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清朝末期的北京印鈔廠 胎死腹中的大清鈔票
當時印鈔廠印刷的紙幣
紛雜混亂的幣制流通
在清朝末期,北京雖在名義上作為大清國都,卻由於社會、歷史的原因,並沒有真正掌握和控制國家貨幣製作的大權,流通的貨幣大部分由京外各省製作,更沒有統一的幣制,整個國家的財政也處於混亂之中。據統計,近代中國流通的「寶銀」,其名稱就有103種,「兩」的計量標準更多達170種。計數方法也不一致,如「制錢」,有千文一貫(吊)的,也有160文、乃至102文一貫的。金屬幣的成色也是良劣不一,如「銅元」,銅六鉛四、銅八鉛二,以及銅鉛各半的都有。它們的實際價值,由於偷鑄、濫造,各省官府謀私,以及銀錢比價有漲有落,也大不相同。早年間我們為什麼把銀元叫「洋錢」「現大洋」?就是因為外國銀元也在中國流通,是「洋」貨,如同把火柴叫「洋火」一樣。最早有墨西哥的「鷹洋」(飛鷹圖案),英國的「站人」(不列顛女神手持叉杖立像);在中國開設的外國銀行還印製發行紙幣,包括以「元」為單位的鈔票,銀兩、銀元的兌換券,等等。總之,幣制流通十分混亂。
建印刷局 掌控印鈔權
自西方近代工業文明逐漸傳入我國,洋務運動逐漸興起,朝廷和地方要員不斷派人出國,他們帶回了外部世界包括貨幣制度等許多新觀念。如1902年,直隸總督袁世凱就曾派銀元局總辦周學熙赴日本考察「工商幣制」,周在日本訪問了銀行、大藏省(財政部),對造幣廠、印刷局,從礦山開採、冶煉、鑄造、刻模,紙幣的抄紙、製版、印刷……對整個流程作了詳盡考察。這也是後來朝廷把「造幣總廠」設在天津的原因。由於紙幣成本比金屬貨幣低廉,1906年,朝廷派度支部郎中(相當現今的司局級)薩陰圖等,東渡日本考察紙幣的印製,呈奏建立官辦印刷局。1907年3月,再次呈奏建局,以「統一圜(yuan同圓)法,挽回利權」,學習外國印鈔的先進技術,統一印製紙幣,從而整頓全國金融秩序,改善國家財政,挽救日益危難的局面。這一回終於獲得朝廷降旨批准,決定創建度支部印刷局。
1907年上半年,度支部擬訂了創辦印刷局《辦法》,委任去過日本考察幣制的曾習經為總辦,陳錦濤、王璟芳為幫辦。隨後即派陳錦濤等赴美國,進行調查、辦理購置設備及聘請技師等。經研究決定仿照「美京國立印刷局」式樣建北京印刷局,確定由美國米拉奔公司設計、繪圖;日商華勝公司承建工程;美國老旗昌洋行承攬機器設備的購置。同時,確定選址外城右安門內白紙坊「工部火藥局」舊址建廠。1908年6月1日開始動工,而全部工程一直延續到辛亥革命之後,建成了一座相當先進的近代工廠,投入資金達110萬銀兩。它現在已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09年,開始招募工人,除吸收具有一定印刷技術的熟練工外,另招收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學生為藝徒,專門學習有相當技術含量的雕刻凹版,為期六年,規定期滿必須在局服務六年,不得另謀他職,如若違反就得償還學習期內的全部費用。
同年冬,自美國聘請的雕刻技師海趣(另譯赫琪)到局,開始對藝徒進行培訓。另四名美國技師也陸續到任。藝徒的培訓也是很特別的,先用兩年多時間,從繪畫入手,學習西洋的炭畫、油畫,並到廠外寫生作為基本功;結業時每人要選油畫、炭畫各三張被導師認可,再學刻板。這些洋技師,中方均付以高薪酬,年俸美元6千至萬餘元(那時黃金價1盎司僅二十餘美元,現在已過了千,漲了50倍)不等。為印製紙幣的設計、製版等準備工作隨後也陸續進行,海趣擔任技師長。
印刷局還承擔郵票、稅票、車票、公債票,以及各種官照、文憑等官方憑證的印製。
胎死腹中的大清鈔票和洪憲帝國郵票
印刷局最初印製的紙幣叫「大清銀行兌換券」,票面分1元、5元、10元、100元四種。由於當年銀兩、銀元、紙幣、外幣同時流通,兌換券以「元」作貨幣單位。這是1910年(宣統二年)度支部《幣制則例》明令「國幣單位,定名曰元」規定的。由技師長海趣設計的票版正面左側,均有攝政王載灃的胸像。載灃是光緒帝的親兄弟,溥儀的生父,之所以在紙幣上選用他的胸像,全在於「老佛爺」慈禧把三歲的溥儀推上皇位,載灃身不由己地成了權傾一時的監國攝政王。海趣為了使他繪刻的載灃胸像逼真,提出要親眼看一看王爺的「廬山真面」並得到允許,於是特地做了一套中國朝服穿上,前往醇親王府拜見。載灃此時才26歲,出過洋,見過世面,與洋人早有接觸。而海趣在拜見回來很是興奮,從而加快了雕刻進度和製版的速度,1910年8月完成了製作。四種票面均以載灃胸像和龍海圖為主景,下側輔景分別是:1元券為大海帆船;5元券為八駿騎士;10元券為宏偉長城;百元券為農夫耕地。四種票版,圖案美觀,鄭重大方,工藝精密,線條清晰,層次分明;每種以六個不同顏色打樣試印,色調鮮艷醒目,件件都是藝術創作。樣品經度支部審察,1910年9月呈報朝廷,降旨批准,1911年3月1日正式開印。從國家紙幣印製和凹印技術上看,無疑有著開創意義。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大清帝國宣統皇帝走下了歷史舞台。第一代朝廷中央印製的鈔票沒來得及發行,便胎死腹中。
民國創建,南京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在位時間不長,便由袁世凱繼任,而他堅決守在北京,拒絕南下,中央政府還放在北京。清度支部印刷局改稱財政部印刷局,還是中央的單位。袁大總統對民主共和沒興趣,嚮往著萬世一系的封建皇帝,在吹鼓手們一番謀劃之後,搗鼓出個「中華帝國」,宣告1916年為洪憲元年,大總統換裝,登上了皇帝寶座。袁某的野心滿足了,卻引發了全國民眾的一片反對聲。由於印刷局也承擔著印製郵票的任務,在此期間經「大典籌備處」授意,由郵政總局策劃,製作了一套三枚「中華帝國」《開國紀盛》的紀念郵票。由義大利技師製版(海趣已去世,其他美國技師也已回國),有紅色以正陽門箭樓為背景的5分票;藍色的以天安門為背景的1角票;綠色的以太和殿為背景的5角票。試印用玉版宣紙或香煙紙,無背膠、無齒孔。但是,「洪憲」帝的寶座只坐了83天,袁大「皇帝」便滾落了下來,中華民國的國體又得以恢復。沒多久,袁世凱也一命嗚呼了。這套紀念郵票與「大清銀行兌換券」遭到了同樣的命運,除留下2000套加蓋「SPECIMEN」(樣品)字樣外,全部送進熔爐火化銷毀。但這兩樣(有齒、無齒)郵票都有少量流出,常見於拍賣市場。
不過,也有發行了的郵票。1912年12月,辛亥革命成功一週年,印製了一套《共和紀念》郵票,共12種,本來打算以中國地圖為背景,袁世凱不滿意,改用了他的頭像。與此同時,還印製了一套孫中山頭像的《光復紀念》郵票,也是12種。都是海趣和格蘭特設計刻制。
第一套鈔票和首個「世博」獎
在這裡還要說兩件事,一是1914年為殖邊銀行製作了第一套「兌換券」,並得到流通。殖邊銀行是北洋軍人發起創辦,以輔助中國銀行開展邊疆金融業務為名建立;後來被張學良控制,改稱邊業銀行。它與許多商業銀行一樣,獲得發行紙幣的權力。這一年,由美國技師培訓出來的中國技術人員,在格蘭特技師的指導下,獨立製作出第一套紙幣——「殖邊銀行兌換券」的鋼凹版。共三種樣式:一元券主景圖案為四支運貨物的駱駝,五元券圖案為打漁船,十元券圖案為農民耕地。這一成就,標誌著我國貨幣印刷史上歷史性的進步。如今,此類「兌換券」仍在郵幣市場作為藏品交易。
二是財政部印刷局的部分製品,不但於1915年獲得了農商部國貨展覽會的多項獎勵,同年還將雕刻凹版製品等送往美國舊金山世博會,即巴拿馬賽會(為慶祝美國控制的巴拿馬運河開通舉辦的展會,在我國俗稱巴拿馬賽會)展出並獲獎。其中包括雕刻製品、印刷品、西(洋)畫法和印刷用的各種化學品。分別獲得了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其中獲雕刻「印刷局大樓圖景」獎的技師吳錦棠,後來被提升為鋼版科科長,新中國成立後率弟子完成了設計雕刻第一套人民幣等多項任務。