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為何在大漢朝之後中國老被異族們侵略騷擾
導讀:古典時代,「雄唐盛漢」成為漢族為中心的中國歷書寫最強音。這兩個王朝,在某種程度也代表了中國王朝政治與歷史的最高境界。實際上,這兩朝的情況跟中國王朝興衰更替的大多數情況並不遠。之所以受重視,首先是因為這兩個王朝是以漢族為中心的,再次,在軍事上,確實有過人之處。
國家力量強盛的時代,必須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其後盾。漢朝,似乎是個很強大的王朝,實際上全盛期的漢朝,也只有西漢武帝、昭帝與宣帝的七八十年間。這之後,漢運漸衰弱,主少國移或者享國之君短祚,終至外戚秉政,新莽篡位。光武中興之後,漢勢更加衰頹了,東漢的局面,猶如百年老樹之上新發一枝,雖尚能光鮮一段,但終不能長久。東漢一代,無多少武力可供表彰,甚至於因為一個西羌不能平定,西北六郡,長期受擾亂。等到東漢平定了西羌,漢祚也就差不多到了盡頭。
東漢的衰敗,種因於中央武裝的衰弱。東漢開國之初,國家實行募兵制,正規軍只留有中央軍,極其少量的地方部隊,實際上只擔負維護地方治安的任務。這種局面,注定了私人武裝的擴大以及應對大規模農民起義時的束手無策。募兵制導致了國家的積弱,在偌大的帝國之內,無可戰之兵,亦無勇敢之將,局面如一團死水。昔日西漢,尚能征發大規模的漢族軍隊攻擊匈奴,等到竇憲與匈奴作戰之時,一半以上的軍隊都是羌、南匈奴的外族部隊,這是國家軍事力量衰弱的表徵,根源還在於徵兵制被轉變了。黃巾起來,中央無力鎮壓農民軍,只能求助於地方自組團練武裝,導致地方做大,中央失控。
三國局面的締造,首先是中央勢力在農民軍的攻擊下被徹底擊潰,進而地方軍閥勢力首先向中央發難,比如董卓,一個西北的軍閥,憑借西羌兵的力量,竟敢於擅自廢立,干冒天下之大不諱的事情。即便王莽幹起來,廢立之舉,也小心翼翼。軍閥力量的強大,再進一步就是漢帝國整體建制的破壞,郡守紛紛脫離中央,或者自成武力集團,通過鎮壓黃巾與反對董卓的戰爭中起來的新軍閥又進一步兼併各地弱勢郡縣集團的實力。最終,形成了三股較為強大且能暫時制衡的軍事集團,這就是三國。其時,漢獻帝成了曹操玩弄於股掌的傀儡。
三國之後,是長城以外的勢力與長城以內的勢力爭鬥的時期,幾乎一直延續了將近1500年,直到英國人發動鴉片戰爭,才改變了中國內量的對比。
外族勢力的興起,在西漢之前,史料記載得不多。似乎也並不是特別的嚴重,春秋戰國的記載中,中原諸侯國是在開僵拓土的過程中。燕國與烏桓之間的戰爭,大約都是前者的勝場比較多。但如果說不嚴重,也不可靠,春秋諸國聯繫在一起的口號就是「尊王攘夷」。中華民族的最初起源,大約就是黃河東折處的夏王朝,這之後商人是東面來的,而周人是西面來,周人的文化大約比商人要低一些,但也總算是進步的民族。周領導一些小的諸侯國或者部落滅掉了商人。商人向東遷徙,於是先進的文化也跟著向東遷徙。同樣,先進文化的國家,過於注重文德教育,也在軍事上衰弱了。
春秋戰國時代,秦國迅速崛起,商鞅變法的一個特色是注重軍隊的國家化以及普遍徵兵制,這使得秦國成為「虎狼之國」,秦軍一次調發能達到六十萬,以當時秦國總人口計算,秦軍幾乎一次全部征發全國可戰男子,這在後來的大一統王朝,國家的軍事力量從來沒有達到過。而秦國面對的主要軍事強國,趙國與楚國,某種程度上也是全民皆兵。長平之戰,趙國男子為之一空。即便以二戰調用作戰部隊的軍事規模來看,長平之戰一百萬總兵力的大會戰都是大戰役。而當時六國的總人口,亦不過二千萬。
強大的秦國憑借巨大的軍事潛力征服了六國,尤其是代表文化的東方國家,幾乎沒有任何抵抗就投降了。但在反秦的戰爭中,確輸給了楚軍。項羽一次坑殺秦軍俘虜二十萬人,這可以算是古典戰爭史上,國家軍隊最後一次出場。這之後,徵兵制轉化為募兵制,國家的軍隊,變成了私人的軍隊或者僱傭軍。偉大的唐帝國,在經歷了一次僱傭軍的叛亂之後,就徹底衰弱了,而且平定安史之亂,仍舊是唐朝的鮮卑僱傭軍。可見國力之衰弱。
兵弱,則國弱,國弱,則民族之運衰。漢唐之下,漢民族何曾在軍事上幾時有大展雄風之時?滿洲人口不滿六十萬,尚能吞併人口百倍之明朝,可見國運、民運之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