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慈禧太后為何不顧一切的向西方列強宣戰? | 陽光歷史

 

A-A+

解讀:慈禧太后為何不顧一切的向西方列強宣戰?

2017年07月02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128 次

  導讀:公元1861年,清朝咸豐皇帝駕崩後,慈禧與慈安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又稱西太后,上徽號曰慈禧皇太后,後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除掉顧命八大臣。同治即位後,以聖母皇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自光緒年間,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慈禧太后因喪權辱國而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為什麼她在二十世紀初葉曾經不顧一切地向西方列強宣戰呢?其中究竟有什麼鮮為人知的秘密呢?

  光緒二十六年,即公元1900年6月21日,當時掌控大清王朝的實際軍政大權的慈禧太后作了一件空前絕後的大事,就是向全世界宣戰。慈禧在《詔書》中說信誓旦旦地說:「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如此君臨天下的氣魄,完全不是那個喪權辱國的老佛爺作風。當然,這也是一件令史學界匪夷所思的事情,因為此前三十年的時候,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的時候,慈禧太后的丈夫咸豐皇帝就是被洋鬼子們逼著一路小跑到了熱河承德避暑山莊避難,然後才一命嗚呼的。記憶猶新的慈禧不會不記得洋人的厲害,更不會忘記僅僅發生在五年前的甲午戰爭的慘敗之痛,難道年逾花甲的她會改弦更張、挺起了腰桿做大清的皇太后了嗎?

  作為一個已統馭中國歷史四十年的女人,慈禧當然不會改變她的一貫作風。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她做出這個敢於和外國人叫板的舉動的呢?據唐德剛先生在《晚清七十年》裡的說法,慈禧太后的突然法飆,是因為一封假情報所引起的。那麼這是怎樣的一封假情報呢?這事還得從她最信任的奴才榮祿說起。還是在5月20日,慈禧太后在御前會議經過一番商議,決定召回李鴻章和袁世凱,意在和洋人講和,賠點銀子,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就在這天的深夜,一個黑影急匆匆的敲開榮祿家的大門,榮祿起來一看,原來是自己的心腹江蘇糧道羅嘉傑的兒子,奉父親之命星夜趕來告密。

  羅公子帶來一個令榮祿大為震驚的消息:各國公使已經聯合決定,「勒令皇太后歸政」,榮祿聽後大驚失色,手足無措。他很清楚自己在戊戌政變裡所發揮的作用,如果十一國勒令皇太后歸政,光緒帝復出,自己就是十個腦袋,也得搬家了!這可真是個難熬的夜晚啊!榮祿彷徨終夜,天剛濛濛亮,就緊急入宮稟告慈禧太后。這一下,輪到老太后魂飛魄散了!慈禧太后是知道洋人厲害的,當年他的丈夫咸豐皇帝可不就是給洋人逼死在熱河的?現在她終於明白,洋人不肯朝賀王儲的原因,原來是要逼她歸政,擁光緒帝復出!如今一切都明白了,慈禧太后最擔心的這個可能,想不到如今竟然要成為事實。

  當時慈禧太后不禁老淚縱橫,悲憤交集,洋人這是在要她的老命!如今的一條路,只能是和洋人拼了!要毀滅就大家一起去死吧!在自盡之前,慈禧太后此時哪裡還管得了什麼大清江山和萬千黎民百姓?在翌日清晨的御前會議上,慈禧太后泣不成聲,語無倫次。當她把這個消息公佈後,全場驚愕。據說端王以下的親貴二十餘人,竟相擁哭成一片!激動之餘,這些北京的當權派們發誓要效忠皇太后,不惜一切和洋人拼了。慈禧太后也說,「既然戰亦亡,不戰亦亡,等亡也,一戰而亡不猶愈乎?」就這樣,第二次御前會議,居然變成了「戰前總動員」。於是京師九門大開,義和團大批進京,日夜不絕。其實,慈禧太后此時已經在大清的政壇上呼風喚雨四十年,何至於這次如此衝動呢?美國歷史學家摩爾斯也說,「太后一向做事是留有餘地的,但只有這次她這個政治家卻只剩下女人家了。」也許,迫其歸政,是打中慈禧,也是一切獨裁者的要害了。

  然而令慈禧始料不及的是,榮祿的得到的是一份假情報。那麼,這個弄得皇宮內院雞飛狗跳的假情報是哪裡來的呢?後來查此來源,原來是在上海英商所辦的英文報紙《北華捷報》(North-China Dairy News)上發表的一篇社論,後來此文又轉載在《字林西報》上。可能是在此文刊登前,被報社華裔職工獲悉,輾轉被糧道羅嘉傑所悉,結果被添油加醋當成情報給匯報了。歷史往往無數的偶然性構成的,一念之差,生靈塗炭,夫庸何言?事實上,慈禧太后雖然一時被憤怒沖昏了頭腦,但還是留有餘地的。下令進攻各國駐華使館,也許只是想脅迫各國公使撤回歸政要求。何況,即使把洋公使給拼掉,到時候她也可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借口推托,把責任往諸將身上一推了事。後來證明她就是這麼幹的。但問題是,各國公使們哪裡知道有什麼要求歸政的要求,在清兵的進攻之下,他們也只能選擇抵抗待援了!

  身為武衛軍頭領的榮祿也不是傻瓜,他知道萬一到時把使館夷為平地,殺死公使,洋人要是追究起來,那可不是好玩的。於是乎,從一開始榮祿就裝病在家,把袁世凱全是德式裝備的武衛右軍調開。後來上面逼得緊了,就讓董福祥的甘軍去拚命打。在廣州觀戰的李鴻章聽說此事後,不由哈哈大笑,在接見媒體朋友時候說,「使館無恙,大家儘管放心!」原來,以董福祥土匪軍的能力,是不可能攻下使館的。理由很簡單,董福祥的軍隊沒有西洋大炮,有的都是些土製大炮,只聽炮聲轟轟響,卻不見炮彈在哪裡!再說,詭計多端的榮祿見慈禧太后的對外政策前後反覆,矛盾百出,一會高調宣戰,一會卻又送進西瓜蔬菜慰問品,自己怎麼著也得給自己留條後路。於是,榮祿不僅消極對待戰事,而且還 「裡通外國」。他令人假扮盜匪,大量接濟使館內軍火子彈,那可都是嶄新的德國軍火,而不是甘軍的土火藥!

  最令人可笑的是,當董福祥的甘軍猛攻使館十數天並不箋進展而一籌莫展的時候,端王載漪以太后上諭的方式,調來武衛中軍分統張懷芝派「開花大炮」前來助戰。張分統軍人出身,畢業於天津武備學堂,後來的「賄選總統」曹錕,就是他的老同學。剛開始助戰的時候,張懷芝還真的以為自己立功的機會到了。要知道,這德制「開花大炮」威力巨大,是當時德國最新的武器,只三五炮下去,就足可將使館夷為平地!但是正當要下令開炮的時候,張懷芝忽然又覺得不妥:萬一這炮聲一響,後果就無法收拾了!於是他又下令緩發,自己立馬奔上司榮祿那裡去,非要榮大人下手諭作為命令的證據。榮祿是個老狐狸,當然不肯親自發命令,最後被纏不過,只好說,「橫豎炮聲一響,裡面是聽得見的!」榮祿所說的「裡面」就是指皇宮裡的。

  張懷芝聽後一下就明白了。回去後他謊稱炮位不准,需要重新准,調整後把目標定在了使館後的空地,一時間眾炮齊發,好不熱鬧!各國使館雖然是受了一夜虛驚,但坐在宮中的慈禧太后在隆隆炮聲中不禁露出得意的笑容。這位張懷芝大人果然不是愚笨之人,一陣假炮便受到了慈禧太后的垂青,後來一路做到大清朝的山東巡撫,以至民國後還做過山東督軍。慈禧對外宣戰50天後,一大隊打著英國旗幟的印度錫克兵衝進了北京的街頭巷尾,為各國的使館解了圍。就這樣,仗打完了,慈禧也樂了,因為她非但沒有被當做挑起戰爭的罪魁禍首被洋人懲辦,反而繼續垂簾聽政,做大清王朝的太上皇。一份捕風捉影的假情報,帶給慈禧的只是幾天不舒心的日子,但帶給中國人民的卻是深重的苦難。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