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突然崛起:董卓餘黨的提拔和剿黃巾的戰功
李傕、郭汜二人把持朝政的這段時間, 各路諸侯都處於調整期, 天下暫時出現了少有的平靜。
此時天下的格局為:名義上還是東漢一個政府, 實際上已是各霸一方。無論局勢多麼複雜,我們都可以用歸納法理出頭緒:
東漢政府可以看作三大板塊:
1.北方西部(約四分之一)由李傕、郭汜二人控制皇帝,號令天下。
2. 北方東部(大於四分之一)由關東聯軍的各路諸侯佔據。
3. 南方(佔二分之一)的各州郡相對比較安定。
在關東聯軍裡面,各路諸侯的關係也是相當複雜的,但仍然可以歸納簡化為三個區域:
1. 北派:以袁紹為中心,
2. 南派:以袁術為中心,
3. 中派:夾在中間的兗青徐豫四小州,是袁紹、袁術兩股勢力的緩衝地帶。而豫州基本上已被袁術控制,因此,中派區域是指:兗青徐三州。
袁紹、袁術都是強勢力量,都想進一步擴張,瓜分中部的兗青徐三州,形成南北兩大派。
袁紹怕袁術的勢力壯大了對自己有威脅,就暗暗聯絡袁術背後的劉表牽制袁術,袁術也怕袁紹的勢力壯大了對自己有威脅,就暗暗聯絡袁紹背後的公孫瓚牽制袁紹。
因此,袁紹、袁術都有事做了,在「鞏固」與「發展」之間,必然要先選擇「鞏固」,所以暫時都還沒有精力向中派推進擴張。故中部的兗青徐三州暫時得以苟存。
當時,曹操的根據地在中派的兗州,生存在二袁的夾縫之中。不久, 中派的青州地區,又爆發了黃巾起義。地方上有人鬧革命, 朝廷應該派兵去鎮壓, 李傕、郭汜二人派誰去好呢?
派誰去都會消耗自己的實力, 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 他們如果以朝廷的名義派關東聯軍的一路諸侯去,應該是最合適的,這樣做,西北集團是不會受到任何損耗的。
如果指派袁紹或袁術去,也都不合適。首先,可以肯定,他們不會聽從調遣去消耗自己的實力。再者,假如他們願意聽從調遣去平亂, 那麼,結果一定是:
1. 派袁紹去,有或勝或敗兩種結果,如果袁紹勝了,袁紹的勢力會更強大,如果袁紹敗了,袁術就會失去控制,必然獨大。
2. 派袁術去,變化、結果與袁紹相同。
3. 如果派袁紹與袁術一起去,肯定是勝,但提供了二袁瓜分中部的機會。
所以,派袁紹或袁術去都不好,如果派曹操去,會怎樣呢?
1. 原先袁紹袁術曹操先後逃離董卓,二袁都封了官,但曹操沒有,他是前期的最大不公平者,如果重用他,比用其他任何人都要經濟划算。
2. 如果曹操失敗了,與西北集團關係不大。
3. 如果曹操壯大了,關東聯軍就會形成三股勢力。
在關東聯軍實力總合一定的情況下,如果只有袁紹一個主帥統攬全局,那麼,對西北集團的威脅就是最大的,如果有袁紹袁術兩個主帥分攬全局,那麼,對西北集團的威脅就會小些,如果有袁紹袁術曹操三個主帥分攬全局,則威脅更小。
因此,朝廷有意起用曹操,是從西北集團的大局出發的。
曹操代理中央朝廷前去平亂, 就又從民營的身份變成國營的身份了, 領了聖旨, 發兵青州。
對於曹操來說,這一仗是機遇與風險並存的,但優勢要偏多一些:
1. 他以前有過對付黃巾軍的經驗,
2. 這次用他,會提高他的積極性,
3. 他是代理中央朝廷去和青州地方政府共同平亂的, 因此,中央朝廷應該給他兵,如果不給兵,就給錢,如果既不給兵又不給錢,那就自己賺的利潤自己得。
總之,是要給一定的好處的,否則,曹操拿什麼去打仗呢?
戰爭的結果是:曹操撈足了油水, 把青州的黃巾軍收編成自己的「青州兵」,約有三十幾萬, 朝廷因功加曹操為鎮東將軍。操自此威名日重。
曹操上次鎮壓黃巾的時候,因為兵力充足,所以採用的是滅絕政策。而這一次因為人手較緊,所以採用的是收容政策。因需而變,兩次都對極了!
曹操當時的根據地在中派的兗州,在各大利益集團相互競爭制衡的環境下,抓住了機會,施展了本事,建立了自己的立足之本。他招賢納士,廣羅人才,文有謀臣,武有猛將,威鎮山東。
青州的油水被他撈了, 兗州又被他佔著,中三州還有一個徐州,如果徐州也能被他控制住,那麼,他就可以成為一股僅次於二袁的新生勢力,關東聯軍就會分成三瓣,儘管還比不上他們,但至少可以與之相爭。
徐州,成為曹操的下一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