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上東吳孫權見魏蜀交戰有什麼反應?
孫權據報孔明出兵兩次,曹真損兵折將。群臣力勸興師伐魏,以圖中原。張昭建議孫權,先就皇帝位,然後興兵。於是改年號為黃龍元年,謚父孫堅為武烈皇帝,兄孫策為長沙桓王。立孫登為太子,大封群臣。劉禪獲悉,詢問孔明意見。孔明說派專使致賀,請孫權伐魏,兩方配合。孫權依陸遜建議,虛作起兵之勢,遙與西蜀相應。實際上等待時機,乘虛取中原。孫明當然知道孫權不會真誠合作,他只是安住孫權的心。叫他不要打西蜀的主意,以便 專心對付曹魏。孫權打魏國,和孔明北伐的目標相同,目的卻完全不同。事實上從赤壁之役以來,從來沒有真心合作過。
最妙的是張昭,他先建議孫權稱帝后興兵。等到孫權即帝位,他自己位在三分之上。卻以建議孫權初登寶位,不要動兵。只宜修文偃武,增設學校,以安定居心。他前後兩種建議都對,可見話是人說的,而且怎麼說都對。孫權初登皇位,當然不會計較。反正早打晚打,都是陸遜去打。張昭只動口不動手,隨便說他就是。陸遜被封為上將軍,輔助太子駐守武昌。他當然知道,孔明是害怕司馬懿聯吳攻蜀的計策。所以才送禮祝賀,並且提出蜀吳合力出擊的要求。既然雙方都沒有誠意,談什麼合作?還不是遵循往例,虛應故事一番。東吳的虛偽,已經出了名。魏、蜀都上過當,自然不敢相信孫權。一個人信用破產之後,要想重新建立信用,實在太難了。信用只有遞減,無法增加,要特別小心心維護。
曹叡為什麼拜司馬懿為大都督,曹真又將如何?
曹叡見孔明攻下陳倉,再出祁山,散關也被蜀兵奪去。而孫權稱帝,攻魏只在旦夕。曹真又生病,不能上朝。 趕緊把司馬懿找來,問他如何應付?司馬懿說不必防吳,但須防蜀。曹叡大喜之下,封司馬懿為大都督,總攝隴西諸路軍馬。並叫人把曹真的印信,快拿回來。司馬懿果然比曹真厲害,他知道三兩句話,要取得曹叡的心,比較容易。但是要讓曹真心服,實在很困難。如果叫人去拿印信,必然更加引起曹真的反感,增加很多工作上的障礙。因此向曹叡建議,由他自己去拿。
來到曹真府捨,司馬懿並不馬上撞入。先令人入府報知,才進入府內。首先探問病情,表示關心。然後才問東吳、西蜀聯合進兵,孔明已再度出祁山下寨,知道這些近況嗎?曹真回說家人知他病重,不讓他知道。並說在這種危急情況下,為什麼不拜司馬懿為大都督?司馬懿趕緊說自己才粗識淺,不稱其職。曹真命左右把印信交給司馬懿。他回說不敢受此印信,卻願意助一臂之力。曹真跳起來說,要抱病向曹叡保薦。司馬懿說已有恩命,只是不敢接受,司馬懿才接受下來。
一般人看到司馬懿這樣假情假意,必定罵不絕口,說什麼陰險奸詐、圓滑而缺乏真誠。為什麼不想一想,如果不這樣,今後和曹真如何相處?完全憑藉曹叡的支持,依靠自己的實力,真的就可以什麼都不管了嗎?司馬懿是什麼樣的人,那是他的事。學一學這種與同仁相處的方式,不見得不好。如果加上真心誠意,那就更加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