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十名接班人的人生結局
諸葛亮十大接班人的人生結局:三國時不管文官還是武將,人才最多的就是蜀漢。劉備不僅擁有了關張趙,還有一個天才軍事家諸葛亮,不得不讓人眼紅。而本文要分析的諸葛亮的這些接班人也是個個不凡。
蔣琬
第一位介紹的,是諸葛亮遺命中指定的治國繼承人蔣琬。諸葛亮連年用兵,但蔣琬總能夠足食足兵地供給諸葛亮的需要。難怪諸葛亮每與人語,便稱讚道;「公琰托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病重時,諸葛亮更秘密奏表後主:「臣若不幸,後事宜付蔣琬」充分顯示,諸葛亮已視蔣琬為排名第一的接班人了。諸葛亮去世後,蔣琬幾乎掌握了蜀漢軍政大權。總帥諸葛亮新逝.蜀漢朝廷內外呈現嚴重不穩狀態。承擔高責任的蔣琬,冷靜如昔,既無威容,也無喜色,一切行止和平日無異逐漸獲得群臣的信任。蔣琬個性溫和,思考力冷峻,從不情緒化,協調能力極佳,是一流的弱勢領導者。其審慎、溫良、謙恭的一面,比諸葛亮有過之而無不及。駐紮漢中期間,他數度派遣姜維北伐,但均無功而返。蔣仔細評估諸葛亮以來的北伐戰事,認為之所以沒有進展,主要在於道路險惡、運輸很,困.因此認為不如由水路東下,進行水戰,由漢江。河水襲擊魏興及上庸。卻因宿疾復發,無法全力工作,乃派遣姜維為涼州刺史,負責西北區戰事,自己到達東方的涪城附近,認真評估東向的可能性,不幸病情轉劇,逝於涪城富樂山。
公元234年(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逝,蔣琬被任命為為尚書令,不久又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時新喪元帥,遠近危悚。蔣琬出類拔萃,處百官之上,既沒有憂傷的表情,又沒有歡喜的臉色,言談舉止跟平常一樣,於是眾望漸服。
公元238年(延熙元年),劉禪下詔蔣琬:「賊寇反亂未除,曹睿又凶狠驕橫,遼東三郡人民難於忍受暴虐,於是相互連結,與魏分離。曹睿又大舉興兵征夫,與其相互攻打。往者秦朝滅亡,陳勝、吳廣首先發難,如今有此變故,這是天賜良機。您應嚴整治軍,總率各軍屯紮漢中,一待東吳舉兵北進,兩國構成東西犄角之勢,伺機進擊。」於是命蔣琬開府治事,加大司馬。
同年,司馬懿率軍討伐遼東公孫淵,劉禪 詔令蔣琬率兵進駐漢中,等待時機,與孫吳夾擊魏國。六年之中,蔣琬率軍屯駐漢中,魏軍不敢來犯。此期間,蔣琬還多次命令姜維率偏師西進,採取一種進攻的姿態,但是收效不大。
蔣琬認為,認為諸葛亮生前多次出兵秦川,道路艱險,來往不便,不如沿漢水、沔水東下,於是,蔣琬大造舟船,準備襲擊魏國的魏興、上庸二地,但不料舊疾復發,未能成行。朝中官員大多認為:水路出兵容易,但萬一失敗則回返不易,不是上策。於是朝廷派尚書令費禕、中監軍姜維來漢中,試圖勸阻蔣琬,蔣琬於是上書給後主:「為漢室除殘去穢,是我應盡的職責,自臣奉辭來到漢中,已經六年了,由於我資質駑鈍,又兼疾病,並無進展,俯仰惟艱,寢食不安。現在曹魏跨帶九州,根深蒂固,想要除去並不容易,如果我們和東吳合力,成犄角之力,就算不能迅速將魏國吞併,也慢慢將其蠶食掉。但是吳期二三,連不克果,舉步維艱,廢寢忘食,於是與費禕等人商議,認為涼州地勢險要,進退有資,羌胡人心存漢室,昔日以偏軍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長短,應該是首要的事情,宜用姜維為涼州刺史,姜維出軍西北,我當率軍後繼,而涪縣水陸通達,萬一東北有變,應付不難。」蔣琬於是進駐涪縣,病情日益加重。
費偉
承續蔣碗的是諸葛亮指派的第二接班人費偉。這時候,諸葛亮已去世十一年。而後主劉彈及蜀漢重臣們仍依諸葛亮生前相命,任命費偉為蔣之繼承人,由此可見蜀漢君臣對諸葛亮的敬重程度。在和東吳的談判上,他所建立的功績,更超越鄧芝,連孫權都頗為折服,當場表示:「先生真是天下淑德,日後必成為。蜀國朝廷防股.恐怕以後不能常來我國。」井以手中常持的寶劍贈之。隨諸葛亮北征,魏廷和楊儀交惡,連諸葛亮都束手無策,專靠費偉從中協調,使不致影響軍機大事。諸葛亮死後,費偉任後軍,不久便代替蔣用出任尚書令。蔣病重時,推薦費偉升任大將軍,井錄尚書事,作好接棒的準備。費偉記憶力甚強,把能過目不忘,因此工作效率極佳。軍事大事雖多.但費偉卻應付得很輕鬆,仍有空間和賓客飲酒值戲,從不耽誤公事。有陣子,費偉公事出差,由董允代為尚書令,欲學費偉作民,十日內,竟然公事堆積如山,董允不禁感歎:」人的能力相差竟然如此懸殊,費公的能力實在遠非我所及,三無拼著個工作,也得不到半日清閒呢!」費偉性謙恭樸素,家中從不植財,兩袖清風,兒子皆布衣素食。出人常不跟隨軍騎,和一般小官員無異。延熙十一年,駐紮漢中前線,但他仍能有效控制成都軍政大事。延熙十五年,正式開的,成為眾臣之首,想不到正要發揮其才華、為國盡力之際,竟在一次宴會中酒醉,被魏國降將郭循刺殺而死。」
姜維
蔣琬和費偉雖前後出任大將軍、大司馬,但這兩個人均為文官出身,又不像諸葛亮般的有第一線作戰經驗,所以嚴格上來講,他們僅是蜀漢大軍的名義統帥而已。因此,真正在後諸葛亮時代統領軍隊和曹魏大軍拼戰的,是和諸葛亮有正式師生之誼、也是諸葛亮兵法上繼承人的姜維。在和諸葛亮深談後,姜維大為感動,決心為光復漢室的大志而努力。『諸葛亮北任期間,姜維是參謀本部地位僅次於楊儀的要員,由於他文武兼備,在戰術規模上承擔了更重要的任務.諸葛亮病逝後的撤軍行動中,負責抵擋司馬懿追兵斷後重任的便是姜維。返回成都後,姜維受任右監軍輔漢將軍,實際統領諸軍,進封為平襄侯。延熙元年,大將軍蔣琬進駐漢中,姜維隨傳在側,實際指揮軍事作戰,不久,蔣琬陞遷大司馬,姜維也以司馬職銜,參與軍政決策,井數度由祁山西戰線,領軍北伐。延熙六年,蔣防表姜維任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嚴然成為蜀漢北伐軍團的總軍頭。這段期間,蔣碗和姜維配合甚佳,也是姜維最得心應手的時刻。蔣碗去世後,姜維遷升衛將軍,和大將軍費偉共錄尚書事。姜維連敗波山平原夷人、沈大將軍郭准軍團,聲勢大振。但費偉卻以連年征戰,蜀漢國力大損.反對大現模用軍。姜維雖數度計畫由涼州大軍北伐,費偉常只批准一萬以下的兵員而已,讓姜維無法發揮實力。延熙十六年,費偉遇刺逝世,鷹派立刻掌有實權.連續三年,姜維三次對曹魏用兵,雖有小勝,但都因糧食運輸困難,不得不撤軍。十九年,姜維升為大將軍,和鎮西大將軍胡濟會師於土邦,共同北伐。不幸胡濟遲至,致使姜維大軍為魏將鄧艾所敗,死傷慘重,這是姜維北方用兵,首度嚴重挫折。隔年,姜維趁曹魏征東大將軍諸葛誕反叛,由秦川率軍北征響應,曹魏大將軍司馬望和鄧艾聯手對抗,姜維力戰無效,後聞諸葛誕敗亡,乃領軍退回成都。景耀元年,宦官黃皓專政,朝風敗壞,人人自危。加上姜維經年出戰,功績不立。黃皓煽動後主劉撣,有意以右大將軍間宇代替姜維.姜維乃長期駐紮漢中,堅守劍閣,對付曹魏南征軍團的主力鄧義及鍾會軍用。不久,鄧艾果然為鍾會所害,姜維更煽動鍾會以益州牧名義,據守蜀中發動叛變但曹魏南征軍團將領不支持,雙方在成都發生爭戰,鍾會和姜維雙雙遇害。據說姜維為亂兵所殺,對方剖解其屍體,見其膽大如「斗」,皆甚奇之。姜維之妻子家人,也同時遇害。
董允
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曾寫道:侍中郭攸之、費偉、董允等……,先帝簡拔以遺陛下……至於創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偉、允之任也……苦無與德之言,則責莜之、諱、允等之但,以用其咎。這位諸葛亮眼中賢臣的過允,也是蜀漢後期的主要重臣之一。諸葛亮北伐時,後主劉禪還過分年輕,判斷力不成熟,使以做事一向公正嚴明的董允,協助後主摒除奸邪、並陞遷為傳中,領虎資中郎將,統率親衛兵。郭攸之和費偉,性格較溫和,故進諫納言的工作,幾乎全由董允負責,連後主劉禪都畏懼他三分。蔣琬進駐漢中後,成都軍政大事由費偉負責,董允成為費偉最好的助手。劉禪寵愛宦官黃皓,黃皓陪慧反應靈敏常會賣弄小聰明,唯一治得了他的便是董允。終董允之世,黃皓之地位不過黃門丞,發揮不了影響力。
楊儀
諸葛亮病逝前線,對於駐守五文原的蜀漢大軍而言,是個空前危機。主將去世全軍士氣勢必低落,是否能安全地從敵軍的監視下,脫險而退,便是諸葛亮臨死前最為憂慮擔心的事了。魏延氣蓋三軍,姜維智勇雙全,王平經驗老到,費諱協調力佳,但諸葛亮認為他們可能都無力掌握大局撤兵的規劃,需要審慎緊密的思考及行政能力,諸葛亮左思古想,最後仍然選定備受爭議、人緣不佳的行政高手——首席參謀楊儀。在北伐前線中,諸葛亮最需要的兩個人,便是楊儀和魏延了。這一文一武之才幾乎、是蜀漢北征軍之寶,偏偏這兩個人都情才做物,彼此爭執得非常厲害。五丈原病重時,諸葛亮在衡量各方面得失利害後,仍派楊儀指揮共監督撤軍工作,果然楊儀發揮了過人天才.領導蜀漢大軍迅速脫離險既不過,也因而發生魏廷不服命令,兵敗被殺的悲劇。但諸葛亮生前,對楊儀個性猖狹、與人不和的毛病深為頭痛。他深知這種人只是高明的幕僚,但絕非優秀的領導人。因此他途命中安排的繼承人,是個性豁達的蔣現。當他知道諸葛亮同意的繼承人是蔣琬時,大為不悅,不但公開蔑視蔣琬,更為自己未擁實權,強烈地表達對諸葛亮的不滿。楊儀的激烈反彈,立刻造成蜀漢新政權的不穩,蔣琬在無可奈何下,只好派遣和楊儀交情較好的費偉前往安慰。想不到楊儀見到費偉,感觸更多,甚至目出惡言,略帶威脅和埋怨表示:「當時丞相(諸葛亮)去世時,我如果舉軍投降曹魏;反而將會得到大功勞絕不會像現在一般的落寞;真是讓人悔恨的結果呀廠費偉大驚,不敢隱瞞,立刻向朝廷密告。蔣藐琬惜楊儀功勞於建興十三年。免其死罪,僅廢為庶人,流放漢嘉郡。。想不到楊儀卻認為是奇恥大辱,決心赴死,他變本加厲,上書公然指責朝廷不公平,詞意相當強悍而不馴,蔣琬不得己之下,命郡令逮捕楊儀,楊儀在獄中自殺而死。
王平
街亭之役,是諸葛亮平生最大的一次疏忽,除了主將馬遇處死以謝罪外,所有相關將領,包括諸葛亮、趙雲、魏廷等都受到貶職處分。只有一名偏將,卻因特殊戰功而受到重用,那便是行伍出身。大字不識十個的王平。街亭大戰,王平率領千餘人馬,鳴鼓自持,製造兵,張頜不敢逼,讓蜀漢大軍得以安全撤退漢中。王平以特殊軍功,在一片貶職聲中,加拜為參軍;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建興九年,諸葛亮四次北伐,令王平以副師圍祁山。司馬懿派張頜領大軍攻打王平孤軍,但王平率領南方少數民族組成的無當飛軍,個個誓死如歸,張恰猛攻不下,無功而返。諸葛亮能在和司馬懿第一次對陣時,取得相當優勢,王平以少數軍力,牽制住曹魏猛將張頜的軍團,居功厥偉。建共十二年,諸葛亮病逝五大原,在撤軍行動中魏延作亂,奉命擊質魏延軍團的便是王平。王平以此功勞,遷升為後典軍、安漢將軍,不久更須漢中太守。建興十五年進封安漢候,代替原駐守漢中的副車騎將軍吳在,成為蜀漢前線軍團的總指揮蔣流進駐漢中時,以王平為北征的前鋒軍團。延熙六年,蔣防率軍退回港城時,拜王平前監軍、鎮北大將軍,成為蜀漢漢中駐守軍團的總司令。延熙七年,曹魏大將軍曹莫率步騎混合組成十萬大軍,攻擊漢中。蜀漢前線軍團各將領陷人恐慌,只有王平鎮靜如常,指揮若定。費偉也由成部車大軍來援,曹組無功而退。當時,王平在北方,鄧芝在東方,馬忠在南方,同時成為蜀漢政權的「鐵衛」。王平是士兵行伍出身,無法寫字,識字不超過十個,但口述作書時,卻思維敏捷,頗有條理。他常令幕僚為他誦讀《史記》和《漢書》,和別人討淪時,也能知其大義。王平個性嚴謹,不苟言笑,經常從明到夕,徹日端坐,頗有耐性,而沒有一般行伍出身將領的浮躁。只是用嫌小心眼,缺乏豁然大度的大將之風,可能與其學識不足有關。王平於延熙十一年,病逝於軍旅中。
馬忠
承續諸葛亮南中遠征的戰果,駐紮南方最有效、成為蜀漢南方國防鐵衛的便是當年南征軍團的統帥之——馬忠。馬忠以政治手腕代替軍事行動,使南中的穩定有了很大的進、諸葛亮之後世,南中再也沒有重大的叛亂事件。延熙五年,奉命還朝,和大將軍蔣共議軍團大事,井加封為鎮南大將軍。延熙七年,大將軍費偉北征,馬忠以尚書事.留守成都,費偉回朝後,馬忠再度回南中。十二年,病死於駐守營區內。馬忠為人寬濟而有度量,喜歡講笑話,忿怒不形於色,處事上卻果決能斷。恩威並立,南中少數民族無不畏而愛之。馬忠去世後,少數民族自動各依習俗為之家相流涕盡哀井為之大廟奉祀。
鄧芝
諸葛亮執政後,蜀漢政權和東吳長期保持穩定性的和平,可謂東線無戰事。不過,這個「無為而治」的功勞,應屬蜀漢東戰線防軍團總司令——鄧芝。劉備去世後,奉命和孫和談的第一個外交使節使是鄧芝。由於他的誠意和機答,很快地解除了吳蜀間的敵意.孫權寫信給諸葛亮表示:「和合二國,唯有鄧生」。諸葛亮數度北伐期間,鄧芝是廠重要治詢意見的軍團領柏之一,受任為中監軍、揚武將軍。諸葛亮去世後,鄧芝遷開前軍師前將軍,領克州刺史。並接續李豐督守江州,和孫權有相當親密的交往延熙六年,升為車騎將軍,十四年病逝於東方前線。鄧芝為將領前後二十餘年,賞罰明晰,善恤卒伍,生活非常儉樸。一身之衣食均由官方薪給供用,終生不治私產,妻子有時都不免於饑寒,死時中全無餘財。鄧芝性剛直,不擺排場,很少主動和同燒來往,因此在官場上問顯孤單.朋友不多,但他一點也不在意,我行我素,盡其職責在蜀漢官員中,只和姜維豪氣和投,相互敬重。
張翼
張翼生性嚴峻,一板一眼,因此不得少數民族歡心,劉胃叛亂時,張翼雖有心嚴加懲罰,由於得不到地方長老支持,反而使亂事擴大。諸葛亮不得已,只好調馬忠前來替換。馬忠尚未到任時.情況日益惡化,部屬勸張翼放棄職守,直接返回成現。但張翼正色表示:『儀今天被調職,是因為自己缺乏力.怎能怨恨朝廷?如今代替者未至,更應嚴加守備、加強糧林應才對用!怎可因個人情緒耽誤國家大事?」。馬忠日後能輕易擊潰劉胄,張翼充分的準備,也是主要原因。諸葛亮去世後,張翼更拜封前將軍,爵關內侯。延熙元年,人為尚書,進封都亭候、征西大將軍。張翼和姜維在軍路看法上,有很大差異。姜維主張進取,急著季大軍深人敵境;張翼較重穩健戰術,反對過分輕進。雙方還有爭執,但姜維仍非常倚重張翼,常借其同往,張翼亦不得已而跟隨之。蜀漢滅亡時漲翼和姜維奇於劍閣,不久,參與策反鍾會之陰謀,卻死於亂軍之中。
張嶷
在王平、馬忠、鄧芝等第二代戰將紛紛去世之後,和姜維共同撐掌蜀漢,主要是張嶷和張翼。張嶷協助南方少數民族耕種、畜牧、經營鹽鐵,改善其生活,對南中地區的進步和開發貢獻良多,後主劉禪加封張嶷為撫戎將軍。張嶷思慮周密,頗具見識,他曾勸大將軍費偉,勿疏忽身邊防衛,費偉不聽,日後果然遇刺殞命。東吳太傅諸葛信(諸葛瑾之子)北伐曹魏,聲勢浩大,張嶷勸他謹慎,切勿驕縱,諸葛洛不聽.不久便遭到夷族的慘禍。張嶷在南中長達15年,調回成都時,夷人依依不捨,挾谷泣涕,邑民率領隨張嶷朝貢者百餘人,朝廷加封為落寇將軍。跟隨衛將軍姜維北征.以少數兵力,和月將余質交鋒,雖殲滅了人多數統軍,張嶷自己卻因重傷,死於沙場上。南方越屬郡夷人,聞張嶷死汛,無不悲位,並為之文廟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