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四川長寧發現明朝巨儒周洪謨的故居遺址 | 陽光歷史

 

A-A+

[圖文]四川長寧發現明朝巨儒周洪謨的故居遺址

2015年01月18日 考古發現-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30 次


 


說明:進出故居的石板路


 



 


殘存的房屋


 



 


殘存房屋上的雕花


 



 


嘉慶9年重修的墓


 


    記者25日從四川宜賓長寧縣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證實,明代巨儒周洪謨故居遺址日前在該縣梅白鄉白虎村1組被發現。

    記者在周洪謨十八代後裔周興福的引領下,從長寧縣城驅車不到半小時就來到梅白鄉的新村集鎮。白虎村1組的「周家灣」距離新村集鎮東場口只有300米左右。走進「周家灣」,在一片竹林叢中,依然矗立著幾幢木瓦結構的老屋。瓦片、石條、石墩、石柱、石基、石梯等古老建築的殘垣斷瓦,更是隨處可見。

    「我們幾家人都是解放以後才搬來這裡住的。這兒是正屋,我們以前就住在這裡。以前有好多老傢俱,後來都當作柴燒了。特別是有塊匾,保存很好,上面還有字,我們弄來按『炒米糖』(米花糖)了……」在見有人來,幾位在新村趕集的群眾也趕過來,給我們當起了嚮導。

    據周興福介紹,那位婦女所說的那塊按「炒米糖」的匾,就是明憲宗皇帝所賜的題有「為國名儒」4字的皇匾。

    該組的土著村民梅學輝說,這裡以前不是叫「周家灣」,而是叫「箐竹屋基」、「箐竹園」。「周家灣」是解放以後才開始叫的。「箐竹屋基」是個神奇的屋基:寬得很,朝門都有8座,有上簍子、有下簍子,還有糟房(釀酒的作坊)、槽坊、碾坊,佔地有20多畝;碾坊的碾子,碾一次要碾300斤谷子;屋基(地下)水,硬是漂亮得很。房子裡有好多好幾百年的老傢俱,柏木做的四根柱子的大木床、太師椅、梳妝台,漆的都是大紅漆。後來失過火,燒了好多東西。

    據史書記載,周洪謨七歲以前一直生活在箐齋老屋,八歲宣德二年發蒙送往古家河(今長寧縣古河鎮)史家步報恩寺讀書,十三歲時隨父周永隆到湖廣長陽、四川松藩官所。周洪謨的《箐齋說》云:「余故鄉方言,凡竹木茂者皆呼為箐,竹曰竹箐,木曰木箐。」「餘生十有三歲,即趨附先君之官所,又十餘年歸故居箐齋,未三載為正統甲子叨薦之京師……幸而金陵官署有修竹茂林與故園相似,故名其讀書之所亦曰箐齋,不忘鄉土之思也。」

    記者發現,在「周家灣」的周邊地區,還有許多「周家」的遺跡。老屋前東北方200多米處叫「干杉樹」的大水塘邊,清嘉慶9年重新修葺的周氏二世祖的墓地保存完好,上面刻的「周洪謨正統板眼由國子監祭酒升禮部尚書」字樣清晰可辨。水塘邊的石壁上,刻有「周川場」3個大字。公路邊有石牌坊遺跡,1964年鑽井場修的公路時,石牌坊被毀損,牌坊上刻有「文忠」二字。

    據悉,目前,宜賓學院成立了「周洪謨研究所」,長寧縣成立了「周洪謨研究會」,將進一步保護、發掘和推廣周洪謨故居遺址的學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資料鏈接:

    周洪謨(1421~1492),字「堯弼」,號「箐齋」,又號「南皋子」,謚號「文安」。四川長寧縣人。明正統十年(1445年)進士及第,殿試榜眼,並授翰林院編修。景泰元年升為侍讀。歷官翰林院侍讀學士、國子監祭酒、禮部右侍郎、左侍郎、禮部尚書,後加任加封太子少保、資政大夫。弘治元年(1488年),周洪謨告老還鄉,來到敘州府,致力於辦學和修志,興建了翠屏書院,倡導和主纂完成了《敘州府志》。

    周洪謨一生著述甚豐,修過《環宇通志》、《英宗實錄》、《憲宗實錄》,《箐齋讀書錄》、《群經辨疑錄》收入《四庫全書》。此外,還有《箐齋集》五十卷、《南皋集》二十卷、《敘州府志》十二卷等著作,以及等詞記、碑記、奏疏、賦、詩等佳作。蜀中也留下了他的許多墨寶,長寧縣留有《箐齋說》、《重修西明禪寺記》等名篇,其《峨眉天下秀》云:「普賢者,佛之長子,峨眉者,山之領袖。山起脈自崑崙,度蔥嶺而來也。結為峨眉,而後分為五嶽。」周洪謨對峨眉山還讚道:「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須涉海尋蓬萊。」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