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真實的天龍八部三豪門:喬峰、慕容和段氏 | 陽光歷史

 

A-A+

揭秘真實的天龍八部三豪門:喬峰、慕容和段氏

2017年08月15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193 次

  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的三大主人公--喬(蕭)峰、慕容復、大理段譽,各自在武林留下一段傳奇人生,而他們的傳奇人生又與各自背後的神秘家族密切相關。鮮為人知的是,這三位主人公不僅歷史上確有其人,而且,他們背後的神秘家族都發跡於遼西,並且曾經同屬於一個民族。這一切要從一個叫東胡的古老民族說起。

  東胡,自古以來一直活動在我國東北地區。戰國時期,東胡居住在燕國東北,就是現在的內蒙古赤峰和遼寧朝陽及其周邊地區。燕昭王時期,大將秦開率軍攻打東胡,東胡大敗,北退千餘里,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秦開卻胡」。燕國在東胡居住地區設立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並且沿邊境修築了長城。朝陽地區就屬於右北平郡和遼西郡。

  東胡族後來發展為烏桓和鮮卑兩個部族,其中鮮卑族後來又分為慕容、宇文、段氏三部。慕容、宇文、段氏三部,正是慕容復、喬(蕭)峰、段譽的先祖。

  蕭峰先祖與慕容家族原是世仇

  從《後漢書》和《周書》中可以看出,蕭峰先祖宇文部早期主體是匈奴後裔,後期越來越多的鮮卑人依附,逐漸鮮卑化,成為東部鮮卑的一支。


  說起宇文部的來歷,與一個叫普回的有關。普回當了部族首領後,打獵時拾到一顆玉璽,上刻「皇帝璽」三字,普回自以為是天授神權,於是自號宇文。從此,宇文成了這個部落首長的姓。

  宇文部自陰山南遷至遼西後,公元293年,宇文莫圭繼位。

  從這個宇文莫圭開始,宇文部的歷任頭領就不斷地和慕容部開仗,不幸的是,幾乎每次都大敗。敗得最慘時,被慕容部殺進根據地,「過其國三百餘里而還,盡獲其國重器,畜產以百萬計,民之降附者數萬。」連老巢都讓人家端了。

  《資治通鑒》記載:

  公元343年,當時身為宇文部東部首領的逸豆歸派總理莫淺渾率兵攻打慕容部建立的前燕。莫淺渾因輕敵而大敗,僅僅逃出一命,士卒皆為前燕所俘。前燕在次年(344年)出兵攻逸豆歸,攻下了宇文部的都城。逸豆歸逃往漠北,後來死在那邊也沒回來。慕容部將其五千餘部眾遷至昌黎(今遼寧朝陽市),宇文部自此散滅。

  宇文部被慕容部消滅後,有一旁支後來在南北朝時發展成庫莫奚族,該族於隋朝後被稱為奚族;而另外一支迭剌部也在南北朝時發展成一個在後世頗具影響力的部族,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契丹。

  耶律和蕭便是契丹的兩大姓氏。早期的契丹族並沒有姓氏,初期常以地名為姓,阿保機建國前後才出現耶律姓和蕭姓。其中,耶律姓與今西拉木倫河有關,先為部族之名,後為氏族之稱,其漢姓為劉。蕭姓原為阿保機的妻子述律氏的漢姓,此後為阿保機之恩賜,廣泛賜予後族和功臣。《天龍八部》中身懷絕世武功、身世撲朔迷離的悲情英雄喬峰,便是契丹蕭姓後人。歷史上的蕭峰(1030-1065)是遼朝大臣,南院大王,武藝高強,英勇過人。道宗(耶律洪基)即位後,隨耶律洪基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


      1048年,蕭峰受命征伐阻卜部,將其攻破。1049年,再次掛帥征討敵烈部,功成被授敵烈部節度使。清寧九年,耶律重元反叛,蕭峰率兵平叛,大軍到處,所向披靡,直把耶律重元趕至北漠,逼重元自殺。蕭峰因此功被封南院大王,成為遼朝重量級人物。鹹雍元年,蕭峰因病去世,年僅35歲。遼道宗痛惜不已,追封蕭峰為遼西郡王,謚號文忠。

  由此看,蕭峰立下大功、被封為南院大王為史實確有。但是,自幼流落中原,以及被少林高僧授以絕世武功乃至成為丐幫幫主,則完全是小說杜撰了。

  段譽先祖曾與慕容家世代通婚

  在金庸的射鵰三部曲中,大理段氏以一陽指、六脈神劍的武林絕學被稱為「南帝」。偏安於西南一隅的富庶小國、仁慈浪漫的國君、奇特的出家為僧禪讓王位習俗,都讓大理段氏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史料記載:唐宋時期,在今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帶,白族出身的段思平,建立了大理王朝,其子孫在這裡相繼統治了317年(737-1053年)。段姓一直是白族的大姓之一。特別是大理王朝被蒙古人忽必烈滅亡之後,有更多的白族人改姓段氏。如今在大理一帶,多為段姓。這就是雲南段氏的來歷。

  但是,很多史學家向上追溯尋找出了段氏的祖先。

  《左傳》上有一篇著名的文章《鄭伯克段於焉》,說的是春秋時期,鄭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長子莊公時難產,生二兒子共叔段時卻很順利,因此她喜歡共叔段而不喜歡莊公。鄭武公死後,共叔段與姜氏合謀,準備襲擊莊公。莊公獲悉後派兵討伐,共叔段大敗,逃到一個叫「共」的地方。共叔段的後代為了紀念他,把原姬姓改為段姓。隨後,共叔段的子孫為避難,有一部分遷往北方,一部分從潼關西向,一路經過長安、扶風、隴縣、天水、蘭州,直至武威、張掖、敦煌。而武威段氏就是雲南大理段氏的先祖。


  我們先來說說遷往北方的段部:

  段部大概於東漢中葉由遼東西遷,分佈在遼西一帶,至魏末晉初勢力逐漸強大。公元4世紀初,已成為東部最強盛的部族之一,管轄範圍西接漁陽,東界遼水。先祖日陸眷最初因亂世被賣給漁陽烏桓大人庫辱官做家奴。後來漁陽鬧饑荒,日陸眷因為身強力壯被主人派到遼西擴張地盤。他招納了很多在遼西各地的鮮卑人,其中還雜有烏桓人、匈奴人、漢人等,時間長了就形成了段氏鮮卑集團,日趨強盛。

  日陸眷死後,他的弟弟乞珍接班,乞珍把女兒嫁給了慕容部的首領慕容廆,生下了前燕第一個皇帝慕容皝。從此,段氏與慕容氏世代通婚,在慕容氏建立的幾個燕國政權中,出了幾位很有名的段氏后妃。即使後來段部滅亡了,這種姻親關係也依然維持了下去。

  再說說武威段部:

  共叔段的子孫到武威後的第一世祖被公認為西漢文帝時北地督尉段仰。最先到達雲南的是北魏朔州刺史段嚴,正是武威段氏始祖段仰的後人。大理國第一世皇帝段思平,正是段嚴的後人。

  對於大理段氏來源的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大理段氏的取名有著明確的北方鮮卑族的習俗。

  段思平其子段思英、孫子段思聰,父子名字中都有「思」字。這並不是「段思」氏,而是北方鮮卑族姓名中的習俗。再有大理段氏父子以重名制為主,連名制為輔,不同於漢族的避諱。從重名制上看:姓名三個字,第二個字祖,父,子,都一樣。比如「段正淳,段正嚴,段正興」,「段素順,段素英,段素廉」;從連名制上看:父親姓名最後一個字是兒子姓名第二個字。比如「段思廉,段廉義」。再來看看這接連五個皇帝「段智興,段智廉,段智祥,段祥興,段興智」,前三個是重名,後三個是連名,第一個和最後一個是倒名。如果是漢族,一個朝代接連五個皇帝的名字,是絕對不允許如此重複的。

  由此,有些學者以此證實:大理段氏來源於甘肅武威的說法是正確的。因為,甘肅武威確有這樣的北方少數民族的習俗。段氏先祖久居於此,所以也有這樣的習慣。以此推斷,大理段氏先祖,正是共叔段之後,先遷武威,然後遷徙雲南。

  大理政權後來被蒙古所滅,但大理段氏,卻沒有從此終結,他們繼續世代擔任元朝的大理總管,又經過了一百三十年的歲月。直到元朝滅亡後,仍然效忠前元,抗拒明人的統一。洪武十五年(1382),明軍入滇,段氏末代總管段世抵抗到了最後。

  金庸的《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雕俠侶》中,有多少大理段氏皇族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呢?

  段正明,在位時「性謹恪尚儉素」,1094年被高昇泰廢黜,出家為僧。《天龍八部》中的保定帝段正明、本塵大師就是他。但是他並不如小說中寫的那樣聖明,只是一個傀儡而已。

  高昇泰,大理相國。高氏世代為大理相國,權傾朝野。 1094年,高昇泰廢黜段正明,建立「大中」國,改元上治。在位二年後病重,因段氏集團還有相當的實力,高昇泰很識時務,在遺囑中讓兒子高泰明把皇位還給段氏。《天龍八部》中的鄯闡侯高昇泰說的就是他了,但是他並不如小說中寫的那樣是個賢臣,而是一個權臣。

  段正淳,段正明的弟弟。也就是《天龍八部》中風流倜儻、到處欠風流債的鎮南王段正淳了。 1096年,高昇泰死後,高泰明遵照遺囑,將王位還給段氏,擁立段正淳即位,仍號「大理」,自己為相。史稱後理。但是在後理,宰相高家一直把攬朝政,皇帝基本無實權。歷史上的段正淳並非小說中那樣只是個王爺,而是當上了皇帝。他也並非只知尋花問柳,而是努力「中興」,在歷史上留下了不錯的名聲。晚年禪位為僧,也並非小說中寫的那樣不得善終。


  段正嚴,又名「段和譽」,段正淳的兒子。受北宋封金紫光祿大夫、雲南節度使、大理國王。晚年出家避位為僧。這就是《天龍八部》中著名的段譽了。他勤理政事,愛民用賢,是一個好皇帝。不過最後因為幾個兒子爭奪帝位,弄得心煩,也出家了。這麼看,歷史上的段譽不應該是金庸筆下的那個「花癡」。

  段智興,就是《射鵰英雄傳》中著名的南帝段智興、一燈大師了。不過歷史上,此人並沒有出家,並且一點都不聖明。在位期間,大修佛寺,建了60個寺院,小國哪能如此折騰?因此國力衰落。

  慕容復陷入家族的復國「魔咒」

  《天龍八部》中的姑蘇慕容復,英俊儒雅,氣度非凡。江湖傳言「南慕容北喬峰」,慕容復弱冠之年便在武林中聲名鵲起,王語嫣為之心折,段譽因之自卑,慕容復無疑是個鳳凰般的高貴男人。然而他為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大燕復國夢,放棄感情、處心積慮、最終癲狂,悲劇的結局令人扼腕。

  慕容復所癡迷於光復的是怎樣一個帝國?慕容子孫們又是怎樣一代代地在漫漫無盡的復國「魔咒」中掙扎?

  公元4世紀,也就是五胡十六國時期,世居遼東的鮮卑慕容家族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建立了前燕政權,幾乎統一了整個北方,成為當時第一強國。可惜好景不長,不久就被前秦的苻堅給滅了國。在其後的十多年裡,慕容家族的子孫們開始了漫長的復國之路。

  也許是這個家族的男人太過優秀,他們個個英俊高大,十幾歲就能征善戰;他們個個不屈不撓、時刻牢記光復祖業。於是,他們才有能力歷經五代,在頻繁地被滅與復國中,先後建立了前燕、後燕、南燕和北燕政權。可以說,慕容家族的男人們在這段中國歷史上最風雲變幻的亂世中,留下了一長串最為響噹噹的名字:慕容廆、慕容皝、慕容翰、慕容俊、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也正是因為這個家族骨子裡的高傲和不安分,東晉權臣劉裕在滅掉南燕之後,為了免除後患,下令把活捉的慕容家族成員共三千人全部斬首,慕容氏這個曾經是中國頗具影響力的家族從此在歷史的舞台上銷聲匿跡。


  高大英俊、威名遠播、冷漠高傲、反叛多變……金庸筆下的姑蘇慕容復可以說完全是慕容家族先祖群體的一個縮影。

  這個傳奇的家族是怎麼來的呢?我們先來介紹一下慕容氏的老祖宗。

  慕容氏的老祖宗叫莫護跋,在三國時期進入遼西,後來拜了司馬懿當老大,幫著司馬狠狠地欺負了遼東的公孫淵,因戰功卓著,被曹魏封為遼東將軍,定居棘城(今遼寧省錦縣或義縣西北)。

  關於慕容姓氏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種比較幽默,說有一天,莫護跋看到華北一帶的士大夫大多戴一種叫「步搖冠」的帽子,覺得非常好看,就一路收購了很多步搖冠,準備回去後發給自己的族人。他自己更是迫不及待地戴上,因為鮮卑人國語不標準,「步搖」喊成了「慕容」,莫護跋一聽挺好聽,就說,以後咱就姓慕容了。

  另一種說法比較正經,說「慕容」氏本來是姓「若洛」。在鮮卑語中「若洛」的意思是:「富有」、「繁榮」。初為部落大人的尊稱,後來成為姓氏。因為莫護跋仰慕漢文化,聽從漢族幕僚的建議,以「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為根據,正式將「慕容」定為姓氏。

  239年,改姓後的慕容護跋率領1000多族人,帶著2000匹馬,牛羊各5000只,貂皮1000張,虎熊豹等獸皮1000張,名貴藥材和各種土特產40馱,向魏明帝曹睿和老大司馬家朝貢。司馬懿覺得有個慕容氏這樣的外援,對自己家族以後的搶班奪權很有幫助,也有心籠絡,於是竭力向魏明帝曹睿推薦自己的小弟,魏明帝又加封慕容護跋為率義王。

  慕容護跋死後,孫子慕容涉歸,因為征討立了功,被晉武帝封為鮮卑大單于,又將慕容部遷居到遼東(今遼寧省遼陽市)。慕容涉歸生有二子,長子吐谷渾,是小老婆生的;次子慕容廆,是大老婆生的。284年,慕容涉歸死了,由嫡子慕容廆繼位。

  哀憐庶長子,分給吐谷渾700餘戶(一說1700餘戶)分立門戶。於是,吐谷渾告別故鄉,西遷至今青海、甘肅一帶,與羌族混居。 312年吐谷渾在袍罕建國,疆域北起甘松,南至白蘭,東臨洮河,西至於闐,幅員數千里。 663年,被吐蕃所滅。

  歷史上的慕容復,便是吐谷渾王朝最後一個承襲爵位的後人。《新唐書西域上》中記載:「貞元十四年,以朔方節度副使慕容復為青海國王。」慕容復死後,封爵遂絕,吐谷渾香火乃斷。可見,同是「慕容復」,此歷史上的「慕容復」絕非彼「姑蘇慕容復」了。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