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最關鍵的一年國共勢力發生扭轉
這一年內,我進入大學的歷史系讀書。更重要的是,這一年內,我從一個關心國事而在政治上處於中間狀態的青年學生變成幾乎全身心投入當時愛國民主運動的積極分子。後一個變化,我自己在這年年初根本沒有料想到,一些原來很熟悉我的人也為之吃驚。其實,這是周圍客觀環境急劇變化的結果。
正是在這一年,中國大地上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20年來在中國占統治地位的國民黨從優勢轉變為劣勢,在內戰戰場上從主動進攻轉變為被動挨打,由強者變為弱者;反過來,中國共產黨卻從劣勢轉變為優勢,在戰場上從防禦轉變為進攻,由弱者變為強者。雙方力量對比在一年內發生的這種巨大變化直接影響並支配著此後中國的走向。
若將國共雙方主要領導人蔣介石和毛澤東1947年前後的言論及由此反映出來的心態比較一下,便可看到這一年的巨大變化。
蔣介石:從躊躇滿志到「愈戰愈挫」
1946年底,國民黨攻佔解放區在華北和華東的兩大政治中心:張家口和淮陰,蔣介石單方召開國民大會,把和談的大門關死。他那時候真是趾高氣揚,躊躇滿志,以為只需要3個月或半年時間就可以消滅共產黨。1947年2月,蔣介石在《對於最近社會經濟軍事情勢之分析》的講演中得意洋洋地說:
最受蔣介石信任的參謀總長陳誠,1946年10月17日在攻下張家口後在記者招待會上斬釘截鐵地表示:「如用軍事,三五月內可以告一段落。任何一條鐵路,兩星期內可以打通。」(引自《觀察》第一卷第10期特約記者文章《張垣之戰》)1947年初他又一再重申這個看法。這反映出國民黨方面那時多麼地充滿自信。
蔣介石甚至感覺到:自己也好,國民黨的統治也好,已經處在「生死成敗的關頭」。這年的最後一天,他在日記中寫道:「本月憂患最深,尤以最後十日,各方告急與失敗之報,幾如雪片飛來,蓐食宵衣,兢兢業業,未敢或懈,自省俯仰無愧,信道益篤,成敗利鈍,一惟聽天命而已。」
1947年2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通過《迎接中國革命的新高潮》的黨內指示。毛澤東在對這個文件作說明時指出:「根據最近的形勢來看,高潮是確定地快要到來了。凡是出現革命高潮,總是敵人有弱點,給我們可乘之機,否則就很難。」「這次革命的動力是兩條戰線,就是解放區和蔣管區的人民運動,而以解放區為主」。對革命勝利的時間,他做出這樣的判斷:「少則三年到五年,多則十年到十五年。假如以少則三年到五年來說,那末,從日本投降時算起到現在已經過去一半了,即一年半了,但最後的困難我們還要估計到。」 (《毛澤東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毛澤東在1946年底所說「我們只要熬過明年一年,後年就會好轉」,用了一個「熬」字,是十分貼切的。對中國共產黨來說,1947年這一年確實很不容易熬過,而在這一年裡把整個局面扭轉過來就更不容易了。毛澤東在19年後還對外國朋友說起:蔣介石打我們的時候,要算1947年上半年是最困難的時候,很多重要的根據地被它佔去了,比如延安就被佔去了,陝北它都走遍了。
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這即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打退了美國走狗蔣介石的數百萬反動軍隊的進攻,並使自己轉入進攻……
為什麼在短短一年時間裡,竟會出現如此巨大的轉折?看起來似乎是個奇跡,其實,根本的原因在於人心的向背,在於誰能得到中國最大多數民眾的支持。
當然,主觀的指導方針是否正確也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指導方針不正確,即便有良好的客觀機遇,仍會白白地喪失掉。具體說來,這個變化是由解放區和國統區人民運動這兩條戰線的發展所造成,而以前者為主。正是在這樣一個歷史轉折年代,各種矛盾衝突表現得比平時更加錯綜複雜、更加尖銳激烈,因而使這段歷史的內容異常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