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古代女子竟然是靠這個迷死了萬千男人
古代是很封建的社會,女人都是很保守的,他們的婚念觀也很淳樸。那麼古代女人是怎麼迷男人的呢?古代的女人又是怎麼勾搭男人的呢?下面大家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古代的女人靠哪些迷死了男人的吧!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的唇妝並不簡簡單單的只是女子為悅己者容的小事,更能反映出這段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尤其是統治者的思維和策略,所以,小美也盡可能的尊重歷史,若有任何不妥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提點。
漢
由於連年動盪,漢朝的百姓窮得基本沒時間想審美這件事。到了漢武帝時期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社會對於女性的審美轉向以德論高下,所以漢代女子的妝容總體相對簡潔。
在唇妝上基本使用上小下大近乎三角形的唇妝式樣,髮髻也比較簡單,分兩大類:一種是梳在腦後的垂髻,古裝劇《楚漢傳奇》裡呂雉的髮型就是這種;還有一種是盤於頭頂的高髻。
主流社會發聲提倡審美還是到了東漢明帝的時候,史稱「明帝宮人,拂青黛峨眉」。除了峨眉,遠山眉也是漢朝比較典型的眉妝。據說大才子司馬相如當年和卓文君一見鍾情,就是被她「眉色如望遠山」給迷住的。
魏晉
魏晉時期玄學發展迅速,人們的審美意識達到了一個匪夷所思的哲學高度。各式標新立異的妝容由此孕育,唇妝樣式演變成扇形。除了紅色的朱唇外,南北朝時還興起了一種以烏膏染出的「嘿唇」。
那個時代的男人比女人更愛美。由於當時政治混亂,文人怯於宦海沉浮,只得沉迷玄學以達到自我超脫。比如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賢、魏時曹姓族人都是敷粉愛好者。《魏略》裡記載了曹植敷粉的事,而他們家的乘龍快婿何晏也在曹家人的同化下,慢慢變成了「敷粉何郎」。
大明宮裡太平公主摘下面具後的回眸一笑,讓很多人記住了這是一個繁華的年代,更是一個美麗的年代。
除了華服,敷鉛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塗唇脂,一個唐代女子出門前足足要完成七個步驟的妝扮。
在復原傳統服裝的同時,杜峻也在研究古代女性的妝容。在她看來,時代的潮流與國運興衰盡在一個女子的梳妝台前。
一點點贅肉別緊張,楊貴妃照樣迷死唐明皇。這不是一句笑話。杜峻和她的朋友按照《新唐書》解密過楊貴妃的真容:頭髮烏黑,戴高聳假髮,鬢髮處戴金色小釵;畫柳葉眉,桃花妝,通常會在臥蠶處塗上薄薄一層脂粉;膚色白皙豐腴,天生指甲通紅;喜歡穿黃裙。
當時的唇妝種類也異常豐富,僅晚唐三十多年時間裡,唇式就出現了17種之多,圓形、心形、鞍形。而最風靡的要數櫻桃形和花朵形。歷史上最為出名的「櫻桃小口」是白居易家蓄養的家伎樊素,因此有「櫻桃樊素口」之稱。
酒暈妝、桃花妝、飛霞妝、慵來妝,流行的妝容也融入了各種外來文化的特色。市面上還流行過一種「啼妝」,白居易的《時世妝》一詩就描寫了這種奇特的妝容。 「時世妝,時世妝,出自城中傳四方。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盡似含悲啼。」按現在眼光來看,有點不大吃得消啊。
宋
無論清明上河圖裡的汴京有多麼繁華,都掩蓋不了宋代以後中國傳統社會開始走下坡路的事實,對於女性審美標準也從華麗開放走向文弱清秀。
那時女子的妝容以清新高雅為主,點唇樣式比唐代少得多,檀色點唇成了主要流行的顏色。
北宋秦觀在《南歌子》中寫道:「揉蘭衫子杏黃裙,獨倚玉欄,無語點檀唇。」檀唇說的就是這種唇脂的顏色。
倒是貼花鈿在宋代女性手上又發展出了新的愛好。除了用黑光紙剪成各種形狀貼在臉上外,她們還將魚鰓貼在臉上,並給予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魚媚子。一些追求時髦的婦女還會將額前、眉間貼上小珍珠作妝飾。
明
明代很流行「桃花妝」和「酒暈妝」,前者更清淡。如果臉蛋上有雀斑,女子還會將鰣魚的魚鱗貼在臉上,遮住這些色斑。現在長江的鰣魚都快滅絕了。
那時的女子以細眉為美。濃眉大眼在當時會被看成村姑,慘遭嘲笑的。唐宮裡曾流行的抹指甲到了明朝成為了全民運動。
體香是女人的新追求,水銀成為當時大明朝和歐洲婦女們爭相搶購的商品。不過明朝婦女是用來去除體味的,而歐洲女人買來是拿來治療梅毒的……
清
清代宮廷女子與民間女子裝扮反差很大。清上層貴族女子穿旗袍、戴雲肩、梳旗頭。偏愛以橘色系為主非常艷麗的妝容。她們一般臉頰著色偏暗,眉妝則採用柳葉眉、水眉、平眉、斜飛眉等較素淨的式樣;民間女子特別是江南地區的,大多保留著明朝時期的打扮。
不過點唇式樣還是比較統一的。清朝婦女以艷紅居多,並且塗抹部分非常小,上下唇各抹一小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