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末年出了個小唐太宗:唐宣宗少有的文治武功 | 陽光歷史

 

A-A+

唐代末年出了個小唐太宗:唐宣宗少有的文治武功

2017年06月16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88 次

  李忱是唐王朝最好的帝王之一。《舊唐書》稱他:「使權豪斂跡,奸臣畏法,宦官收斂,刑政不濫,賢能致用,十餘年間,頌聲載路。」可以說,極盡讚揚之能事。做為史書,對於前代皇帝的評價除了極少數被全黑,大部分還是會做個中肯的評價的。尤其是末世皇帝 ,得到的惡評會更多,但是唐宣宗,還是得到了當時人民和後世人稱讚的。唐滅亡後,人民稱他為「小太宗」。

  其實他的皇位得來很意外,幾乎可以用天下掉餡餅來形容,為什麼這樣說呢?

  公元810年,唐憲宗第十三個兒子出生了,取名為李怡。他的生母是原鎮海節度使李錡侍妾鄭氏,因為李錡謀反失敗,姬妾全部充宮為奴,鄭氏進宮當了郭太后的侍女,結果被唐憲宗給看上了,命運兩濟,她生下了兒子李怡。11歲那年,他被封為光王。

  李忱早年是很不如意的,眼看著他的侄子一個個地做皇帝,他直到武宗病危時,才被人想起來。於是,公元845年宦官們為了好控制下一任皇帝,於是把這個已經37歲的光王立為皇太叔,成為新的皇位繼承人。

  第二年,大中元年,公元846年,李怡登基稱帝,改名為李忱。

  李忱看起來沉默寡言,這也是宦官們扶持他的原因,在政治鬥爭激烈的皇宮,過分地顯露出聰明才華的人是不明智的。李忱很聰明,明察秋毫,其實他知道。他熟讀貞觀政要,上位後,整頓吏治,限制皇親和宦官。他判斷力很好,把死於甘露之變的干係不大的百官全部昭雪,致力於改善種種社會問題,尤其是牛李黨爭,抑制宦官。至於對待國家的根基,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也愛惜物力民力。對外也並不軟弱,不斷打擊吐蕃、回鶻、黨項、奚人,收復安史之亂後被吐蕃佔領的大片失地,可以說,大唐帝國的百姓們,已經享受到了盛世的恩澤。因為他的年號是為大中,所以他統治的13年,也被稱為「大中之治」。

  任何一個朝代,代代相傳,到了最後,君王總會像被惡咒纏身似的越來越墮落,越來越令人失望。但是李忱似乎跳出了這個圈子。只是就算賢明如此,唐宣宗也有著唐代王室流傳的毛病,那就是食用仙丹,公元859年,五月,宣宗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八月,駕崩。他的繼承人又鬧得不可開交,唐帝國再一次陷入了泥潭,無法自拔,從此步步衰落,直到滅亡。

  後人看史,往往沉思。李忱的「大中之治」,就像是迴光反照一樣,在唐朝末端,綻放出絢麗的光彩,雖然短暫,卻也讓後世中國人懷想那短暫的13年,因為從此之後,直到10世紀70年代,120年都是刀光劍影。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