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著名成語典故大全 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 陽光歷史

 

A-A+

漢中著名成語典故大全 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2015年12月30日 成語典故 暫無評論 閱讀 337 次

  漢中有2300年文明史。劉邦、韓信曾在這裡建功立業,創造了輝煌的漢代文化;諸葛亮8年征戰,六出祁山,最後長眠於定軍山下;李白、杜甫、蘇軾、陸遊,也曾在這裡留下壯麗詩篇。自古至今,褒姒、張騫、蔡倫、李固、劉邦、漢中王、漢朝、漢人、漢字、漢子……還有張良、韓信、曹操、劉備、諸葛亮……多與漢中有關,據說漢人的稱呼就緣於漢中,先有漢中,再有漢中王、漢朝、最後才有漢人、漢族、漢文化的精髓。。漢中自古是帝王建基興業之地,更是三國魏、蜀相爭的軍事要衝。尤其在兩漢三國時期,張騫、劉邦以及諸葛亮等歷史名人在這裡演繹了許多永載史冊的動人成語典故。

  1.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

  秦王朝「二世而亡」之後,中國發生了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楚漢相爭」。寶雞作為歷來的「兵家必爭之地」,上演了一幕名傳千古的戰爭活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由此揭開了「楚漢相爭」的序幕。

  項羽和劉邦曾在反秦戰爭中約定,先攻入咸陽者為王。公元前207年,劉邦先人咸陽,但懾於項羽人多勢眾,只好封存秦的府庫,退出咸陽,駐兵灞上。項羽入咸陽後,放火燒掉阿房宮,自封「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又分別封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為雍王、塞王、翟王,稱為三秦,統治關中,以御劉邦人秦。劉邦人漢中時,採用著名謀士張良的建議,燒燬了棧道。

  「棧道」是從關中翻越秦嶺,南通漢中、巴蜀的古代交通要道,由秦嶺古道、褒斜道、連雲棧道組成。全長250公里,架於懸崖絕壁和泥沼之地。「陳倉」是寶雞的古名,這裡特指渭河北岸的陳倉古渡口。棧道在關中的出口斜谷關距陳倉古渡相距約70公里。

  公元前206年,劉邦手下的大將軍韓信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策開始軍事行動,韓信先派樊噲、周勃率兵一萬佯修已被劉邦進漢中時燒燬的棧道,擺出要從褒斜道出兵的架勢,章邯聞訊立即加強斜谷防禦。韓信卻率大軍西出勉縣轉折北上,順陳倉小道入秦川,渡渭河於陳倉古渡口,倒攻大散關。章邯急忙率軍趕到陳倉城,與韓信激戰。此時,明修棧道的樊噲、周勃也出斜谷,與韓信會師。章邯兵敗自殺,司馬欣、董翳先後投降,劉邦遂定三秦。從此,關中成了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的基地。

  如今,寶雞東十里處的陳倉峪,傳說為韓信渡渭河後的藏兵之處。附近有韓信「馬刨泉」和「點將台」遺跡。這一帶出土的秦漢兵器甚多。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作為聲東擊西的典型戰例,後世的軍事統帥屢屢傚法。如海灣戰爭中的「沙漠盾牌行動」,就是用海面的假登陸掩蓋了沙漠中的真迂迴,而美軍統帥也毫不掩飾地說,他們使用的是中國的戰術。

  2.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

  這則成語典故,也可以簡說成「成敗蕭何」。它講的是蕭何與韓信的故事。

  據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少讀兵書,好帶刀劍,然而貧窮不能自養,曾以乞討為生,也曾受過胯下之辱。當項梁響應陳勝、吳廣起義渡過淮河的時候,韓信便投奔了項梁。項梁戰死,韓信又歸項羽領導,也僅為「郎中」小官而已。當時他屢屢進策,項羽都沒有採納。

  西漢元年,漢王劉邦率部隊入漢中,韓信棄楚歸漢。本想出人頭地,但歸漢以後也僅為「連敖」這種有職無權的小官。後來韓信又因與十三人犯法被判斬首。非常幸運的是,在行刑時,被滕公夏侯嬰保釋。經滕公推薦,劉邦讓韓信當管理糧草的軍官,這樣便有了接觸總後勤官蕭何的機會。蕭何聽韓信談兵,頭頭是道,極為讚賞。到了漢中首府南鄭,韓信見自己仍然未得提拔,便不辭而別。蕭何聞訊,連夜追趕,這便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

  由於蕭何極力推薦,漢王劉邦拜韓信為大將。此後三年,韓信發揮他的軍事指揮才能,協助劉邦,戰勝項羽,取得楚漢相爭的勝利。因此,韓信被加封為齊王、楚王。後來又有人告發韓信要謀反,就把他降為淮陰侯。

  漢高帝十一年,劉邦還在前線討伐陳希,有人密告韓信與陳希通謀,要殺呂後和太子。隨後,呂後與蕭何相謀,由蕭何出面對韓信說,陳希已被擊敗,讓韓信立即入朝相賀。韓信相信蕭何,便入了宮。呂後就命令武士把韓信捆綁起來,不經審訊,就斬首了。

  韓信受蕭何推薦而拜為大將,又因蕭何設計而掉了腦袋。人們哀歎韓信之死,並且偏重於外部因素,所以就用「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加以總結。一「成」一「敗」繫於一人,看起來扯平了,其實,功過、是非、利害、得失,誰又算得清?況且,韓信的「成」與「敗」,根本原因還是主觀因素,個人行為。

  江蘇省沛縣漢城裡,漢初三傑的塑像同立於劉邦像旁邊。張良,智者,功成身退,因而保全了生命;蕭何,忠厚,功高馴良,於是終老天年;韓信,雄傑,失職殃殃,這才招致大禍。

  3.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源自漢中城固"升仙村"升仙村,伴隨它有一段古老傳說:東漢王莽二年,山口村有一位名叫唐公,既學道又酷愛柑桔。他所務桔園,繞河之水,沐山神風,質量上乘。秋高氣爽,滿園星辰,常有神仙路過,討要品嚐。一天早晨,山口處萬道霞光,唐公方一家人連同他的房舍果園,冉冉飛昇上天,若干年後,尚聞雞鳴九宵,犬吠雲中,為了紀念這一段美麗的傳說,山口處村莊便稱作「升仙村」。

  伴隨著改革開放,城固人民培育出了新的系列換代產品——升仙蜜桔。它處具有升仙村丹桔全部優點特點,還個兒碩大,薄皮無核,更兼樹型矮化,最高畝產可達萬斤。近年來發展沿秦嶺南麓八萬畝產業林帶,形成了秋風十里柑桔香的桔園秋色。值此金秋十月柑桔飄香之際,特推出桔鄉秋色一日遊。

  如今,寶雞東十里處的陳倉峪,傳說為韓信渡渭河後的藏兵之處。附近有韓信「馬刨泉」和「點將台」遺跡。這一帶出土的秦漢兵器甚多。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作為聲東擊西的典型戰例,後世的軍事統帥屢屢傚法。如海灣戰爭中的「沙漠盾牌行動」,就是用海面的假登陸掩蓋了沙漠中的真迂迴,而美軍統帥也毫不掩飾地說,他們使用的是中國的戰術。

  2.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

  這則成語典故,也可以簡說成「成敗蕭何」。它講的是蕭何與韓信的故事。

  據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少讀兵書,好帶刀劍,然而貧窮不能自養,曾以乞討為生,也曾受過胯下之辱。當項梁響應陳勝、吳廣起義渡過淮河的時候,韓信便投奔了項梁。項梁戰死,韓信又歸項羽領導,也僅為「郎中」小官而已。當時他屢屢進策,項羽都沒有採納。

  西漢元年,漢王劉邦率部隊入漢中,韓信棄楚歸漢。本想出人頭地,但歸漢以後也僅為「連敖」這種有職無權的小官。後來韓信又因與十三人犯法被判斬首。非常幸運的是,在行刑時,被滕公夏侯嬰保釋。經滕公推薦,劉邦讓韓信當管理糧草的軍官,這樣便有了接觸總後勤官蕭何的機會。蕭何聽韓信談兵,頭頭是道,極為讚賞。到了漢中首府南鄭,韓信見自己仍然未得提拔,便不辭而別。蕭何聞訊,連夜追趕,這便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

  由於蕭何極力推薦,漢王劉邦拜韓信為大將。此後三年,韓信發揮他的軍事指揮才能,協助劉邦,戰勝項羽,取得楚漢相爭的勝利。因此,韓信被加封為齊王、楚王。後來又有人告發韓信要謀反,就把他降為淮陰侯。

  漢高帝十一年,劉邦還在前線討伐陳希,有人密告韓信與陳希通謀,要殺呂後和太子。隨後,呂後與蕭何相謀,由蕭何出面對韓信說,陳希已被擊敗,讓韓信立即入朝相賀。韓信相信蕭何,便入了宮。呂後就命令武士把韓信捆綁起來,不經審訊,就斬首了。

  韓信受蕭何推薦而拜為大將,又因蕭何設計而掉了腦袋。人們哀歎韓信之死,並且偏重於外部因素,所以就用「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加以總結。一「成」一「敗」繫於一人,看起來扯平了,其實,功過、是非、利害、得失,誰又算得清?況且,韓信的「成」與「敗」,根本原因還是主觀因素,個人行為。

  江蘇省沛縣漢城裡,漢初三傑的塑像同立於劉邦像旁邊。張良,智者,功成身退,因而保全了生命;蕭何,忠厚,功高馴良,於是終老天年;韓信,雄傑,失職殃殃,這才招致大禍。

  3.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源自漢中城固"升仙村"升仙村,伴隨它有一段古老傳說:東漢王莽二年,山口村有一位名叫唐公,既學道又酷愛柑桔。他所務桔園,繞河之水,沐山神風,質量上乘。秋高氣爽,滿園星辰,常有神仙路過,討要品嚐。一天早晨,山口處萬道霞光,唐公方一家人連同他的房舍果園,冉冉飛昇上天,若干年後,尚聞雞鳴九宵,犬吠雲中,為了紀念這一段美麗的傳說,山口處村莊便稱作「升仙村」。

  伴隨著改革開放,城固人民培育出了新的系列換代產品——升仙蜜桔。它處具有升仙村丹桔全部優點特點,還個兒碩大,薄皮無核,更兼樹型矮化,最高畝產可達萬斤。近年來發展沿秦嶺南麓八萬畝產業林帶,形成了秋風十里柑桔香的桔園秋色。值此金秋十月柑桔飄香之際,特推出桔鄉秋色一日遊。

  4.「成竹在胸」

  典出洋縣北宋文學家、畫家文同喜歡詠竹、畫竹,以言志表其氣節。他所墨竹意趣天成,獨樹一幟,被畫壇稱作「湖州畫派」。文同主張,畫竹時必先有成竹在胸。「成竹在胸」這句成語典故出自漢中洋縣。

  北宋熙寧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在任三年期間為官勤政,體察民情,他看到茶農負擔過重,上書朝廷革除「榷茶法」中弊端,給茶農帶來實惠。同時,加築州治城坦,重視教育事業,受到百姓擁戴。文同善詩文書畫,尤擅長畫墨竹。畫竹的高超技藝來源於他長期對竹子的仔細觀察和寫生。當時,洋州篔簹谷(今洋縣紙坊鄉)生長著大片竹林,文同有《篔簹谷》詩贊曰:「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兩岸煙濛濛。尋幽直去行漸野,宛爾不似在塵中。」他還在此谷建一「披錦亭」,閒暇常去谷中探幽觀竹,吟詩作畫,有時還攜愛妻前往賞竹、植竹。長年累月,心胸中已烙下各種竹子的形態,積累無數畫稿。畫竹實踐中,他首創畫竹葉深墨為面,淡墨為背筆法,畫技日臻精益,所畫墨竹栩栩如生,瀟灑清秀,他主張畫竹要「成竹在胸」。後來畫竹者學他筆法的很多,被稱著「湖州竹派」。

  文同在漢中洋州曾給他表弟蘇軾贈《偃竹圖》一幅,喜歡畫竹的蘇軾十分珍愛。蘇在《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中寫道:「與可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振筆直遂,以追其所思……」同時代的文學家、畫家晁補之在《贈文潛甥楊克一學文與可畫竹求詩》中,也有「與可畫竹時,成竹已在胸」的詩句,這樣文同畫竹時「成竹在胸」就成為典故。「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本意是說畫家在畫竹子時,頭腦中要有一個具體生動的竹子形象,那麼就會得心應手,畫出的竹子就真切自然。後來這句成語已不拘泥於畫竹,泛指人們在遇到問題和處理問題時,頭腦中已有成熟的主張和辦法。

  5. 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

  大凡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們,都知曉楊修被曹操殺掉的前因後果。楊修才思敏捷,聰穎過人,舌辨之士,恃才放曠,得到曹操賞識器重,成為丞相曹操重臣。在發生了闊門、一盒酥、曹操夢中殺人、吳質等事件後,曹操對楊修心中已暗存芥蒂,暗暗戒備,到後來楊修暗中插手廢立太子之事,引起曹操極大不滿和嫉恨。曹操在漢中戰事中,以「雞肋」罪名誅殺楊修後厚葬,賞與許多物品,以示慰籍其親屬。楊修之死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寫得詳實生動,讓人看不出曹操謀殺楊修的蛛絲馬跡,而是秉公處置「雞肋事件」,按律斬了楊修,嚴肅軍紀,做得即天衣無縫,又除掉了心中一大隱患,解除了後顧之憂。

       楊修,做為封建時代的一名謀士,堪稱中國古代典型人物。其才華學識出眾超群,在揣磨、分析、判斷、預見丞相曹操心理活動方面,也是相當準確迅速敏捷的,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楊修也正是因為這種先期預見的準確,才為此丟了性命。楊修對曹操退兵前的矛盾猶豫心態,雖然了如執掌、洞悉見底,做為曹操屬下多年的幕僚,對曹操生性多疑、暴戾凶殘的性格,有足夠的瞭解。他誤認為曹操根本不會因此取其人頭,才敢在軍中袒露直言曹操會退兵,讓士兵們收拾行禮,準備班師回朝,這是典型的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範例。

  6.築壇拜將

  義指仰仗賢能。來源《漢書。高帝紀上》:「漢王齊戒設壇場,拜信(韓信)為大將軍,問以計策。」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計將安在?小生當築壇拜將。」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鬧陰司司馬貌斷獄》書中記載:一遇漢祖,築壇拜將,捧轂推輪,後封王爵以酬其功。

  7.偃旗息鼓

  《三國誌。蜀志。趙雲傳》中記載:在一次戰鬥中,蜀將黃忠殺死了曹將夏侯淵,並奪取了戰略要地。曹操非常惱火,把米倉移到漢水旁的北山腳下,親率20萬大軍向陽平關大舉進攻。黃忠、張著商議趁夜燒劫魏軍糧草。臨行前趙雲和他們約定了返回時間,過期不歸就帶兵出寨接應,正與曹操親自統率的部隊相遇。趙雲同曹軍廝殺起來,把曹軍打得丟盔棄甲,救回了黃忠和張著。

  曹操沒有善罷甘休,指揮大隊人馬追殺趙雲,直撲蜀營。趙雲的副將張翼見趙雲已退回本寨,後面追兵來勢兇猛,便要關閉寨門拒守。趙雲下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準備放曹軍進來;一面又命令弓弩手埋伏在寨內外,然後自己單槍匹馬站在門口等候敵人。

  生性多疑的曹操追到寨門口,心想,寨門大開,必有伏兵,即匆忙下令撤退。就在曹操調頭後退的時候,蜀軍營裡金鼓齊鳴,殺聲震天,飛箭如雨般向曹軍射擊。曹軍驚慌失措,奪路逃命,自相踐踏。趙雲趁勢奪了曹軍的糧草,殺死了曹軍大批兵馬,得勝回營。

  後來,人們常用「偃旗息鼓」來比喻休戰、無聲無息或停止行動。

  5. 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

  大凡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們,都知曉楊修被曹操殺掉的前因後果。楊修才思敏捷,聰穎過人,舌辨之士,恃才放曠,得到曹操賞識器重,成為丞相曹操重臣。在發生了闊門、一盒酥、曹操夢中殺人、吳質等事件後,曹操對楊修心中已暗存芥蒂,暗暗戒備,到後來楊修暗中插手廢立太子之事,引起曹操極大不滿和嫉恨。曹操在漢中戰事中,以「雞肋」罪名誅殺楊修後厚葬,賞與許多物品,以示慰籍其親屬。楊修之死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寫得詳實生動,讓人看不出曹操謀殺楊修的蛛絲馬跡,而是秉公處置「雞肋事件」,按律斬了楊修,嚴肅軍紀,做得即天衣無縫,又除掉了心中一大隱患,解除了後顧之憂。

       楊修,做為封建時代的一名謀士,堪稱中國古代典型人物。其才華學識出眾超群,在揣磨、分析、判斷、預見丞相曹操心理活動方面,也是相當準確迅速敏捷的,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楊修也正是因為這種先期預見的準確,才為此丟了性命。楊修對曹操退兵前的矛盾猶豫心態,雖然了如執掌、洞悉見底,做為曹操屬下多年的幕僚,對曹操生性多疑、暴戾凶殘的性格,有足夠的瞭解。他誤認為曹操根本不會因此取其人頭,才敢在軍中袒露直言曹操會退兵,讓士兵們收拾行禮,準備班師回朝,這是典型的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範例。

  6.築壇拜將

  義指仰仗賢能。來源《漢書。高帝紀上》:「漢王齊戒設壇場,拜信(韓信)為大將軍,問以計策。」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計將安在?小生當築壇拜將。」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鬧陰司司馬貌斷獄》書中記載:一遇漢祖,築壇拜將,捧轂推輪,後封王爵以酬其功。

  7.偃旗息鼓

  《三國誌。蜀志。趙雲傳》中記載:在一次戰鬥中,蜀將黃忠殺死了曹將夏侯淵,並奪取了戰略要地。曹操非常惱火,把米倉移到漢水旁的北山腳下,親率20萬大軍向陽平關大舉進攻。黃忠、張著商議趁夜燒劫魏軍糧草。臨行前趙雲和他們約定了返回時間,過期不歸就帶兵出寨接應,正與曹操親自統率的部隊相遇。趙雲同曹軍廝殺起來,把曹軍打得丟盔棄甲,救回了黃忠和張著。

  曹操沒有善罷甘休,指揮大隊人馬追殺趙雲,直撲蜀營。趙雲的副將張翼見趙雲已退回本寨,後面追兵來勢兇猛,便要關閉寨門拒守。趙雲下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準備放曹軍進來;一面又命令弓弩手埋伏在寨內外,然後自己單槍匹馬站在門口等候敵人。

  生性多疑的曹操追到寨門口,心想,寨門大開,必有伏兵,即匆忙下令撤退。就在曹操調頭後退的時候,蜀軍營裡金鼓齊鳴,殺聲震天,飛箭如雨般向曹軍射擊。曹軍驚慌失措,奪路逃命,自相踐踏。趙雲趁勢奪了曹軍的糧草,殺死了曹軍大批兵馬,得勝回營。

  後來,人們常用「偃旗息鼓」來比喻休戰、無聲無息或停止行動。

  8. 一笑失天下

  周滅商後建都鎬京,歷史上稱作西周。初期,周王為鞏固國家政權,先後把自己的兄弟、親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諸侯,建立諸侯國,還建立了一整套制度。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了一定的發展。

  西周第九代國君是周厲王,他貪財好色,昏庸殘暴,激起了公元前841年的「國人(平民)暴動」。周朝從此衰落下去,社會動盪不安。

  到了周幽王統治時期,國勢更衰。周幽王更加荒淫無度。他得了一個美女叫褒姒,可是褒姒自從進宮後從沒笑過一次,為了引她一笑,周幽王帶褒姒上了驪山。原來,為了防禦西戎的進犯,在驪山一帶建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幾里一座。西戎軍隊打來,就燃燒起烽火,一個連一個傳遞消息,附近的諸侯見到了就會發兵救援。

  周幽王來到驪山,讓人燃起了烽火。附近的諸侯看到了警報,以為敵兵來了,就急忙帶兵救援。可趕到了驪山下,一個敵人也沒看到,卻聽到了山上的鼓樂之聲,大家都愣住了。周幽王便派人告訴他們:「不過是大王和王妃放煙火玩,你們回去吧。」諸侯們生氣極了,山下一片混亂。褒姒見到這場面卻笑了起來。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後來西戎軍真的攻打都城豐鎬時,儘管烽火台上連舉烽火告急,卻沒人理會了,諸侯們認為這是周幽王的胡鬧。結果西戎軍隊攻入鎬京,殺死周幽王,把財寶洗劫一空。公元前770年,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被迫遷都洛邑(現河南省洛陽)歷史上叫東周。

  烽火戲諸侯

  褒姒生長在古褒國,那裡有碧綠的褒水流過,是個生長美女的地方。褒姒是古褒國一民間女子,周伐褒國,得褒姒女,幽王見其容貌出眾,乃納之為妃,甚加寵愛。褒姒的故國古褒國據《史記?周本紀》說:在梁州褒城縣東二百步。這個地方在秦嶺以南今陝西省漢中市漢台區河東店鎮的周寨。在這裡還能找到一個叫褒姒鋪的地方,稱之為褒姒故里。歷史上,褒姒與西周的滅亡緊密相關。褒姒生性不愛笑,幽王為取悅褒姒,舉烽火召集諸侯,諸侯匆忙趕至,卻發覺並非寇匪侵犯,只好退走。後來,幽王廢申後和太子宜臼。申後之父聯絡鄫侯及犬戎入寇,周幽王舉烽火示警,諸侯以為又是騙局而不願前往,致使幽王被犬戎所弒,褒姒亦被劫擄。「中華人」網站在《中華帝國興亡史?西周》中對這段歷史作了公正敘述: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時,王朝的危機更為嚴重。關中地區發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嚴重自然災害,周幽王不僅不撫恤災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貪得無厭。為了博得寵妃褒姒一笑,幽王舉烽火欺騙諸侯前來勤王。最嚴重的是,幽王決定廢去王后申氏,殺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為王后,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申後的父親申侯於是聯合西方部族犬戎,舉兵攻打周幽王,在驪山下殺死幽王,虜走褒姒。凡國運衰敗、王朝崩潰,史家總要找出原因。史家找出的原因之中,除「王」、「皇」殘暴不仁、不行德政、不恤民情、信奸佞小人外,最多的就是女色惑主了。幽王「烽火戲諸侯」,「廢後」、「去太子」。正因為有了這些前因,才有「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才有「幽王舉烽火,兵莫至」,才有「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才有西周滅亡在幽王手裡之後果。人們在說到褒姒時,總是說她的「笑」與「不笑」。歷史學家說這笑與不笑是西周滅亡之必然。其實,褒姒笑與不笑,只是她生活中喜怒哀樂的表現。

  蕭何月下追韓信

  公元前206年,張良推薦韓信到漢中投奔劉邦,韓信帶上張良寫的推薦書和寶劍見漢王劉邦。此前,張良送劉邦分手時,曾商量招納賢才的事,但到底推薦誰,張良沒有講。韓信雖然帶著張良的薦書和寶劍,卻認為漢王既是明主,一定能慧眼識英才,要靠自己的本領去取得漢王的重用。因此把張良的薦書裝在身上,拜見漢王時未交出。劉邦見韓信身材瘦小,貌不贏人,說他手無扶戟之力不予重用。韓信每天閒住南鄭的驛館讀書下棋。丞相蕭何心裡想,張良走時說有人來投我王,封官宜大不宜小。但是這麼久了,就來了一個韓信,可能就是此人。於是一有空閒時間,蕭何就陪韓信下棋、遊玩,暗中考察。韓信卻從不提及自己,更不向丞相請求高攀提拔,顯得城府很深。蕭何經過一段考察,認為韓信智謀高強,胸懷大志,一定就是張良介紹來的賢才。向漢王推薦。漢王就封韓信做了個「連敖」,即糧倉管理員,心中不滿,於是就發牢騷。一日,與其他13人喝醉了酒,酒後失言,不料被人聽見報告了漢王。漢王就要將喝醉酒的人一律處死,並派夏侯嬰做監斬官。夏侯嬰將這十四人押赴刑場,已經殺了十三人,當殺韓信時,韓信突然狂呼道:「漢王不是想得天下麼,為何殺壯士?」夏侯嬰一聽,立令停斬,一看乃是韓信,就跟他談話,聽後對韓信佩服得了不得。夏侯嬰就去報告漢王,建議重用韓信。劉邦聽了夏候嬰的建議免去死罪,封韓信為治粟都尉。傳說韓信當治粟都尉,並不去向漢王匯報情況。一天,劉邦忽命人將韓信叫來,問他現有多少糧草,韓信不假思索,一口就答出了東西南北各庫的稻穀、大米、小麥、玉米、草料等具體數字。漢王派人翻倉查庫,結果數目相符。劉邦這才知道韓信真的有才,但仍舊相貌取人,加之韓信性情高傲,不善迎奉,依然不予重用。唯獨丞相蕭何十分留意人才,聽得此情,又召見韓信問話,果然發現大有才能。就對韓信許願說,要建議漢王任命他做大將。韓信又等多日,仍不見漢王任用,大失所望,收拾行裝,不向丞相告辭,便趁一個月夜逃走。待蕭何知道時,如失至寶,立即騎了一匹快馬,加鞭急駛,去追韓信。傳說韓信騎馬出了南鄭城東門,拐了一個彎,向北進入褒谷。因張良返回關中時,已燒燬了褒斜棧道,許多地方不得不涉水過河。韓信策馬跑著,忽然被前面一條溪水擋住了去路。這個地方就是今漢中留壩縣的馬道鎮。這條溪水,今名西溝,原名寒溪,自西向東注入褒水。平時寒溪水淺,行人可以涉水過河。恰巧這天上遊下了一場暴雨,溪中洪水暴漲,韓信到此無法渡過,這時蕭何騎馬追趕上來跳下馬鞍,雙手拉住韓信,韓信見蕭丞相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光著一雙腳丫子,覺得蕭何確有愛才之心,不好再說什麼,就隨蕭何返回了南鄭。劉邦採納了蕭何的建議,拜韓信為大將。

  寒溪夜漲為漢王贏得一將,成就帝業,傳為千古佳話。有諺語說:「不是寒溪一夜漲,哪得劉朝四百年?」

  

  廉泉讓水

  南北朝時,宋明帝年間(465—471年),梁州轄今陝南、四川、黔北等廣大地區,州治南鄭(今漢中漢台)。一次梁州州將劉亮派范柏年[據《南齊書》載,范柏年,梓潼(今四川梓潼)人。]進京覲帝咨事。來到京城後明帝與他閒談時,戲問范:「愛卿,廣州有水名曰貪泉,據說那裡出的貪官均與飲此水有關,此事你可聽說沒有?」關於廣州貪泉史書上有這樣的記載。晉時,廣州石門有一奇泉,誰飲了此泉之水,就會視錢如命,貪得無厭,故人稱「貪泉」。那時廣州弊政猖獗,均傳與此有關。後來朝廷命吳隱之出任廣州刺史,讓他除弊興利。吳到廣州首先喝了貪泉之水,並說:「為官貪廉與泉水何干?」同時呤詩一首言志:「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變心。」意思是說前人道飲了貪泉之水就會思念千金之財。如果讓伯夷、叔齊這樣的清廉者飲用,他們是絕對不會變得道德淪喪的。吳任職期間,從嚴治吏,為官廉潔,廣州風清弊絕。明帝不等范思索,又一語雙關地問道:「梁州是否有這種地名?」范稍加考慮而答:「聖上明察,梁州唯有廉泉、讓水、文川、武鄉。」廉泉、讓水為古水名。前者為今南鄭縣濂水,後者為今漢台區武鄉鎮。明帝再問:「愛卿宅居何處?」范答:「卑臣寒舍居於廉、讓之間。」范柏年巧妙對答無懈可擊,既說明他任職之地民風淳樸、人性謙遜,又暗示自己為政清廉,不事權貴,受到梁州人民稱讚。這就是「廉泉讓水」典故出處。此後,逐漸約定成俗,「廉泉讓水」作為風尚樸實的褒詞。人們又常用廉泉讓水來讚美一方人才薈萃、節儉禮儀成風。清代詩人黃作檉曾有《廉泉讓水歌》一首,後幾句為:「世風習貪詐,溪壑嗟難填。渴害心為害,塵襟誰滌澗?我願來此地,卜居遠市廛。置身廉讓間,仰企范柏年。」詩人對世風日下,貪詐橫溢,私慾難滌發出憤歎,願傚法范氏超脫污濁,置身清廉。幾年前,漢中博物館西大門外貼有引典故引伸而來的楹聯:「文川武鄉英雄地,讓水廉泉禮儀邦」,在此典故誕生地懸貼這幅楹聯,用來讚美漢中人才濟濟,民風淳樸,可謂意味深長。

  傾國傾城

  古代學者在剖析我國歷史時,曾列舉「商惑妲己」、「周愛褒姒」、「漢嬖飛燕」、「唐溺楊妃」四大美女傾國案例。他們用商紂王、周幽王、漢成帝、唐明皇四位君主分別被蘇妲己、褒姒、趙飛燕、楊玉環美色迷惑,不愛江山愛美人,驕奢淫逸,最後導致國家滅亡的歷史事件,來說明「女人是禍水」,她們足以「傾國傾城」。

  在我國第一部詩集《詩經》中,《大雅》和《小雅》篇分別有「哲夫成城,哲婦傾城」;「赫赫宗周,褒姒滅之」的詩句。這就是譏諷周幽王寵幸絕代佳人褒姒,朝政荒廢而亡國的真實故事。哲夫、哲婦,即明達、才智者。傾城,是指城邦覆滅。「哲夫成城,哲婦傾城」意思是「智慧的丈夫為城,智慧的婦人壞城」。

  據唐代李吉甫著《元和郡縣圖志》中「褒城縣」條下載:「褒國,在縣東二百步,褒姒之所出也。」褒國是褒姒的家鄉。漢中地方志又記,褒國故址在駱駱坪,今屬漢中市漢台區河東店鎮花果村。唐代著名詩人胡曾也寫有褒姒傾國詩篇:「恃寵嬌多得自由,驪山烽火戲諸侯。只知一笑傾人國,不覺胡塵滿玉樓。」一笑傾城,再笑傾國,即所謂「傾城傾國」是傾覆邦國的意思。這就是「傾城傾國」或「傾國傾城」典故的出處。古人把西周滅亡的歷史罪責強加在褒姒頭上,顯然有失偏頗。

  後來,人們約定成俗,習慣用傾城傾國來形容婦人容貌很美。這句成語已作為絕色美女的贊詞,並無貶意。這裡的傾,已不是傾覆之意,而應作為傾慕理解。傾城傾國是說全城、全國得人都傾慕其美貌。這就恢復了歷史的本來面目,褒姒的美貌應受到所有人的羨慕。女人艷麗何罪之有!唐代官居御史大夫的大詩人元稹當年路過褒城時曾有感而發,留下了「花疑褒姒笑,棧息武侯征」的詩句。這位政治家和詩人把功業未就的哲夫諸葛亮和亡國人劫的褒姒相提並論,字裡行間充滿對這兩位「哲人」遺憾及同情之心,這也是對那些歷史學人所作的褒姒傾國結論的有力否定。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