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李世民為什麼不立吳王李恪為皇太子? | 陽光歷史

 

A-A+

解密:李世民為什麼不立吳王李恪為皇太子?

2017年02月21日 唐朝歷史 暫無評論 閱讀 196 次

  在嫡長子李承乾與唐太宗最喜愛的皇子李泰因廢之後,李世民的眾多兒子中,也只有晉王李治與吳王李恪有繼承大統的可能了。按理說,李恪性格與太宗類似,李治性格溫和,李恪勝出的概率應該更大。然而事實是立李治為皇太子,李治後面也順利登基。那麼,李世民為什麼選擇了李治而不是更像自己的李恪呢?

  其一,遵循嫡長子繼承製度。中國古代從周代開始便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度,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幼。李治雖然排行老九,卻是長孫皇后所出。李恪年紀雖比李治大,怎奈是楊貴妃所出。原本長孫皇后大子李承乾是第一繼承人,可惜他出事了,老二李泰也出事了,按照規矩當然該李治繼承。

u=4227623317,2156927285&fm=21&gp=0.jpg

  其二,李恪身份特殊。李恪的生母楊貴妃是隋煬帝楊廣之女,也就是說他是楊廣的外孫,唐太宗如果立李恪就要冒風險的,以李恪剛強的性格為楊廣翻案是極有可能的。即便是太宗同意,恐怕那些大臣們也不同意。李世民曾經詢問過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很肯定地說選李治(不論是否有私心,在朝臣中還是有影響的)。

  其三,李恪不是唐太宗,能力有缺陷。李恪從性格上是很像唐太宗,但他畢竟不是,甚至可以說是差的遠。貞觀十一年,李恪在任都督安隨溫沔復五州諸軍事安州刺史的時候因狩獵過度、踐踏莊家而被御史柳范彈劾,一個地方刺史都做不好,怎能指望治國。反觀李治,在下去鍛煉的時候政績就不錯,受到民眾愛戴。

  其四,保全所有兒子。經歷過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深深知道帝王之家兄弟殘殺的殘酷性,也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們重蹈覆轍。如果選了李恪,一向與李承乾、李泰有矛盾的他,可能不會放過李承乾與李泰。李治則不同,他性格溫和,不喜歡殺戮,他當了皇帝各方都能保全。

u=1093687419,3289964933&fm=21&gp=0.jpg

  各種因素一結合,加上朝臣們的意見,讓太宗很快便打消了立李恪為太子的想法。事實證明,李世民的選擇沒錯,李治當皇帝期間,大唐疆域達到最大,文治武功都很不錯,甚至還滅了高麗圓太宗一生之夢,有貞觀遺風。

  當然,有人會說,那些功勞都是武則天的,李治不過是個傀儡。如果選擇李恪,便不會出現後來李氏被屠殺的事情。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弄清李治與武則天的關係問題。可以肯定的說,李治自始至終掌握大權,武則天只是他完成工作的工具。李治在位的時候,一直是親理朝政,事無鉅細都要過問,臨死前三個月還罷免了宰相李義琰。最為重要的一點,大唐的軍權始終牢牢掌握在手中,只此一點便足以證明李治是一個有極高權謀之術的人。至於李氏族人以及長孫無忌等人,基本可以說是李治想殺而不能自己出面殺,武則天便是這個出面替他殺人的人。

  武則天後面稱帝,與其說是李治無能,不如說是他的兒子無能。李治在晚年,便著力培養皇太子,只奈天賦不夠再怎麼培養也白搭。李治還讓裴炎輔政,只不過裴炎也鬥不過武則天,連長孫無忌都鬥不過,何況裴炎。從李治去世,到武則天稱帝共經歷了經歷了七年,也說明了在高宗時期武則天並沒有掌握實權,無論威望還是權力都不足以支撐其稱帝。

u=4227623317,2156927285&fm=21&gp=0.jpg

  可以說,李恪如果當皇帝,歷史確實會改寫,武則天無法稱帝。然而這種原因並非李恪能力比李治強,讀史書便知道李治是一個腹黑且高明的帝王。根本原因在於李恪可能根本不會娶武則天,但是他是否能在文治武功上趕上李治則很難說。至於李家被殺的那些人,李恪上台也極有可能殺,而且殺得比較直接,引起的矛盾會更大。當然,李恪當皇帝的這些結果都是按照性格、能力推測,歷史則沒有如果。(原文來自緋史節操帶的頭條號)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