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何要焚書坑儒?焚書的主張是誰發起的?
受了成語「焚書坑儒」的影響,很多人都會以為焚書和坑儒是同一件事,其實是兩件事,發生在兩個時期。今天先來聊聊焚書。焚書是誰的主張?是秦始皇嗎?不是的。歷史上有兩個人主張並最終促成了焚書。巧的是,兩次焚書都發生在秦。第一次發生在秦孝公時代。提出者是商鞅。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改革。商鞅改革在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其改革內容其中一條就是「燔詩書而明法令」(《韓非子》)。但是《韓非子》的記載很簡略,沒有具體記載怎麼焚、焚哪些。
第二次發生在秦始皇時代。提出者是李斯。這次焚書,《史記秦始皇本紀》和《史記李斯列傳》都有提及,比較詳細。所以重點聊聊第二次焚書。焚書的緣由是一次爭論。爭論的主角一個叫周青臣,一個叫淳於越。爭論的焦點是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優劣以及秦王朝到底該實行哪種制度。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擺宴席宴請大臣。在敬酒的過程中,周青臣拍了一把秦始皇的馬屁,說陛下「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秦始皇聽完非常高興,誇讚了周青臣。這時淳於越坐不住了,他站起來反對說:「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一旦有事,誰來相救?況且以前從來沒有搞過郡縣,從來沒聽過國家大政方針不學習古代而能長久的。現在周青臣又在您面前阿諛奉承,可見不是忠臣。」
分封制與郡縣制優劣的爭論,並非二人一時興起,自從統一六國那一天起,爭議就一直存在。公元前221年,秦統滅六國。在全體官員都主張傚法周實行分封制的時候,李斯力駁眾議,主張實行郡縣制。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意見,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時間過去了近十年,大臣們仍舊在爭論這個問題,可見全國意見仍舊不統一,存在分歧。秦始皇並沒有就兩人的爭論進行評判,而是把問題拋給了宴席上的其他人,問:「你們都有什麼看法?」這時,丞相李斯站了出來。李斯一貫主張郡縣制,他信心滿滿,說出了那句經典台詞:「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
李斯說的的確很有道理。如果事情就這麼結束了倒好(中央下個文,全國都學習李斯的精神)。可事情到此還沒完。李斯具有敏銳的政治嗅覺,他從大臣們的爭論中聞到了國家分裂的危險味道。他很清楚,要維持帝國的「大一統」,必須統一思想、統一文化。所以他瞅準時機提出了焚書的建議。秦始皇絲毫不猶豫,當場拍板,「就按你說的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