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賦一曲琅琊久別離
---------
投稿網友:Simbelmynes
點評作品:《琅琊榜》
評價星級:★★★★★
(寫在前面:
已經有太多人分析過本劇著裝用具如何考究,情感波折如何動人,主旨立意如何高遠。我不擅長考據追溯,也不習慣寫劇評影評,但是琅琊榜對我實在太特別,不忍心讓它只停留在腦海裡,所以略述筆墨,記錄自己的心情)
【朱牆宮深,權謀智鬥,負手算盡天下事,當飲一樽酒】
插曲一:
「江湖朝野間,風雨久未歇,我獨立長階,一夜星月。」
——五色石南葉《賦琅琊》
金陵,王都。十二年不見,這裡依舊是遍地朱紫、冠蓋滿城的盛況,當政者渾渾噩噩,弄權者熙熙攘攘,懷舊者滿腹不甘,有志者無能為力。
他素顏白衣,悄然入城,卻不知多少人的命運因此而改變。
琅琊榜首,江左梅郎,得之可得天下。梅長蘇擁裘圍爐,言笑晏晏,翻著一個個牌子,似是毫不在意那些可利用算計之人的生死悲歡:太子、譽王、寧國侯、慶國公、六部尚書、新老朝臣,無不在他的掌控之中。
背後呢?這真的是一個冷心冷性,無情無心之人嗎?
是他在最熱鬧溫馨的時刻,殘忍地揭開景睿身世背後的複雜真相,刺穿謝卓兩家的和諧局面,一夜混戰後謝綺難產身亡。也是他,提前備下護心丹讓景睿服下,拖著病體在長亭送別,安排人護送景睿南下,只願這個善良的孩子可以少受一些苦。
是他精心謀劃,步步設計,將譽王置於絕境,引兵造反,終於身死名裂。也是他,設法保住譽王妃與遺腹子(按電視劇設定),為自己的這位表兄弟留下一絲血脈。
是他一次次不解風情,故意無視宮羽的心意,但其實所想的不過是「若從不給希望、便也不會過於失望」。
一個人的心會越來越硬,你知道嗎?
他知道,可是他不得不這麼做。
「既然我活了下來,便不會白白地活著。」赤焰忠魂,七萬男兒,天地為墓,所有的冤屈和遺願,都擔在一人肩上,只能如此。
【青磚黛瓦,故景如舊,這風雨一路,他只影獨走】
插曲二:
「思君不見倍思君,別離難忍忍別離。蠟炬已殘淚難干,江山未老紅顏舊。」
——劉濤《紅顏舊》
在所有故人當中,除了蒙大統領是被提前告知,衛錚黎綱甄平是始終追隨,唯有霓凰郡主是最早認出梅長蘇即為林殊的人。
或許是因為她口中「女人的感覺」,或許是對昔年故人的執念,或許是梅長蘇本就沒有打算一直相瞞,但終歸他回來了,她的林殊哥哥回來了。
明如霓霞、烈如鳳凰,她是執掌十萬鐵騎的一方諸侯。數十年來,郡主始終是幼弟同袍、南境軍民、甚至朝廷帝王的依靠,上陣殺敵,威震三軍,她義不容辭,從不低頭,是人人口中豪闊宏量、霽月光風的巾幗英雄。
可是人總有疲累的時候,拋卻將領身份,卸下冰冷鎧甲,誰能給她一個擁抱、一份倚靠?
唯有這個人。
不管是當年驕傲張揚、性情飛揚的赤焰少帥,還是如今低眉淺笑、語聲淡淡的白衣卿相,只要他還在,霓凰就可以安然地微笑,縱情去流淚,無所顧忌地信任依賴,閉上眼,重新變成那個無憂無慮、恣意嬌憨的小女孩。
對梅長蘇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對外,他需要縱橫捭闔,殺伐決斷,巧妙算計,是江左盟和景琰的堅定支柱;對內,他需要休養身體,平定心氣,自我調整,以防在洗雪祁王、林氏和赤焰軍七萬忠魂的污名之前病體難支、不慎垮下。
需要他來領導指揮、安撫守護的事與人有太多,但在霓凰面前,他終於能夠暫時休息,不用那麼強大。他可以哭泣流淚,與她同擔太奶奶離去的悲傷,可以摘掉梅長蘇的鎮靜偽裝,袒露那屬於林殊的、難得脆弱的真實情緒。
電視劇改編刪除了原著中霓凰與聶鐸的情感支線,雖然可能少了作者原想表達的人性之複雜、世事之無常,但更便於觀眾的欣賞與理解。個人很喜歡兩處細節,其一是梅長蘇托夏冬在自己身後照顧郡主時所說的「雖然我對霓凰的心,從來都沒有變過,可是這輩子,我沒有辦法再和她廝守了」,其二是結尾蘇凰兩人的約定:
——都說緣許三生,希望來世我們都可以生在平常人家,可以平淡安穩地攜手終老。
——兄長此諾,來世也一定要記得。
——此生一諾,來世必踐。
很高興能看到蘇哥哥說他始終對霓凰的心意未變,說他希望兩人下一世能夠攜手。雖然全劇中兩人的稱呼始終是「兄長」與「吾妹」,也有不少人認為二者之間不是愛情,而是親情或友情,但姑且讓我相信其中一定還保留著一些屬於少年時代的單純的喜歡和眷戀吧。
梅長蘇是從地獄歸來的人,需要背負的東西太多,本可能會冷心冷血,但幸而還保留著赤誠之心。兄弟情、戰友情固然難得,可對霓凰的那一份珍惜和疼愛,亦無法被輕易取代。在歷經滄桑後還擁有能夠喜歡一個人的勇氣和力量,哪怕最終無法相守,這種喜歡所帶來的溫暖和安寧,也足夠撫慰餘生了。
此去經年,他依然是她的林殊哥哥,她仍舊是他疼愛珍惜的小姑娘。
【誰記昔年,策馬風流,十載倏忽過,幾回魂夢舊遊】
插曲三:
「關山橫槊,誰可補天,碧血長槍,昨日少年。」
——胡歌《風起時》
我時常想,如果有一天,景睿、豫津、言侯、蒞陽長公主,這些故人得知真相,知道那位面色蒼白、算無遺策的蘇先生就是當年雪夜薄甲、逐敵千里的少年將軍時,該是怎樣的心情?
是會驚訝故人變化如此之大?還是感歎天命難算、造化無常?
是會感激仍有機會重見小殊?還是悔恨沒能早些認出他、多去親近照拂?
可就算知道了,又能怎麼樣呢?
就算知道了梅長蘇就是林殊,也只能默默看著他殫精竭慮地謀劃,消耗自己的生命,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拖著病體走上戰場,奔赴北境,卻找不出更好的理由來勸阻,難道不是嗎?
所以梅長蘇才會說,就讓當年的林殊保持大家記憶中的樣子,不也很好嗎?
沒有爾虞我詐、殺伐權謀,也沒有病體支離、年壽難永,林殊仍舊是那銀袍長槍、呼嘯往來,從不知寒冬雪意為何物的熱血男兒,是喜則雀躍、怒則如虎,從不會隱藏絲毫情感的赤焰少帥,是驕傲張揚、熱烈真實的金陵城最明亮耀眼的少年。
縱天不假年,林殊仍舊代表了一代人的嚮往和心念,是抹不去的明亮光芒,忘不掉的美好回憶。
不論人和事,很多時候,與其被渾渾噩噩的生活消磨最初的熱情,不如定格在時光中,經年不衰。
與其讓眾人知道後感歎,倒不如守著這個秘密,把僅有不多的昔年美好留在故人心中。
【戰骨碎盡,風骨同守,此去踏關山千重,將前塵揮袖】
插曲四:
「橫長槍換卻離愁,傾餘生風骨同守,此血仍殷,此身豪情仍未收。」
——慕寒/五哥/小千/kenzong《赤血長殷》
最後的最後,梅長蘇還是走了。
他沒能拿回林殊的身份,卻毅然地扛起了屬於林殊的責任。
這是最好的結局了。
我們曾多麼希望蘇哥哥能珍重自己的身體,遠離廟堂,與藺晨飛流寄情山水,修身養性,或許無法扭轉年壽難永的命運,還好歹可以放下負擔,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裡自由暢快,無拘無束。
又或者,我們想像著他其實在北境之戰後活了下來,治好了舊疾,隱瞞眾人,避居琅琊閣,袖手天下事。因為這樣可以避過景琰求他留在朝堂的一番心意,可以讓霓凰放下顧慮與聶鐸成婚(按原著設定),重新尋得幸福,可以真正與前塵往事揮手告別。
可是,就算梅長蘇活下來,他真的能夠心安理得地不問世事,逍遙度日嗎?
不過是那句「林殊雖死,屬於林殊的責任不能死」。
哪怕他不在,也會有人上陣殺敵,保家衛國,但梅長蘇卻不會容許自己置身事外。
景琰是他最好的朋友,是他付出全部心血助其登基的人,大梁是生他養他的地方,是林氏一族珍重捍衛的故土家國。但凡一日在世,梅長蘇仍會不可避免地惦記、關心著朝政時局,仍會忍不住地為景琰默默謀劃。長此以往,他還是在不斷地消耗著自己的健康與生命,終有一日還是有可能撒手而去,留下親朋戰友為其神傷。
既然如此,倒不如一鼓作氣,重返戰場,用三個月的時間重築北境防線,為大梁和景琰再做最後一件事。已經做了十三年的梅長蘇了,用三個月,換得一次做回林殊的機會,重溫那束髮從軍、挾劍驚風的崢嶸歲月,他又怎麼會拒絕?
到來時素顏白衣,機詭滿腹,離去時遙望狼煙,躍馬揚鞭。所幸還能守住一份赤子之心,直到命途終結的最後一刻。
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了。不會更好了。
2015.10.16週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