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以來中國人民抗日第一次大捷是哪次?
1931年「九一八事變」,狂妄得意的日寇頭子在輕易佔領中國東三省以後,企圖繼續發起對我華東江海農工膏腴之區的侵略,第一個進攻目標,自然就是號稱「遠東第一大國際都市」的上海。當時,日本關東軍為掩飾炮製東北「偽滿洲國」傀儡政府的陰謀,由其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串通日駐上海公使館助理武官田中隆吉,蓄謀在滬製造事端。田中隆吉與女間諜川島芳子策劃,於翌年1月18日,唆使日僧天崎啟升等5人,向馬玉山路中國三友實業社總廠的工人義勇軍投石挑釁,與工人發生互毆,「一·二八事變」爆發。中國軍隊奮起抵抗,到此年3月3日,即「淞滬抗戰」。
眾所周知,在此次淞滬抗戰中,中方由駐守和保護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19路軍唱主角。而其指揮者,就是該軍總指揮蔣光鼐將軍(1888—1967,廣東東莞虎門人)、副總指揮兼軍長蔡廷鍇將軍(1892—1968,廣東雲浮羅定人)。當時蔣、蔡二將軍堅持抗戰立場,英勇禦寇殺敵,真可謂威震四方,有口皆碑。此年1月28日,日軍進犯上海。當時駐守上海的第19路軍,在全國人民抗日高潮的影響和推動下,全體將士士氣高昂,決心抗擊日寇,保衛上海。蔡、蔣兩位將軍緊急召開營以上幹部會議,佈置應戰方案和措施,要求隨時做好戰鬥準備。入夜,日軍以鐵甲車為前導,兵分5路進攻閘北。第19路軍奮勇抵抗,當即予以迎頭痛擊。身為總指揮的蔣光鼐、軍長的蔡廷鍇,更以大無畏的膽略,在槍林彈雨中親臨前線督戰,激勵士氣。著名的淞滬抗戰由此開始。
最初,日寇憑借陸海空三軍優勢,氣勢囂張,對我軍陣地及民宅、商店狂轟濫炸,發動4次總攻,卻均遭敗績,四易主帥,死傷累逾1萬。中國軍隊在武器裝備落後、且敵眾我寡的情況下,以誓死犧牲的精神,組織敢死隊與敵人白刃肉搏數十次,衝鋒陷陣,奮戰月餘,在閘北、江灣、吳淞、曹家橋、廟行、瀏河、八字橋一帶展開多次戰役,予敵以重創。第19路軍的英勇抗戰,鼓舞了中國軍隊的愛國熱情,張治中將軍率領第5軍增援助戰。全國同胞感奮覺醒,上海各界、全國人民和海外僑胞展開轟轟烈烈的支前運動,給予第19路軍大力支援。蔡、蔣等於3月2日通電全國,表示「決本彈盡卒盡之旨,不與暴日共戴一天」。
日寇經過我軍的嚴重打擊,侵佔上海的陰謀終不能得逞。經過英、美等國的「調停」(他們希望保證他們在上海的租界和利益),雙方於3月3日宣佈停戰,日寇被迫撤軍,中方被迫妥協,簽訂《淞滬停戰協定》。此後長達5年,中日之間基本上保持相安無事,日方不敢輕易言戰。淞滬抗戰是我國自1894年甲午戰爭以來從未有過的抗日大捷,沉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氣焰,弘揚了炎黃後裔的愛國主義精神,譜寫了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新篇章,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鬥志,為以後的全面抗戰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蔡廷鍇、蔣光鼐由於指揮淞滬抗戰功勳卓著,被海內外譽為抗日名將、民族英雄,一時聞名遐邇,家喻戶曉。全國各地各大報刊、畫片、牆壁、櫥窗裡,到處是他倆的大幅戎裝照片,與諸男女明星為伍,雄姿英發,威武陽剛,人見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