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許多人忽略的抗日名將:淞滬會戰的真正指揮者 | 陽光歷史

 

A-A+

被許多人忽略的抗日名將:淞滬會戰的真正指揮者

2016年05月05日 近代名人 暫無評論 閱讀 147 次

  「九一八事變」後,日寇迅速侵佔東北三省全境,又在上海製造事端,企圖轉移國際上對其佔領我國東北地區的注意,迫使國民黨政府承認既成事實,同時取得一個進攻中國內地的基地。

  1932年1月28日,日軍分數路由租界向閘北進攻,駐上海的十九路軍同仇敵愾,迎頭痛擊。軍長蔡廷鍇、總指揮蔣光鼐接到報告後,親自步行至真茹前線指揮戰事。同時,他們接連發出兩封急電,一封給頂頭上司京滬衛戍總司令陳銘樞,一封給國民政府軍政部部長何應欽。何的回電對蔣、蔡有所責難,使他們感到壓力沉重。恰在此時,陳銘樞的回電到達,要他們繼承十九路軍的光榮傳統,血戰到底,並表示立即赴滬與官兵共赴國難。

  十九路軍是陳銘樞訓練出來的一支勁旅,久經沙場,戰鬥經驗豐富。上海戰役剛打響,陳銘樞就指示蔣光鼐、蔡廷鍇,對「租界外日軍應相機消滅之」。當時,日軍還是原駐上海的一些部隊,中國軍隊數量上有一定優勢。更重要的是,受全國人民堅強有力的支持,十九路軍官兵人人懷必死之心,誓死保衛國家,英勇作戰,擊退日寇無數次的進攻。

  陳銘樞說到做到,曾數次親臨上海慰勞將士。居滬期間,有一名法國記者問他:「請問這次戰爭的意義是什麼?」他答道:「日本侵略我們,我們就得反抗。意義很簡單:反侵略戰!」記者又問:「中國方面能夠有必勝的把握嗎?」他再答:「我們只知道誰侵略我們,我們就得反抗誰。至於勝敗,我們始終就沒有想到這個問題。」

  2月20日,日軍重兵進攻吳淞、江灣與閘北。雙方在廟行短兵相接,混戰肉搏。第五軍陣地一度被突破,軍長張治中親臨前線指揮反擊。蔣光鼐當機立斷,命令十九路軍實施反突擊,收復陣地,重創日軍上千人,取得淞滬抗戰中最重大的戰果,中國軍隊聲威大震。幾天後,陳銘樞趕到南翔總部,與十九路軍將領會商戰局。大家認為如果後撤,將拉長戰線,影響士氣,因此主張死守待援。會後,陳銘樞、蔣光鼐分別向蔣介石、何應欽請求增援。陳在電文中說,如有部隊增援,十九路軍再堅持下去沒有問題,而且只要達到抗戰目的,前線部隊犧牲在所不惜。蔣介石復電,以陳誠等部路途遙遠,拒絕增援。

  2月底,侵滬日軍增至10萬人,而十九路軍連同後來自動參戰的部分軍隊,總共不足4萬人,且武器裝備遠不如日軍。陳銘樞憂心如焚,不斷向國民黨中央提議,增派援軍。有一次,他和馮玉祥、李濟深去找何應欽商談增援問題。商談中,何應欽也承認上海是戰略要地、經濟中心,要十九路軍固守原防,但以「開赴不及」為辭,拒絕派遣援軍。蔣介石當面答應他,將調江北胡宗南、梁冠英部秘密渡江支援,事後又讓何應欽停止執行。何還幾次發脾氣:「不要打了,打十幾天也夠了。」陳銘樞大怒:「前方的官兵要打,老百姓要打,我能叫他們不打嗎?」兩人爭得面紅耳赤,經常拍桌子、摔話筒。

  日軍得到大規模增援後,於3月1日發起全線總攻。同時,日軍一部在我軍側後瀏河口一帶登陸,企圖夾擊守軍。張治中急調部隊堵截,與日寇殊死戰鬥。形勢對守軍極為不利,蔣光鼐審時度勢,忍痛下令全軍撤退至嘉定、黃渡一帶的第二道防線。全軍將士得令,無不義憤填膺,聲淚俱下。

  至此,歷時一個多月、震驚中外的淞滬抗戰結束。蔣光鼐、蔡廷鍇、張治中以及十九路軍和第五軍將士,為中華民族抵禦外侮作出的英雄業績,永垂史冊。陳銘樞自始至終參與發動、組織、指揮這場戰役,付出了辛勞,同樣功不可沒。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