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外國使節離席抗議 周總理稱讓他們吃飽了再走
1971年4月,周總理會見美國乒乓球代表團全體成員。總理握手時,總是目光炯炯,注視對方,使人感到他的外交魅力
2007年1月8日是周恩來總理逝世31週年紀念日。周總理在世時,對外交工作幾乎事必躬親。他對禮賓工作要求很嚴、很細,但也十分體諒、愛護禮賓司的工作人員。
1976年1月8日,敬愛的周總理與世長辭,舉國悲慟。9日是星期天,近午時分,我在禮賓司的同事吳德廣同志專程趕到我家裡,通知我即刻前往北京醫院向總理遺體告別。我們飯也顧不上吃,就怕耽誤與總理見上最後一面的機會。轉眼31年過去了,但我與周總理之間的故事卻無法忘懷。
「同我一樣,鄉音未改」
1965年底我從使館回國,被分配到外交部禮賓司工作,使我有更多的機會在周總理的身邊工作。我雖在北京生活多年,但國語始終講不地道,尤其是「二」字,老是發音不好。一些同事也常就此拿我開玩笑。
1966年春的一個傍晚,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一位外國新任駐華大使。會見前,總理問起這位大使何時抵京。我的回答帶有濃重的蘇北腔,特別是回答中有一個「二」字,更加露了餡。總理一聽就說,「同我一樣,鄉音未改」。我一方面感到總理的話非常親切,同時也感到總理是婉轉地批評我,讓我講好國語。此後,我就加緊練國語,雖然遠不夠標準,但確有不少長進。
「讓他們吃飽了再走」
上世紀60年代,中蘇論戰開始以後,雙方在各自舉行的國宴上發表的正式講話中常有批評對方的言論。我曾多次見到蘇聯和一些東歐國家使節離席以示抗議的情景。當時,中方習慣做法是把講話安排在上熱菜以前。總理注意到,每當有「離席事件」發生,這些使節離席時幾乎是餓著肚子走的,就指示禮賓司,以後講話放在上第三道熱菜之後,「讓他們吃飽了再走」。雖然中蘇論戰早已成為歷史,但我們從這一事例中體會到總理在禮賓工作中的細緻入微之處。
周總理的外交風度為世人稱頌。眾所周知,在對外工作中,交際禮節起著潤滑和媒介的作用。筆者曾多次有幸在現場為總理介紹會見的外賓,親眼目睹總理與外賓握手的場面。總理對每一次握手都是那麼認真,絕不敷衍了事。無論是對外國領導人還是對身份較低的外賓,總理握手時,總是目光炯炯,注視對方,使人感到他的外交魅力。
有一次我看到,總理發現一位身份相當高的領導同志在送別外賓時,不等飛機滑動就匆匆離開。總理很生氣,隨即讓人把這位領導叫回,當眾給予嚴厲批評。還有一次,總理在機場為非洲某國家元首送行,外賓登機後,突然狂風大作,雷雨交加,專機無法起飛,只好滯留在停機坪上。我看到總理不顧身邊工作人員的勸告,堅持佇立在風雨中頻頻向外賓揮手致意。透過飛機的舷窗,可以看到對方一再示意請總理回去,但他一直等到專機滑向跑道。
講話多次被掌聲打斷
最後一次,也是最激動人心的一次,我見到周總理是在1974年的國慶招待會上。9月30日傍晚,我作為一名現場工作人員早早來到人民大會堂宴會廳。人們翹首以待,期盼久病的周總理能夠痊癒,出席主持當晚國慶25週年招待會。
軍樂團奏響迎賓曲時,人們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宴會廳的入口。當周總理的身影出現的時候,全場立刻掌聲雷動。掌聲之熱烈是我這個「老禮賓」從未見到過的。總理的講話多次被掌聲打斷。當總理以他病弱的身軀發出中國人民一定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最強音的時候,全場再次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這是多麼激動人心的時刻。直到今天,每當我回想起這次招待會,總理那熟悉的聲音和那經久不息的掌聲,總在我的耳邊迴響……(江康:外交部禮賓司前司長,原駐布隆迪和多哥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