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離不開酒?酒在三國歷史中的重要作用 | 陽光歷史

 

A-A+

曹操為什麼離不開酒?酒在三國歷史中的重要作用

2016年01月09日 演義趣聞 暫無評論 閱讀 232 次

  曹操對於酒的認識是理性而深刻的。一方面他非常瞭解酒的種種優點和好處;另一方面,他也深刻認識到酒的弊端。期間發生了一系列的故事。東漢建安十二年(207年)由於連年饑饉,爆發農民起義。曹操雖善飲,但從國計民生大局著眼,堅持在國難當頭之時下詔禁酒。對於曹操的這一舉措,士族勢力進行了強烈的抵制。以孔融為代表的士族官僚,對曹操的禁酒令進行了冷嘲熱諷。後來雖為諷刺曹操禁酒被降職,但其家依然「賓客日滿其門」。孔融常自歎:「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

  一個要飲酒,一個要禁酒,表面上是一樁小事,但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確實反映了兩種政治勢力的尖銳鬥爭。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中說:「其實曹操也是喝酒的。我們看他的『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詩句,就可以知道。為什麼他的行為和議論矛盾呢?此無他,因為曹操是個辦事人,所以不得不這樣做。」這種「辦事人」,就是一種理性對待酒、對待自身和社會的態度。對於孔融等人的行為,曹操是一忍再忍,最後終因孔融等人的所作所為太過分,最終藉故把孔融、楊修、許攸等人先後處死,極大的打擊了士族勢力,推動了改革順利進行。

  不管歷史給予了曹操怎樣的評價,但是在文學方面,曹操卻是佔有一席之地的,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曹操對美酒的熱愛也是出了名的,它的精神與美酒是息息相關的。在新版《三國》電視劇中,曹操臨死的時候說了這樣一番話:「世人昨日看錯了我曹操;今日又看錯了;也許,明天還會看錯。可是我仍然是我。我從來不怕別人看錯。」這句話作為台詞在這部電視劇中曾經多次出現,雖然這只是編劇一廂情願的後現代解構,但是我們仍然能其中看到一個真實可敬、特立獨行、敢於追求絕對精神自由的曹操。這正是典型的中國傳統美酒精神的體現。

  翻開中國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凡是釀酒業繁盛的地區,相對來說政治經濟文化水平就會比較高。酒,已經由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質,昇華為了一種文化象徵,即美酒精神的象徵,這種精神深刻影響了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水平。而亳州之所以人文薈萃,英才輩出,與這裡的飲酒風氣有很大的關係。比如在曹操之前的亳州人老子(亳州市渦陽縣)、莊子(亳州市蒙城縣),其道家哲學思想追求的是「無為而治,天人合一」,嚮往絕對自由,忘卻生死榮辱。這些都可說是中國傳統美酒精神的體現。其實歷史上的曹操,原本就是一個崇尚道家思想,追求清靜無為的人,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說:「故以四時歸鄉里,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遺憾的是,終其一生,他都沒有過上這樣的生活,唯一能讓他獲得如此感受的,就是飲酒。這也是曹操一生愛酒的重要原因。

  現代人對曹操最大的誤解,就是「忠」與「奸」。對於這一點,在剛剛結束的中國亳州曹操學術研討會上,來自中外的40多位專家已經達成了一致:對於曹操的誤讀,始於南宋時期中國北方政權的淪喪,出於一種民族的情緒,人們把這股怨氣一股腦撒在了1000年的曹操身上,於是他就由一位心懷天下、扶危濟困的忠臣,變成了一個謀權篡位、禍國殃民的奸臣。我們對此大可暫且不論,這裡單講的是在他身上所體現的美酒精神: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對於有梟雄之稱的曹操,不知道你是如何的看法,但是歷史終歸是歷史,我們沒不要深究,但是曹操在籠絡人才方面確實是有一手的,用美酒籠絡人心,不知道你聽過煮酒論英雄沒。《三國演義》中有很多關於曹操以酒識人的例子。比如溫酒斬華雄,當袁紹聽說關羽只是一個弓馬手,認為他沒有資格出戰的時候,曹操卻「釃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在煮酒論英雄時,曹操傲視群雄,視袁紹、袁術、呂布、劉表等輩為塚中枯骨,唯獨將惶惶如喪家之犬的劉備與自己一同稱為曠世英雄;在大宴銅雀台時,曹操讓本族子弟和外姓武將比射,以西川紅錦戰袍一領作為酬謝,當兩邊人馬爭執不下時,他命各賜蜀錦一匹,諸將各各稱謝,輪次把盞。這些舉動,既體現了曹操為人的豪氣,又表現了他識人、用人的智慧。在他的家鄉亳州,至今還流行著一句俗話「酒品如人品」,即通過飲酒來考驗人品的習俗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