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蚩尤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始祖地位有多高?
由於原始社會階段,沒有文字記載,所以自春秋戰國以來以致如今,中國的歷史典籍,都只是根據歷史傳說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父系氏族公社階段的黃帝時期。然而,在黃帝時,中華民族就有三個著名的偉大始祖,即黃帝、炎帝、蚩尤。但是,在我國歷來的官方正統史中,一直把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始君,後來炎帝也逐漸被確認。所以,這裡我們著重談談蚩尤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始祖之一的問題。
首先,應當指出,蚩尤是中國苗族的先祖。因為如今的中國苗族的族屬淵源,和遠古時代的「九黎」、「三苗」、「南蠻」有著密切的一脈相承的關係。在原始社會末期,在我國長江中下遊和黃河下遊一帶,遠古的時候就生活著很多原始人類;他們經過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通過艱苦的勞動,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逐漸形成了部落聯盟。這個部落聯盟叫做「九黎」,以蚩尤為乎領。《國語·夢語》注中說:「九黎,蚩尤之徒也」。《書呂刑釋文》、《呂氏春秋·蕩兵》、《戰國策·秦》高誘注,都說蚩尤是九黎之君。他們借助優越的地理條件,不斷地辛勤開拓,使生產力不斷提高,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一躍而成為雄踞東方的強大部落,並且最早進入中原。著名歷史學家範文瀾同志寫道:傳說中的中國遠古居民,「居住在南方的人統被稱為『蠻族』。其中九黎族最早進入中部地區。九黎當是九個部落的聯盟,每個部落又包含九個兄弟氏族,共八十一個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酋長。……是以猛獸為圖騰,勇悍善鬥的強大部落。」在九黎部落進入中原之後,炎帝族也自西方牧進入中部地區,與九黎族發生長期的部落間的衝突。九黎族驅逐炎帝族,直至涿鹿。後業,炎帝族聯合黃帝族與九黎族在涿鹿展開了原始社會末期規模空前的部落大戰——涿鹿大戰。在戰爭初期,黃帝由於兵力不足,又對地形氣候不瞭解和不習慣,因而「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後來黃帝族創製了指南車以識別方向;並大大增添實力,才轉敗為勝。最後雙方決戰於涿鹿,九黎被打敗,其首領蚩尤也被擒殺。
九黎戰敗以後,其勢大衰,但他們還據有黃河下遊和長江中下遊一帶的廣闊地區。到堯、舜、禹時期,他們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聯盟。這就是史書上說的「三苗」,又稱為「有苗」或「苗民」三苗這種部落群體的發展,最後形成了部落酋長國。範文瀾寫道:「苗族被禹戰敗後,退出黃河流域,據戰國時人說,三苗曾在長江中下遊建立起一上大國。這個大國當是一個大的部落聯盟,是許多部落的集合體,其中較大的是荊楚。」所以,到商、周時期,「三苗」又被稱為「荊楚」,有時也被稱為「南蠻」後來,荊楚的社會經濟日益發展,其中較先進的楚人,又被稱為「荊蠻」。其後,荊蠻日漸強盛,發展成為春秋戰國的「五霸」、「七雄」之一的楚國的主體居民和主體民族。
九黎戰敗以後,其勢大衰,但他們還據有黃河下遊和長江中下遊一帶的廣闊地區。到堯、舜、禹時期,他們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聯盟。這就是史書上說的「三苗」,又稱為「有苗」或「苗民」三苗這種部落群體的發展,最後形成了部落酋長國。範文瀾寫道:「苗族被禹戰敗後,退出黃河流域,據戰國時人說,三苗曾在長江中下遊建立起一上大國。這個大國當是一個大的部落聯盟,是許多部落的集合體,其中較大的是荊楚。」所以,到商、周時期,「三苗」又被稱為「荊楚」,有時也被稱為「南蠻」後來,荊楚的社會經濟日益發展,其中較先進的楚人,又被稱為「荊蠻」。其後,荊蠻日漸強盛,發展成為春秋戰國的「五霸」、「七雄」之一的楚國的主體居民和主體民族。
可見,九黎、三苗、南蠻、荊蠻、苗族之間有著一脈相承的淵源關係,而且都包括苗族先民,後者是前者的苗裔。《周書·呂刑》的「蚩尤對苗民制以刑」,《國語·鄭注》的「有苗復九黎之德」,三苗,九黎之後也」,等記載,就已經顯出「九黎」和「三苗」的親緣關係。《禮記·衣疏·引甫刑·鄭注》說,「有苗、九黎之後……居於西裔者三苗」等語,也直接指出「三苗」是九黎的後裔。「南蠻」則是被驅逐到長江以南地區的部分「三苗」的別稱,而「荊蠻」則是商、周時期對兩湖地區這部分「南蠻」的稱謂。許多只書都認為,苗族和三苗有親緣關係,例如:「苗人,古三苗之裔也」;「苗者,三苗之裔」;「考紅苗蟠據楚、蜀、黔三省之界,即古三苗遺種也」。這就使我們清楚看到了苗族族源的線索,九黎——三苗——南蠻(荊蠻)——苗族。就是說苗的先民是九黎,而蚩尤是九黎的首領,所以,苗族人民普遍地將蚩尤視為自己的先祖。
其次,蚩尤也是中國南方許多少數民族的祖先。五千年前,與黃帝同時代的九黎部落聯盟,據史書記載,其成員中除了苗族以外,還有黎族、瑤族、畬族等少數民族。如果按照過去史書的稱謂,把遠古時代居住在南方的人統稱為「蠻族」,或稱「南蠻」、「荊蠻」,那麼就把我國在南方許多少數民族都包括在內了。這就是說九黎、三苗、南蠻,不僅是苗族的先民,而且也是黎族、瑤族、畬族和南方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的先民。而蚩尤是九黎之君,所以,蚩尤也就不僅是苗族的先祖,同時也是黎族、瑤族、畬族和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的先民。同時我們還應當看到,苗族在古代多次遷徙過程中,包括南遷和西遷的過程中,逐漸演化為若干民族,只有一部分仍保持著苗族的稱謂。由此可見,這些演化出來的民族自然也是九黎的後裔,蚩尤亦當是他們的先祖。
再次,蚩尤也是我國羌族的先祖。《後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關之西羌地是也。」這就是說,羌族是出自三苗,是三苗的後裔是姜姓的別支。據史料記載,姜姓就是西北一帶原來的姜族,後來稱為羌,以後逐漸南遷和西遷。所以,北至現在的青海,西至現在的西藏,南至現在的四川、貴州、雲南,都有羌族人民居住。羌族西遷到西藏的人自稱為「烏斯藏」,烏斯就是烏氏,藏就是羌,烏斯藏就是烏氏羌的統稱。他們又稱為「西藏」,實際上西藏就是西羌。這就可以證明,現在的藏族,也是羌族和烏族相互融合而成的。其中也有苗族。羌族向南遷的,到四川的與當地的表族融合叫青羌,一部分羌族向南遷的,到四川的與當地的青族融合後叫青羌,一部分再由四川遷到貴州、雲南。現在貴州西部的羌族,他們的公開族號為羌,而族人間仍自稱為苗。雲南的羌族,其來源與貴州西部的羌族大致相同,公開的族號為羌,族人間仍自稱為苗。由此可見,羌族也是九黎、三苗的後裔,作為九黎之君的蚩尤亦當是羌族的先祖。
又再次,蚩尤也是漢族的先祖。範文瀾同志寫道:「遠古時代,在中國領域內,居住著許多不同祖先的氏族和部落。它們彼此間經長時期的相互影響和相互鬥爭,有些逐漸融合了,有些發展起來」。「黃帝族與炎帝族,又與夷族、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漸融合,形成了春秋時期稱為華族、漢以後稱為漢族的初步基礎。」「舜命契教化百姓,命皋陶用刑法制苗民,命棄播百谷以養黎民,實際是用刑法強迫苗民黎民耕種來養活受教化的百姓。」又如:陸次雲《峒溪纖志》說:或者人捕獲馮人妝奴隸,給他著上木靴再加木鎖,一輩子也不得逃走。這就是說,把俘獲對方民族的人當奴隸,以後便逐漸地融合在本民族中了。而且到春秋戰國時期,「華族與居住在中國內部和四方的諸族因文化不同經常發生鬥爭,鬥爭的結果,華夏文化擴大了,中國也擴大了,到東週末年,凡接受華夏文化的各族,大體上融合成一個華族 。」顯而易見,這次民族融合自然也包括著一部分苗族。既然苗族的一部分融合於華族,成為漢族的初步基礎,以後又不斷有一部分苗族融合於漢族之中,那麼,九黎也應當是漢族的先民,九黎之君蚩尤亦應當是漢族的先祖,而不應把他排斥在黃帝、炎帝之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蚩尤不僅是苗族黎民族和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的祖先,而且也是漢族等其它民族的祖先,因而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黃帝時期,黃帝、炎帝、蚩尤是同時代的三個偉大人物,是原始社會階段部落聯盟解體前黃帝時期的古代中國三大部落聯盟的三個首領(即大酋長)和傑出代表,是中華民族的三大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