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閻錫山為何能在山西長期執政:閻錫山與山西 | 陽光歷史

 

A-A+

揭閻錫山為何能在山西長期執政:閻錫山與山西

2016年05月11日 近代名人 暫無評論 閱讀 75 次

  閻錫山從1911年辛亥起義當選都督,到1949年太原解放為止,在山西執政達38年之久。中間曾因倒蔣失敗下野一年多,但其時山西的軍政人員仍聽命於他。所以在國民黨中央要員和地方封疆大吏中,他是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

  一、天時地利人和

  閻錫山處於中國封建王朝行將結束、民主共和國制度即將誕生之際。他順應時代的要求,接受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參加了民主革命的組織同盟會,響應辛亥武昌起義,推翻了清王朝在山西的統治,29歲便當選為山西都督,成為統轄一省長達38年之久的封疆大吏。同時,從民國建立到太原解放,中國一育處於割據或半割據狀態,這就使閻錫山獲得了獨立經營山西的條件。如果沒有這些條件,閻錫山在山西長期執政也是不可能的。

  山西的地理形勢特殊,東北兩面有崇山圍護,西南兩面則由黃河屏障,出則冀魯可取,入則易守難攻。閻錫山正是在這種特定的地理條件下,於1928年出兵娘子關輕取平津,1930年又直下濟南;而進犯山西的國民軍和奉軍,卻未能突破雁門關和娘子關。這是閻錫山能夠在山西長期立足的另一個原因。

  在辛亥革命中崛起的人物很多,陝西、貴州、雲南等省也都有類似山西的地理條件,但是那裡的領導人並沒有像閻錫山那樣,能夠在當地長期立足,其原因就是未能做到人和。閻錫山卻不同。辛亥起義,山西處於京畿肘腋之間,袁世凱必欲取之而後快,議和中不承認山西為起義省份,派兵侵佔太原,議和結束後,又不許閻率民軍返回太原。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支持閻錫山是理所當然的,而清政府任命的山西官員也歡迎閻錫山回太原出任都督,結果袁世凱只得讓步。1930年中原大戰失敗後,馮玉祥的部隊大部分投降了蔣介石,而閻的部隊除周思誠師行動遲緩被俘外,其餘都按建制撤回山西。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他的部隊也有投敵和起義的,但為數較少。所以,閻錫山是比較善於籠絡和駕馭幹部的。

  人和問題應該談及人心向背問題。閻錫山成在順應民心,最後失敗正是喪失民心的結果。

  天時地利,得天獨厚,人和問題,處理得比較恰當,要長期執政,還有許多方面需要配合。

  二、以治國之策治理山西

  有人把山西稱為獨立王國,把閻錫山稱為土皇帝,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他正是把山西當做一個國家來治理的。

  有一個政治組織——民族革命同志會。

  三十年代,閻錫山開始建立自己的政治組織,到抗日戰爭開始時大部結束。1938年 2月重新成立了民族革命同志會,用以團結幹部和保證自己政令的推行。1939年「十二月事變」以後,他強化組織領導:把組織放在「組政軍教經」各個部門之上;在所有基層單位都建立同志會的分會;要求軍政幹部和中學以上學生都必須參加同志會;各地都建立組政軍教經統一領導委員會(統委會),由同志會的幹部委員會擔任主任;而他自己則以同志會會長的名義進行領導,開大會必呼「會長萬歲」、「忠貞會長』等口號,以樹立組織(政黨)和領袖的絕對權威;同時規定嚴酷的紀律(最高處分為自裁即自殺),來約束和統一部下的行動。此外,還建立了「鐵軍」、「文人組織」、「青幫」和「洪幫」等外圍組織。

  有一套政治理論——物勞主張。

  他反對馬克思主義,但借用了馬克思主義中他可以接受的理論,創立了物產證券與按勞分配的學說,簡稱物勞主張。他反對金代值,即反對以金銀為本位的貨幣制度,主張發行物產證券,收多少貨發多少物產證券;反對資私有,反對資產生息,主張資由公給,實行按勞分配。他用這些帶有社會主義色彩的主張來團結幹部和群眾。

  有一支軍隊——晉綏軍。

  少則10餘萬人,多則達到20餘萬的晉綏軍,名義上是國民政府的國民革命軍的一部分,但它基本上是由閻錫山指揮的,是為保衛山西和閻錫山和利益而存在的。

  有較強的經濟基礎——「公營」事業。

  二十年代閻氏建成可以製造步槍、手槍、衝鋒鎗、輕重機槍、手擲彈、迫擊炮、山炮、野炮、重山炮及其所用彈藥的太原兵工廠。三十年代又修築了同蒲鐵路;創建了包括采煤、採礦、煉焦、冶金、電力、機械、化工、建材、毛紡、皮革、麵粉、火柴、造紙、印刷等廠礦的西北實業公司;整頓了山西省銀行,新設了鐵路、墾業、鹽業等銀號及其實物準備庫,發行鈔票;總資產達到了二億銀元。當時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物價穩定,得到蔣介石的讚許,使他得以再度在山西立足。特別是具有相當規模的太原兵工廠是他賴以存在的主要支柱之一。

  有培養人才的機構——各類學校和訓練機關。

  正規學校除山西大學外,還有工專、農專、商專、法專、醫專和外國文言學校(今之外語專科學校)等高等和中等專業學校,以及許多中學和師範。此外,還有培養軍官和行政幹部的軍校和訓練機關,這些機構培養出來的人才,在二十年代中後期以至四十年代,就成了閻錫山軍政幹部的骨幹。他們大部分忠於閻並能按閻的意圖辦事,而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派來的幹部,閻錫山是拒絕接受的。

  有嚴密的安全機構——政衛組和太原特種警憲指揮處。

  這兩個特務組織先後成立於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任務都是「肅偽」,即肅清中共地下工作人員和同情革命的人。他們掌握著生殺大權,被他們殺害的「偽裝分子」都是數以百計的(不包括「三自傳訓」中所處死的)。

  能適時提出獨特的政治主張和施政綱領。

  他對國民政府的例行公事一般遵令照辦,但不受國民政府的政策法令的約束,他要根據山西的實際情況提出自己獨特的政治主張和施政綱領。1917年兼任省長之後,他保境安民,不參加軍閥混戰,關起門來推行六政三事(水利、蠶桑、種樹、天足、剪髮『男人剪辮子』、禁煙、種棉、造林、畜牧),整理村政。九一八事變後,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他提出自強救國與建設救國的口號,積極進行經濟建設,奠定了山西近代工業的基礎。1935年,日軍侵犯察綏,他提出守土抗戰的口號。1936年又確立了聯共抗日的路線,成立抗日組織犧盟會,邀請共產黨員,共同進行抗日的準備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在他領導的第二戰區,國共兩黨軍隊並肩作戰,阻滯敵人前進,建立抗日根據地,開展遊擊戰爭,使山西成為全國抗日的模範地區。他的獨特做法,多數是正確的、及時的、有效的。

  最後,還須強調的是,閻錫山一般不離開自己的根據地——山西。1928年,閻錫山出任平津衛戍總司令,但他一般是在太原或家鄉河邊村辦公,到北京只做一般的禮節上的應酬。北伐之後,蔣介石任命閻為國民政府委員、軍委會委員、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委員、內政部長等要職,並且請閻到南京辦公。閻知其為調虎離山,寧可辭去內政部長的職務,也不離開山西。抗日戰爭期間,蔣發現閻與日軍勾結後,擬調閻出任西北行營主任,駐天水或南鄭,被閻拒絕。他清楚地知道,離開山西,他的事業、理想、實力、成就也就結束了。

  以上各點說明,領導一個國家應該具備的條件,他都具備了,而這是任何其他封疆大吏都沒有完全做到的。山西成為國中之國,而蔣介石由於種種原因又不將它拔廣,於是國中之國的領導人閻錫山,也就能夠在山西長期執政了。

  三、政治謀略的理論根據——中的哲學

  閻錫山根據中國古代的中庸之道,並結合自己從商從政的經驗,創立了自稱為「中的哲學」哲學思想。他認為不偏不奇、情理兼顧,不過不不及是為中,事之恰好處是為中;人事得中則成,失中則毀;承認矛盾,要用二的分析法分析矛盾,以求得矛盾的不矛盾,使矛盾對消,達到適中,以求生存;認為事理有母理與子理之別,母理是不變的,子理服從母理,人事以生為最高母理;存在即是真理,需要即是合法。

  中的哲學是閻錫山制訂戰略策略和採取行動的理論根據。在政治舞台上,他始終以「生」(生存、存在)為最高母理,然後用二的分析法分析各種矛盾,「執其兩端而叩其中」,在「恰好」之時,採取行動,盡量使矛盾的不矛盾,以利於自己的存在。為了存在,對袁世凱他可以韜光養晦卑躬屈膝;在軍閥混戰中,他保境安民,避免陷入矛盾之中;參加北伐,他要等待「恰好」之時,所以到1927年才宣告參加。1936年國難當頭之時,他斷然確立了擁蔣聯共抗日的路線;1939年「十二月事變」後,根據形勢的變化。他又變其為擁蔣聯日反共的路線。

  以閻的話來說,他的事業的成敗是以能否掌握中為衡量的標準的,「得中則成,失中則毀」。所以,瞭解中的哲學是研究閻錫山的一把鑰匙。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