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正面形象的錦衣衛:土木堡之變護駕功臣袁彬
袁彬(1401—1488),字文質,新昌縣義鈞(今宜豐縣澄塘鎮秀溪村)人。明代著名錦衣衛鄉首領,中國歷史上最具正面形象的錦衣衛。
袁彬出生近侍家庭,自幼聰穎,能詩善文。其父袁忠,建文四年(1402)被選為錦衣衛校尉,在宮中近40年,一直當皇帝的近侍。正統四年(1439)袁忠辭疾家居,以39歲之子袁彬代其校衛職。錦衣衛是護衛皇宮的新軍,具有監管邢獄、巡查緝捕的權利。校衛則是一般的衛士。元彬雖地位卑微,然因在「土木堡之變」護駕北征,成為捍衛國格、護駕有功的英雄。
明正統十年(1449)七月,北方的瓦刺部首領也先分兵四路,大舉南犯。此時,正值宦官王振掌權,英宗朱祁鎮名存實亡,面對瓦刺的進攻,王振不與諸大臣商議,擅自調動50萬軍挾持英宗親征。明軍至大同後,王振風聞也先兵力強大,沒等交鋒,便嚇得收兵回京。八月,明軍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東南),瓦刺追兵殺到,明軍陣腳大亂,王振被殺,英宗被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也先擁帝北上,英宗的眾多侍從拋下英宗不顧,倉皇逃命去了,唯有袁彬跟隨英宗寸步不離,吃飯穿衣、行走睡覺,與瓦刺首領交涉等一切事務,全由袁彬承擔。他對英宗的照料無微不至。英宗被擄後,住的是破舊不堪的蒙古包,每到夜晚,北風刺骨,英宗難以入睡,袁彬便解開衣服將英宗凍僵的腳裹入懷中取暖,每逢隨軍轉移車馬不能行,他便背著英宗而行;當英宗仰頭南天,長吁短歎時,他便反覆開導,堅定英宗回國的信心。英宗對袁彬的依賴也到了片刻難離的地步。有一次,袁彬感冒發燒不省人事,英宗急的不知所措,趴在他的背上大哭。不料經英宗這麼一壓,袁斌出了身大汗,感冒竟不治而愈。
英宗被擄時期,袁彬不但在生活上百般照護他,在政治上也千方百計免遭外族人的玷污。有一天,也先派人到英宗處提親,欲將他的妹妹許配給英宗,以「美人計」達到逼降的目的。袁彬苦心規勸英宗要顧全中國大局,辭掉這門親事。英宗聽從了袁彬的話而辭親。後來,也先又選了六名美女去服侍英宗,袁彬又教英宗回復說:「待朕歸國娶妹時,再將六女納為媵從(隨嫁的臣僕),也算不負令妹了。「以後,也先又多次按照漢奸喜寧的策划行事均失敗。喜寧深知,英宗之所以能夠一次又一次對付也先逼降之計,是袁彬為英宗出的謀策,於是極力唆使也先殺掉袁彬。一天深夜,也先、喜寧把袁彬五花大綁,拖到野外,要將他五馬分屍處死。袁彬臨刑前,怒斥喜寧,潑口大罵,喜寧令人趕緊行刑。在這緊要關頭,英宗趕到,他置皇上尊嚴而不顧,哭求也先,將袁彬救下。事後,袁彬對英宗說:「喜寧經常挑撥也先,犯我中國,製造邊事,只有除去此人,回歸才有希望。」英宗點頭稱是,即令袁彬想好計策,密書兩封,遣另一侍衛帶回給朝廷兵部尚書于謙。按照信中的計策,于謙將喜寧處死。也先失去喜寧又遭大明的齊心抵抗,英宗在袁彬策謀下一時難以降服,於是在景泰元年(1450)8月,將英宗送返中國,袁彬等人也一同回國。袁彬護駕北征,深的史家的讚賞,家鄉人民也為他建了一座「保駕樓」(遺址在今新昌二小後),以紀念他的護駕大功。袁彬將這次護駕的始末寫成了《北征事跡》一書,收入《四庫全書》中。
景泰八年(1475)正月,景泰帝病危,袁彬輔佐英宗復辟,改國號為天順。袁彬從錦衣衛試百戶,升為都指揮使(錦衣衛最高長官)。歷史上的錦衣衛,名聲很不好,而袁彬卻是錦衣衛中難得的忠義正直之士。在任錦衣衛都指揮使的十二年中,恬淡寡慾、剛正不阿,改錦衣衛統帥招權納賄、欺罔官民的形象。
明弘治元年(1488),袁彬逝世。朝廷賜其光祿大夫上柱國左軍都督,母、妻都誥封為一品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