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觀地評價吳三桂?亂臣、英雄抑或叛賊? | 陽光歷史

 

A-A+

如何客觀地評價吳三桂?亂臣、英雄抑或叛賊?

2016年03月26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247 次

  吳三桂(1612年-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遼東人、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明末清初的將領,吳周政權建立者吳周太祖。錦州總兵吳襄之子,以父蔭襲軍官。明崇禎時為寧遠總兵,後退守山海關,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後封漢中王,濟王。1644年降清,引清軍入關,封平西王,淪為漢奸。1661年,殺南明永歷帝。1673年,發動三藩之亂。1678年3月23日(農曆三月初一),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改衡州為「應天府」,大封百官諸將,鑄「昭武通寶」、「利用通寶」。1678年農曆八月十七夜,因患重病在衡州(今衡陽市)駕崩。其孫吳世璠繼皇帝位。

  歷史上,正本史錄是這麼評價吳三桂的:投清又反清,反爾反爾,在中國歷史的一個交叉點上,他完全能夠主宰中華民族今後的方向,卻為一己之私(陳圓圓)大開山海關,讓大清兵入關,從此中華民族前進的腳步停滯了,倒退了,強大的中國在近代史上敗落了、落後了,這是一場民族的悲劇、國家的悲劇。做為這場悲劇的始作俑者,吳三桂難逃其咎,他永遠是民族的罪人。

  但當我再仔細瞭解吳三桂,再來分析上面那段話的時候,卻忍不住為他有些鳴不平:

  歷史上的吳三桂,有強大軍事才能,也有很大野心,而至於野心,我認為更多是他因為處於當時的時勢下不得已作出的抉擇。吳三桂作為明朝的將領,一直是忠君愛國的,也為明朝廷報效了多年,立下戰功赫赫。後人評價他的背叛明庭時這麼說:「像扯下皮膚那樣血淋淋的扯下他一直來忠君愛國的思想……」,可見他本意不是要投降大清朝的。

  吳三桂其人極愛妻子陳圓圓,他們之間的姻緣和愛情,在當代也會被人稱道,而作為個人,他「衝冠一怒為紅顏」也是得到許多女性的讚賞的——當然那裡面沒有政治的因素。可以說,吳三桂本人還算是一位重情重義的男子漢。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後,李自成的農民思想暴露無遺,對京城的管理缺乏有效措施,明知道吳三桂還在坐鎮的山海關對北京的重要性,卻將吳三桂的父親拷打,將陳圓圓擄走……,如果換了其他人,只要他還愛父親愛妻子,肯定也會「衝冠一怒」的。

  而且當時,明朝已經滅亡,吳三桂面臨一個十字路口:該投清還算投向李自成。忠君的思想,使吳三桂曾經無數次拒絕了大清朝的引誘投降,至於投降李自成,他本來也是無意的,也是因為忠於明朝的思想。只是顧及家人在北京,使他一直猶豫不決。李自成拷打其父親,擄走其妻子,直接促使了他要與李自成為敵,這情形下他的選擇,唯有投向大清朝,可以說是萬般無奈的,這也為日後他的反清埋下了伏筆——他本來就不是真心投清的,只是要借助大清朝與李自成為敵,為其家人報仇。要說這點,吳三桂成為「民族罪人」,勉強的原因只是因為他「自私,家大於國」。但對一個人來說,這樣對家庭的態度是值得讚賞的。

  但對於上面對他的歷史評價說:「從此中華民族前進的腳步停滯了……」,本人對此有不同看法。怎麼見得大清兵入關就是歷史的倒退,中華民族前進的腳步就停滯了呢?假如是李自成統治了中國,就能有保證是前進了?依李自成那進京後的所為,我就不看好,反倒是大清朝入京後的幾個皇帝所為比起李自成來說更有進步意義。要說「強大的中國在近代史上敗落了」是清代中後期的事情,似乎與當時的吳三桂也扯不上多大關係了。就單從大清兵入關這角度上,當時大清朝統治的中國肯定比李自成統治的中國更有進步意義。

  因此對於幾乎完全是貶義的對吳三桂的評價,我個人不太認可,至少,它沒有公正的反映了吳三桂其人。就人本身說,吳三桂應該還算是位傑出將領的,人品也可圈可點。關鍵是,他本人從來就沒有投降思想,但是在當時的情勢下,也許他唯有自盡了才會換取個民族英雄的名聲,反之就必然會是民族罪人,沒有其他選擇了。我們今天說他的錯誤,完全是出於民族感情,但在個人感情上,我覺得吳三桂還是一個值得讚賞的人的,他從來就沒有作為一個「奸賊」存在過,只是無情的歷史把他推向了「罪人」的行列,這是歷史的不幸,更是吳三桂的不幸。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