史

 

A-A+

清高宗乾隆皇帝為何74歲高齡時仍要巡幸江南?

2016年01月17日 帝王將相 暫無評論 閱讀 134 次

  康熙皇帝曾經六次巡幸江南,乾隆皇帝也傚法皇祖,六次南巡。乾隆認為,自己一生干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西師」,率軍西征,平定西北;另一件是「南巡」,在前後30多年中,六次巡視江南。可見下江南在乾隆心目中意義非同小可。在當時的條件下,皇帝下江南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從北京到江浙,往返6000華里。那時沒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全靠車裝船載,馬拉人扛,來回一趟,至少需要三五個月的時間。每次出巡,皇帝帶領的皇親國戚、文武百官、衛隊侍從有兩三千人,動用五六千匹馬,四五百輛車,上千隻船,需要耗費一二百萬兩白銀。乾隆第六次南巡時已是74歲高齡了,如此長途跋涉,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那為什麼皇帝卻不辭辛勞連續南巡呢?

  按照乾隆皇帝自己的解釋,他下江南有四條原因:一是江浙官民誠心恭請;二是朝中百官一再建議;三是江浙人稠物豐,地位重要,應當親自去考察民情戎政;四是恭奉母后,遊覽名勝,以盡孝心。這些說法不過是一種官樣文章,其實乾隆心中有著更重大更深層的用意。

  第一,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江浙一帶是中國著名的魚米之鄉、豐饒之地、工商中心、財賦重鎮,是清政府的主要「糧袋子」和「錢櫃子」,維繫著朝廷的經濟命脈。在當時,江浙交納的糧賦佔全國的38%,稅銀佔全國的29%,關稅佔全國的50%。當時鹽課銀是僅次於田賦的第二大財政來源,鹽課銀的60%以上來自江浙,僅揚州鹽商每年上交的鹽課銀最多時達600萬兩。京城每年需要的400萬石糧食,2/3從江浙漕運進京。如果沒有江浙的巨大財力支持,就不可能造就乾隆盛世景象。每次南巡,除了確保這些正常的國庫收入以外,皇帝和權臣還通過攤派、贊助、買官賣官、敲詐勒索、行賄受賄等手段,向江浙的官員和富商撈取許多私房銀。

  可以說,牢牢控制江浙,充分調用當地豐厚的財力物力資源來支撐龐大的清朝帝國,是乾隆下江南的首要原因。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