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迅速發家的法寶:把握乾隆帝心裡的拍馬屁
被和珅舉薦前去台灣起兵鎮壓的常青部隊屢屢受挫,常青無奈,只得向朝廷如實匯報。乾隆讀罷公文,心中不禁有些擔憂起來,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平定起義,讓?下復歸太平。和珅靜靜地站在一旁,看到乾隆憂心忡忡的表情,就不等乾隆問話,便走上前說:「皇上,依奴才之見,林爽文之徒不過是一個尋常的販夫走卒,能有多大的本領,一定是孤注一擲,想拼幾個人與他陪葬,朝廷大兵一到,他焉有不敗之理,皇上不必過於憂慮了。」乾隆雖然明白和珅所言只不過是寬慰自己的話,可聽起來還是感覺舒暢了很多。和珅繼續說道:「常青所為也有失體統,林爽文小小的叛匪,不值一提,他怎麼能鬧得鄰近諸省都人心惶惶呢?怎麼能派兩路提督去懲治這伙小小的匪賊呢,都是奴才平素教導不夠,他才如此小題大作,草木皆兵,?還有一點總督的氣度?」官兵「剿匪」屢戰屢敗,常青即使派去了兩路提督,仍然是毫無戰果,這才鬧得鄰近諸省人心浮動、惶惶不安,可這樣的事實到了和珅口中,竟全是因為常青個人氣度不夠,小題大作了,一句話就把前方的困境化於無形之中。乾隆聽了,心也稍稍放寬了一些,打消了要繼續派兵增援的念頭,命常青率現有軍隊奮力殺敵。
不久以後,前方的戰報依然不容樂觀。乾隆在早朝之時,向群臣詢問良策,表示要御駕親征。和珅一聽驚出了一身冷汗,他何嘗不知台灣戰局的實情,林爽文之徒雖然人數不眾,但驍勇善戰,拚死一搏,再加上佔有地?的優勢,與大陸渡海前往的官兵巧妙周旋,一直立於不敗之地。乾隆親征無異於表明朝廷竟奈何他們不得,全國人心必然更加不安,後果不堪設想。然而勸阻乾隆卻不能把實情直說,的確有些為難。和珅要找出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阻止乾隆親征。於是,他走出朝臣的隊列,上前幾步說:「萬歲爺,此事萬不可出此下策,依奴才愚見,台灣戰事不佳有其深刻的原因,皇上治國,中正仁和,輕徭薄賦,愛民如子,料想台灣的百姓未曾被及聖因,這才心思造反,責任在於地方官員沒能將萬歲爺的仁愛之心思歸。前方戰事,除繼續用兵外,奴才以為,還可頒佈告示,攻心?上,分化賊匪與普通百姓,從內部攻破。」和珅在朝廷上侃侃而談,一番話,既稱頌了乾隆的仁政,又指出了破敵的方略,言明破敵的容易,殺雞焉用牛刀,御駕親征自是不需要的了。乾隆被和珅說得飄飄然,也覺得自己有些過慮,遂打消了親征的念頭。
和珅的巧言善辯,在乾隆退位之時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八十五歲的乾隆御宇六十年整,準備讓出皇位,歸政太子,先把消息告知了和珅。和珅本意極不願乾隆退位,因為新帝即位,他的前途就不可預料了。萬一新帝不信任自己,自己的萬貫家財、權傾朝野豈不是要付諸東流,可是這樣的話如何也說不出口?和珅忙上書一本,奏道:「吾皇萬歲,內禪大禮,合乎仁義,昭乎日月,前史之中雖多有所聞,然未見有多少榮譽,惟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方算是千古盛典,但考究堯傳舜之時,幾在位七十三載,帝舜三十征庸,三十在位,又三十餘載。與此一二十載之後,再傳位太子,也不為遲,況且四海之內,視萬歲如父母,人心齊仰,如日昭昭,皇上御宇一日,四海即仁被一日,百姓感恩一日,奴才等近沐恩慈,尤願皇上永護。」
這一番話說得甚是圓滿,他先說做太上皇也並無多少榮耀,這一定程度上擊中了乾隆的弱點。乾隆準備禪位,一部分原因是為了讓自?的一生功德圓滿,以禪讓結束統治、完成仁君的形象。然而,和珅此話不能不讓乾隆想起歷史上的幾位太上皇的經歷,唐「玄武門之變」,唐太祖李淵不得不傳位李世民;誅殺韋後之後,唐睿宗不得不傳位唐玄宗;唐肅宗在靈武即位後,遠在蜀地的玄宗又不得不做太上皇,被剝奪了實權;到了宋朝,金兵南下,宋徽宗不得已才傳位於太子。諸如此類,沒有一個人的禪位能夠名揚青史,光被後世。和珅說這些,是希望乾隆以此為鑒知難而退,但說得又毫不刺耳,讓人聽來還覺得想得周到。然後,和珅以堯舜為例,力勸乾隆,乾隆後期以仁君自居,最喜歡別人把他比做?舜,和珅說堯舜在位的時間都遠遠超過了六十年,乾隆又何必拘泥於六十年之限呢?最後,又重重地拍了一個馬屁說不僅是自己希望皇上不要退位,繼續執政,天下的百姓也都深感聖恩,擁戴皇上,乾隆繼續在位是順乎天意、合乎民心之舉,定會四海昇平,寰宇安定。
和珅的話滿足了乾隆的虛榮心,又委婉地道出了自己的目的,可謂是一篇滴水不漏的好文章。
在古代朝堂之上,「馬屁」的拍與被拍都是人性的需要,因此,拍馬屁也要拍得有藝術。和珅就特別講求同皇帝說話的方式。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然而,?便如此,還是沒有多少人樂意聽到逆耳的話語,尤其是像乾隆這樣的一國之君,心高氣傲,整日圍在身邊的都是歌功頌德的臣子,思量再三,總是能將話說得委婉動聽。一句違逆聖意的話,聽起來會顯得愈發刺耳。和珅於此更是格外小心,出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